桑浦山人文之巅——宗山书院
▼
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五十多里,距离潮州府城二三十里,唤名“桑浦山”。由于地处亚热带,尤其是北回归线横贯,湿热多雨的气候,山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岚林涛,颇为胜景。山虽不高,然怪石嶙峋,雄奇壮丽,石洞山泉,山麓沃野溪流,引人揽胜。唐宋以后,中原辗转南迁而来的移民,在山脉四周落脚创建乡村,星罗棋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其时行政治理的加强,儒学不断传播,早在北宋山上便已有儒学家开辟石室讲学。明时桑浦山麓的乡村更是人丁兴旺,乡村社会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儒家思想观念更进一步对社会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既而儒家学士在山上开辟石室为书院攻读,蔚为风尚。桑浦山这片远离尘嚣的山野,成为文人陶冶高远志趣之所,从而与儒家文化联结起来。这样,桑浦山引人入胜的自然野景遂逐渐成为积淀深厚的人文胜迹。
在桑浦山的人文古迹中,最为瞩目的当是“宗山书院”!
在桑浦山麓,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塔下村外的田野上,矗立着一座花岗岩门坊。石门坊三间开,三门二重楼结构。高六米,宽七米。柱、梁与屋顶之间均榫卯接合,柱梁相连,柱头又有横梁架屋顶。两边侧门屋顶为一层,中间大门屋顶高出一层。岩石屋顶上雕刻出来的筒瓦垄、瓦当,还有正门屋脊两边的鳌鱼,清晰可见。正门屋顶四个檐角、侧门屋顶各两个向外檐角飞翘。而正门屋顶下,相临两侧屋顶之上,分立两只狮子,已风化至几乎难以辨认。正门上横梁上架着两根“门簪”,上托着“梁”状而宽大的匾额。匾上正面刻着厚重而圆润、遒劲且沉稳的楷体“宗山书院”,背面镌相同字体“仰止”。好一座花岗岩门坊!历经日晒雨淋,更显简朴而典雅、端庄且肃穆。
门坊周围,一片原野。望向门坊后面,是桑浦山;门坊前面横着一条溪流。“宗山书院”在哪里?书院门坊沉寂着。书院的毁坯,当是明万历时为朝廷下令拆除毁损的。至清康熙《潮州府志》记载,这座书院所能见到的已是眼前如此情状的遗迹。除了孤寂屹立着的门坊,那时已经找不到书院的残垣断壁、块砖片瓦,今天更是无从寻觅与管窥。
而这一处清康熙方志记述已是这样情形的古迹,为什么当是桑浦山人文底蕴中最为瞩目、最为值得一提的?
这个门坊是“宗山书院”整座建筑物所残存下来的。宗山书院是明嘉靖薛侃为奉祀恩师王阳明而建的。书院既有祠堂功能,故又称“阳明祠”;同时又具有论道、讲学的功能,是其时薛侃等诸多儒士交流、传播王阳明学说的场所。
薛侃,明揭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人,号中离。明正德考中进士,嘉靖官至行人司正,因奏疏涉及皇位继承问题触怒世宗而被削职为民。薛侃为王阳明高徒,深得王阳明学说真传,并成为重要的传播者,尤其是在岭南不遗余力的传播,奔走于惠州与潮州之间讲学研修,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特别是对王门“潮州学派”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儒家王阳明学说的“岭表大宗”。
薛侃于明嘉靖年即1532年建这座书院,纪念、奉祀已逝世的王阳明,并成为“潮州学派”众多儒士聚集切磋交流学问,讲学传播学说的重要场所,一时盛况空前。潮州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与薛侃交游而研习王阳明学说。进士而未入仕施展抱负,状元及第三年之后即1535年辞职归乡,便一直在这座书院讲学。状元林大钦研修讲学流传下来的文章有《华岩讲旨》,华岩即书院所在地旧称。与王阳明有过耳提面授的明嘉靖兵部尚书翁万达,对同襟林大钦在这里讲学论道的生活,很是羡慕。只是此时仍戎马倥偬,忙于戍边卫国,林大钦也鼓励其继续施展才能,舒展远志,为国效力,而未能退隐林泉在此坐而论道。其时潮州儒学精英汇聚在这里论道传道、讲学研习,不难想像其影响是如何深远。书院虽早已毁坯无存,但书院门坊的遗存,却承载至今转达着历史信息,让见证的那段学术活动的历史宛如历历在目呈现在今人眼前。因为这一点,这静穆沉稳的门坊显得挺拔雄伟。
王阳明文治武功旷世卓着,特别是在哲学史、思想史上更是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和重要突出的位置。儒家道统中人,宗师孔子之后,战国的孟子、东汉的董仲舒、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以及明朝这位创立心学的王阳明,在儒学史上均产生了具有标志性的影响。王阳明学说,深得毛泽东、蒋介石的重视,其着作成为他们认真研读学习的对象;尤其是蒋介石更堪称为王阳明的崇拜者,败退到台湾后把草山更名为“阳明山”,以示对王阳明的纪念。王阳明学说还早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在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影响数百年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对于这样一位伟岸崇高的历史人物,当今中国有迹可见的纪念王阳明的历史遗迹,除了贵州王明明悟道的“阳明洞”和另一座“阳明祠”,桑浦山麓这又一座“阳明祠” ──宗山书院,是不容忽视、不可多得的遗存古迹。
宗山书院周围,还有系列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书院前面,横亘逶迤着一条人工溪流,从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联结梅林湖,依桑浦山麓蜿蜒经过彩塘镇、金石镇、沙溪镇,延伸而到枫口,汇入榕江。这条溪流称为“中离溪”。薛侃因“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思想观念,于1528年即建书院前四年倡导并发动“七都”(“都”相当于现在的“镇”)的乡绅民众用了几个月时间挖掘这条溪流,使韩江由庵埠水道而入到梅林湖与榕江贯通起来,使商贩货运、旅行交通、农田灌溉与民众起居等都得到便利。书院门坊右前侧溪边还有花岗岩碑亭与碑记,石刻记述挖掘溪流意义。90年后的1618年,薛子同乡进士林熙春对久而淤塞的溪流进行浚疏维护,亦在临近树立了花岗岩碑亭碑记,作相关记述。民国时期,学者翁辉东,金石镇翁厝村人,饶宗颐总撰《潮州志》中潮安县县志的分纂者,题诗颂扬了薛侃挖掘中离溪的影响,镌刻在“中离溪记”碑亭旁一花岗岩大石头上。这些与宗山书院门坊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物,现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系列文物提示我们:宗山书院,是遗存至今为数极少的几处纪念儒学史上“一代宗师”王阳明的胜迹之一,桑浦山因之高山仰止,何等崇高!在王门“潮州学派”讲学传道的宗山书院,及其周围人们与后人受之影响而发生的行为轨迹,荟萃着的人文积淀,在桑浦山的人文历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