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的亭,潮汕有故事 ▼ 亭是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造在路旁或花园里。亭子的出现始于宋代,据说与狄青为开拓南方疆土有关。如今亭子遍布全国各地。亭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一个亭就是一种公德,就有一个故事。亭因故事而出名,故事因亭而出彩。 在潮汕,说到亭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灵山留衣亭。 韩愈上任伊始,带着几名随从,出门体察民风。来到一座寺院,见到一奇僧,年约六十开外,神态自若,面部容光焕发,额门发亮生辉,眉自如雪,形如雕刀,双眼有神,鼻梁突出,两耳垂肩,身着灰色袈裟,脚着褐色芒鞋,看去雍容脱俗,而两颗门牙突出,十分刺眼。他一时想起古书所载:“呲牙曝齿者,非善良之辈也”,不觉脸上露出了厌恶之色。那和尚双眼如电,轻瞟一眼,便知这位官老爷不悦,乃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便进门去。 隔日清早,韩愈接到灵山一个小僧送给他的一小包礼品。那礼品是一包用红绸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韩愈打开一瞧,原来却是两颗血肉模糊的大齿。他不禁失声叫道“哎哟……这大师。” 原来,这个和尚叫大颠,是潮阳灵山寺住持。他俗名陈宝通,祖籍河南颍川,大历年间拜海潮古刹惠照和尚为师,不久与师弟惟俨同游衡山南岳,参拜石头和尚,悟禅机。贞元初年前往龙川罗浮瀑布岩禅居,五年回潮阳,次年创建白云岩,七年于塔口山麓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弘扬曹溪六世禅风,授传弟子千余人,自号大颠和尚。他精佛经,勤耕耘,著述甚丰,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和《金刚经释义》,亲手抄写了《金刚经》150卷,《法华经》禾口《雅摩清经》各30部。他近闻当世大儒韩愈谏迎佛骨而被贬刺潮,不想在潮州不期而遇,因自己那两个突出的门前齿,却惹来刺史的不悦。他回到灵山,二话不说,就进禅房,把门关闭…… 当晚,韩愈了解当地的贤士赵德,才知道这和尚乃是现任灵山寺住持的中原禅师九祖大颠和尚!他刚莅潮时,就了解到灵山大颠英名,却料不到是这么的初见,而初见的结果却是这么的不快!韩愈不敢怠慢,连忙修书,邀大颠前来潮州相见,畅叙一番,但连修书三封,却不见大颠踪影。一日,韩愈带了随从,直往灵山而来。 韩愈来到灵山,时已正午,山高林静,小僧引进禅院,大颠离座相迎。大颠见韩大人跋山涉水而采,十分感激,以礼相待。韩愈见大颠为他而凛然去齿,今相见,羞愧、歉意、怜悯之情交织,脸露愧色。寒喧之间,见大颠门牙空洞,口齿露风。不禁连声说:“大师,久闻英名,相见恨晚,那天初见,有眼不识大师,更使大师动此伤身之举,甚愧甚隗!” 大颠哈哈大笑:“小小牙齿,乃身上俗物,大人无须挂念。”大颠又道:“近日大人连修书三封,今又不辞劳苦,亲临小寺,乃我寺众僧的大幸啊!” 两人交谈甚密,谈古今圣贤,论救世之道,韩愈一住两晚。当韩愈要离开时,大颠真是依依不舍。时过八月,朝廷下诏,召韩愈往袁州任刺史,韩愈往灵山,与大颠作别。 那天,韩愈来到灵山,小僧说师已云游去,不知何日才归。韩愈在寺待了两天,未见大师归来,因任期在即,不能久待,便脱下官袍—副,嘱小童交给大师,以聊表他思念之意。韩愈别后不久,大颠云游回归,知韩愈已往袁州赴任去了,双手紧紧抱着那官袍,嗟叹不已。此后,这官袍一直保留在身边,直到他圆寂。 后人为了纪念韩愈跟大颠这段千古奇缘,在山门—上建了一座小亭,叫留衣亭,还用石碑记录了这段动人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留衣亭,传颂着韩愈与大颠互相敬仰,彼此尊敬的千古佳话。 文天祥(1236-1283年)、陆秀夫(1236—1279年)、张世杰(1202—1279年)被称为“宋末三杰”。他们在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为维护民族尊严、激发民众抗争的斗志和血性,为匡扶南宋大厦之将倾而英勇献身,表现出了惊人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是汉民族传百世、万世的英雄。“宋末三杰”后裔遍布潮汕大地。潮安文祠一带文姓居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澄海陆厝围陆姓居民是陆秀夫的后代,张世杰后裔散居惠来龙江市尾乡、潮阳港头乡、潮安庵埠官路乡。潮汕侨乡十分敬仰、敬畏“宋末三杰”,建造有方饭亭、秀夫亭来纪念民族英雄。 方饭亭座落于海丰县城北郊的五坡岭上,五坡岭现属彭湃中学校址。方饭亭是一座煞有气派的八角双层重檐攒尖顶的古亭,坐西北面向东南。方饭亭台阶下几米处有一块宽1.5米、长0.5米的大石碑,碑上镌刻了“一饭千秋”4个金色大字,踏着分5层34级的台阶而上,就可到达月台。月台长20米,宽13米,通高9米,上有8根大柱子支撑亭顶。基座四周为红色围墙,高1米许。 宋末小朝廷被蒙古兵一路追杀,匆慌逃跑。文天祥带兵勤王,到潮阳海门后,听知小皇帝向粤西而去,乃离开潮阳,率军向西,在海丰五坡岭驻扎,刚要吃饭,遭张弘范军队突然袭击,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1282年,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处斩。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 明朝时期,人们在五坡岭建“方饭亭”及表忠祠,以示纪念,至今仍存。 月台后侧还置有一座庑殿顶的小石亭,在大亭庇盖之下。小石亭建于先,大亭为后所建。小石亭内竖一块高2.7米、宽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画像系明代惠州知府甘公亮从文天祥的家乡江西庐陵取来而勒于碑上的。碑像上面题刻文天祥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衣带铭》是1283年文天祥就义后,从他的衣带取得的,故名。小亭两旁的石柱刻有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此联为明代潮州籍状元林大钦所书写的,笔力苍劲遒俊。《海丰文物志.亭台》上载有:“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由邑庠生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朴庵恩准,令海丰知县杜表、县丞陈义、教谕林右、训导万秉和等协力同心,于五坡岭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备陈祥又建忠义牌坊于表忠祠之前(祠的南面),又建方饭亭于祠之后。”后表忠祠与忠义牌坊为侵华日机炸毁,原址为彭湃中学建了大楼。相传表忠祠内有联曰:“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 如今,海丰人民为缅怀民族英雄文天祥,将方饭亭、表忠祠辟为综合性主题公园——海丰文天祥公园,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秀夫亭是澄海人们纪念陆秀夫的建筑物,坐落在澄海公园内,前面就是陆厝围。陆厝围原叫做辟望港,因陆秀夫曾居于此而改名为陆厝围。 1279年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厓山。陆秀夫深知难以脱险,决心以身殉国。他手执利剑,驱妻儿投海,继而劝说赵昺,“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佑皇帝的覆辙。德佑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藏玉玺于赵昺怀内,背起幼帝,蹈海而死,时年44岁。 陆秀夫自景炎元年五月被贬潮州辟望,至景炎二年十月奉召回朝,谪居澄海共一年六个月。据《末宋断简》记载:陆秀夫谪澄之后,他目睹潮汕秀丽风光和人民的热情,萌发了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海滨澄海作为家邦之意,写下了一首诗叙述了这段经历:“黜职携眷度远山,飘零辟望驻定安(澄城港口古称定安社);碧山秀水缘夙愿,桑麻鸡犬作家邦”。 澄海人们建造秀夫亭,以缅怀陆秀夫丞相孤忠大节、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秀夫亭由书法家张乐恭题写匾名。亭柱联曰:“岐岗疾呼,凤鸣龟动为大宋;辟望流寓,传武晓民志江山”。该联由蔡英豪、王永豪合撰,陈贯英书。秀夫亭为后人提供一处凭吊先贤遗迹。 在揭阳东山马牙渡口,有一个避雨亭,传说是明朝年间县令冯元飙其爱妾黄月容而建的。 月容死后不忘全邑黎民百姓,常常于夜间到县衙帮助冯太爷审阅案卷。 一夜,冯太爷见她浑身衣衫湿透,问其缘故。月容告诉他,说是因路上遇雨无处躲避,故淋湿。冯元飙又悲又怜,当即命人于马牙渡口建一雨亭,以便给夫人夜间来重帮助他理案时,以避风雨。 冯元飙、黄月容夫人都作古了,避雨亭不再只为黄月容夫人避雨用了,也为揭阳老百姓避雨用了。建桥是为民造福,功德无量;建亭也可以为民造福,也是功德无量。 揭阳地美都下冈村东面有一座亭,叫“忠孝廉”亭,此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明朝成化年间,下冈村有一个卖胭脂水粉的小贩,为人忠诚正直,豁达大方。当他攒足了八百两银子,便不再经营,过着清闲的日子,人称“八百足”。 这天,下冈村来了一位卖首饰的货郎,来到他家门口时,向“八百足”要一碗水喝。“八百足”热情地邀请他进屋里歇歇,喝一杯茶。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一番,不觉日已黄昏。是夜,货郎便歇息在“八百足”家中,两人相见恨晚,又谈了半宿。 货郎回到家中,仔细地想:“八百足”才50多岁,便如此清闲,而自己年过花甲,攒的银子比他多,却终日劳碌,何苦来呢?于是,他停操旧业,过上悠闲自得的日子。谁知,货郎走惯了路,一旦停下来,便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不出一个月,生病了。货郎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对他儿子说:“我这里共剩下一千四百两银子,一百两用来办丧事,三百两还给下冈村‘八百足’,一千两你拿去做些小生意。”因为货郎一直念念不忘“八百足”的殷勤款待,这次给他银子,有“投以桃李,报以木瓜”之意。他怕儿子不肯照办,故此就说是还钱。交代完毕,货郎便一命归西。 货郎的儿子也是一个忠厚的人,办完父亲丧事后,来到下冈村,把三百两银子交给“八百足”。“八百足”问明情由,得知货郎已死,伤感不已,但拒绝接受这三百两银子。两个人一个要实现父亲遗言,一个见财不贪,推推让让,引来许多人围观。这时,刚好县太爷和衙役路过,为双方的情义所感动,建议用这银子建一个亭子,供行人歇息。双方见是好事,欣然同意。亭子建好之后,大家便请县太爷亲笔题写了“忠孝廉亭”四个字。 忠孝廉亭是捐资建造的,是为供行人歇息建造的,这比冯元飙建避雨亭只是为了月容夫人避雨用的要有更高的评价;亭名以“忠孝廉”而名,是为了纪念“八百足”见财不贪、货郎的儿子报恩报德的高尚品质。 历史上,不少潮汕人为谋生计,离乡背井,惜别亲人,只身过番到海外艰苦创业,他们的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守在家里,苦苦等待,演绎着一出出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达濠东湖村的淑芳亭背后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清朝末年,达濠东湖村有一名妈赐的青年,新婚不久就和乡人一同过番去南洋。隔年,同行乡人带来噩耗,说妈赐在一次海难中身亡。已生下遗腹子的妈赐嫂阿芳,如闻晴天霹雳,但只能认命,含辛茹苦养育儿子,孤儿寡母,生活十分困苦。几年后,阿芳在好心人的牵线下,改嫁邻乡的娘添。娘添为人厚道,很勤快,小婚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过继来的儿子已七、八岁,和继父相处情深,邻居都称赞不已。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妈赐回来了! 原来,妈赐在那次海难中被人搭救,漂泊到另一个国家,受尽磨难,终于赚得一笔钱,千辛万苦跋涉回到家乡。得知双亲去世,妻子改嫁,就寻访到娘添家,结发夫妻抱头痛哭。可问题来了,阿芳是随前夫还是随现夫?娘添很明事理,主张阿芳跟妈赐回东湖,毕竟是先来后到;妈赐却十分纠结,对妻儿他是深爱的,但对娘添在阿芳危难时收留了母子是感激不尽的,不愿拆散这个美满的家庭。在娘添的坚持下,阿芳决定回东湖。 两个村隔了一座高山,娘添送他们来到岭顶,正要作别,小孩子突然放声大哭,要跟着娘添回去。确实,孩子对娘添的感情比妈赐更深。这一刻,妈赐惊觉自己犯糊涂了,对不起娘添兄,对不起妻儿,自己过些天还是要到南洋的,难道生生拆散他们,让妻儿再受苦?不能这么做!于是,他下定决心,拉着他们折回原路,并把从海外带来的银票塞给娘添。娘添断然不依,说你让我做什么人?你回来不但老婆没了,银票也要给我,人财两空,怎么行!就这样,两个男人都为了对方而互相推却。 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他们找不到避雨之处,全身被雨淋透。阿芳触景突然有了主意,说你们不要推了,银票用来在这山岭上盖一座风雨亭,让往来的乡人有一个避雨和歇息的地方。事情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妈赐又回南洋,娘添和阿芳幸福地相守。那座用爱心和品格构筑的风雨亭,一直庇护着行人和客商,被人命名为“淑芳亭”,至今屹立。 这就是潮汕人的胸襟和气量,这就是潮汕人的价值操守。淑芳亭的故事,润声细雨地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 汕头中山公园有很多的亭子,其中一个叫绳芝亭,这是专门为了纪念爱国华侨高绳芝先生而建立的纪念亭。 高绳芝(1878—1913年)是泰国澄海籍华侨,他支持革命,故事至今仍令人称道。“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贡献不可估量,高绳芝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汕头市志》载:“孙中山倡导革命,高绳芝不惧风险,率先响应,参与并赞助丁未黄冈起义和惠州起义,单惠州起义一役,他捐款2万元(银元)作军费。”2万银元在当时是一项大工程的投资款。为革命,高绳芝舍得花钱。 1906年,孙中山批准潮汕革命党人许雪秋、陈涌波的起义计划:丁未年(1907年)正月初七,革命党人攻打潮州城。许雪秋向潮汕铁路公司承领建筑工程,安排了700多革命党人当路工,分布在潮州城内外,预备起义时响应。各路革命党人约定正月初六秘密会集饶平浮山埠,初七举义,翻越坪溪岭,途经潮安意溪,直捣潮州城。谁知老天不作美,正月里竟然连降大雨,道路受阻,很多革命党人无法如期到达浮山埠,起义无法如期举行。正月初八,少数革命党人留在浮山埠一家小客栈,这其中就有高绳芝。 举义的消息不知何故泄露,官府立即派兵到黄冈城和浮山埠搜捕革命党人。官军围住浮山埠,革命党人危机四伏。危急关头,高绳芝镇定自若,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币,分发给革命党人,吩咐大家立即散开,混进墟场,装成上墟场卖东西的农民。他赶快躲进墟场里,买了一根扁担,两只畚箕,还有一只肥鹅,一头扛着,大摇大摆在官军的眼皮底下向浮滨方向走去,其他革命党人也都化险为夷。 不久,高绳芝又积极参加丁未黄冈起义。起义失败,他被清政府“着花红”(通缉)。一个前清举人,成为反清廷的革命党人,其心路历程似乎还没有人研究过。 高绳芝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更是毁家纡难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民众,振兴国家。 高绳芝早慧,少年得志中秀才,经科考合格,赴省城乡试,一发中的,举人榜上有名。正当“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其祖父高满华勉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中进士不罢休。高绳芝却对祖父说:“我不想再考下去,更不想当官。”原来,从小饱读诗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高绳芝,富有忠君爱国思想,他夙愿通过科举,跻身士林,做个忠臣良辅,施展才干,为国为民。但此次上省城赴考亲历的两件事,彻底动摇了他的信念。 他在省城考完试,准备乘船回汕,走在路上,一个老妇向他求乞。心地善良的他,毫不犹豫掏钱给她,正想向老妇说点什么,忽然冒出好几个乞丐把他围住,都伸手要他“行行好”。同行的几个潮汕考生,见势不妙,纷纷逃离。一个揭阳籍的考生喟然长叹,对他说:“天下乞丐何其多,你给不完的。我如果舍得下脸皮,也得当乞丐了。我这次赴考的路费,全是父亲向乡亲们一户一户跪借来的。”考生们纷纷向他诉说底层民众生活艰难之状,这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根本不知他夙愿为之效忠的大清帝国的子民竟是这样贫弱。与他乡试同科期的一个考生,质地极差,但竟然榜上有名。考生们私下嘀咕:“他有钱,用钱买的。”高绳芝目睹清廷腐败,国贫民穷,决定绝仕途,致力兴办民族工业,创实业以振兴国家。 高绳芝弃文从商的决定,大受仅比他大四岁的叔父高晖石支持。高晖石本也是读书的好料,中过秀才,但他比侄子高绳芝醒悟得早,立志走办实业救国的道路。他较早到暹罗继承父业,由于他多才善贾,事业不断发展,成为泰华商界之巨擘。如今,聪明的叔侄联手打天下,无疑如虎添翼,高氏事业蒸蒸日上,更上新阶段。 高晖石、高绳芝继承了先辈的产业,也继承了先辈诚信、慈善的优秀品质。他们的事业不断扩展、发达,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也成正比增拨。创实业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正是他们的初衷。 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里,是这样介绍高绳芝的——《高绳芝与水、电、通讯》:“开启汕头人文明生活方式。1914年,在澄海华侨实业家高绳芝的倡导下,集资兴建的庵埠水厂正式营业。汕头全市用上自来水,这在近代供水上名列全国前茅,在省内仅次于广州。高绳芝还组建商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09年全市用电灯照明。同时,高绳芝投资开通了汕头至澄海的长途电话并成立了汕澄电话公司,这是汕头民用电话的起源……”高绳芝的名字与汕头的水、电、通讯联在一起。这段文字对高绳芝这方面的贡献的记述基本准确。高绳芝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长。 为缅怀高绳芝支持辛亥革命和举办地方公益事业的功绩,汕头中山公园建设委员会特在园中建“绳芝亭”以纪念之。 澄海上华冠山山坡下层右侧有座“听涛”纪念亭,这是为纪念抗日烈士郑松涛所建。 郑松涛是出生在泰国的澄海籍潮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回到潮汕,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4月27日凌晨,郑松涛被日本兵包围,为掩护其他同志脱险而不幸被捕,最后竟被敌军惨绝人寰的砍首碎尸!他在临行前已面目全非,极度虚弱,但仍鼓足余力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国抗战必定胜利!”牺牲时,年仅22岁。 一个亭就有一个故事。有故事的亭可爱,可敬;亭的故事好听,好讲。我们要讲好亭的故事,续写新时代潮汕侨乡精彩的亭的故事。 作者:陈友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赞微海报分享 潮汕为什么会成为侨乡潮汕为什么是侨乡潮汕侨乡文化潮汕侨乡文化作文潮汕侨乡文化内涵潮汕侨乡是什么意思潮汕侨乡的过去与现在潮汕侨乡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潮汕旅游 上一个|PREV凝聚正能量 共筑潮人梦:义乌市潮汕商会第五届庆典大会隆重召开 1 年前 下一个|NEXT侨乡汕头:“数字桥梁”链接海内外“侨”力量 1 年前我猜您一定喜欢的: 潮汕日历 2025潮历 正版视窗杨经纬主编签售版 家己人的文化日历 3 weeks ago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应邀出席“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 5 months ago 彻底惊艳!潮州又“出圈”了! 5 months ago 潮汕《潮历》2025版征稿活动开始啦!一本胶己人的文化日历! 5 months ago 潮汕民间流传的吴殿邦、薛中离、王大宝、郭子章故事 6 months ago 高居全国第三,汕头南澳岛上榜“五一”假期全国自驾热门景区 6 months ago 人民日报点赞!感受汕头非遗传承力量 6 months ago 新春期间,揭阳文旅缘何出圈? 7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