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在港闯荡,后半生归乡奉献!这位百岁潮商见证中国百年巨变。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位于潮州市区义安路的陈伟南文化馆目前已建成并免费对开放。
陈伟南文化馆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庭院名为南园,白墙灰瓦红木,风格质朴素雅,与潮州古城区建筑肌理、文化气息融为一体,是一座富含传统韵味的式潮派建筑。
在馆二层的常设展厅,除了以图文和多媒体交互技术配合呈现陈伟南的奋斗历程与慈善事迹之外,还有陈伟南早年使用的旅行箱、文房四宝、账簿以及学籍证书等实物展示,希望通过展示这位潮州乡贤、爱国侨领一生勤奋创业,乐意捐助的懿德景行,传播正能量
潮汕地区,陈伟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见证中国百年巨变的陈伟南,前半生只身在港闯荡,后半生倾力归乡奉献,以“事业成功在于努力,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为座右铭,为香港、家乡、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7年2月14日,陈伟南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在香港隆重举行

1919年,陈伟南出生于广东潮安县沙溪乡一个农户家庭,1936年毕业于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7岁的他,思来想去后决定踏上“港漂”之路,“乡下始终都是乡下,除了教书外就是耕田,到香港的眼界更开阔点”。父亲虽因家里人丁单薄不希望他走,却还是为他卖了一担谷,换来了5块大洋。
初到香港,萧条的经济让他初尝打拼艰辛。“那时找份工很不容易,连巴士售票员职位都很紧缺,要给钱才能找到一份工。”陈伟南如是说。通过投靠在港做生意的姐夫,陈伟南进入转口买卖藤条、燕窝等的香溪公司打工。在职期间,他每日勤勤恳恳,从未抱怨过微薄的薪水,只求积累经验。
时局瞬息万变。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香溪公司被迫停业,新婚燕尔的陈伟南不得不把妻女送回家乡,自己独自留在香港。他靠着积攒下来的钱做起了小贩生意,每天挑着一担杂粮在街边摆卖。
回想起当年兵荒马乱、风吹日晒的苦日子,他说起来云淡风轻,“我并不觉得辛苦,我一个人生活没问题,每天晚上去看大戏也好舒服。”经过这个时期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重要的就是勤力,苦中作乐未尝不是收获。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伟南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1947年,新加坡一位客户有意与他姐夫合作橡胶贸易,可姐夫认定橡胶在香港难有销路,因此早早放弃了。惟陈伟南借机与合作伙伴创办星洲胶业公司,开始代理销售东南亚橡胶。初初上手,橡胶的销量便展现了强劲势头,只苦于资金不足。但是,陈伟南并没有盲目效仿“信用冒险家”,扩大进货量、以小博大。“我有3000元就只会做2000元的生意,不会做4000元的。每次一卖完货即刻把款项给老板,老板说我有诚信,给我的货也越来越多。”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局还未稳定,橡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军事品,在内地是“紧俏货”。身为中国人的陈伟南有颗爱国心,决心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突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经济封锁,于是设法从香港偷偷卖橡胶给船家,然后运到内地。
随着事业逐渐壮大,陈伟南开始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领域。1960年代,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影响,内地对香港家禽供应量逐渐减少,港英政府为此鼓励扶持发展本地养殖业。1964年,陈伟南顺势创建屏山企业有限公司,并在新界元朗建起屏山饲料厂。凭借稳健的经商理念和诚信这一金字招牌,他的生意依旧顺风顺水,成功获得“饲料大王”的名号。

陈伟南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铜紫荆星章

20年后,香港饲料业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眼光独到的陈伟南了解内地饲料业的成本优势及饲养生产技术的不足,便将工厂开进了内地。“当时内地的饲料和香港差距好大,香港对饲料的品质要求很高,有明确的数字指标,在内地人们对饲料并不在乎,随便撒一把饲料喂饱就算了。”
这时,他的儿子陈幼南决定从海外回来帮助父亲。他说:“1984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很多香港人对中国没有什么信心,但父亲没有任何顾虑就回内地建厂,因为他相信中国一定会有变化。当时我们的内地合作伙伴都很穷,办公室都是用学校的课室改的,但我父亲都没计较,因为他的目的绝对不是挣钱,而是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公司与其他厂家相比占据了绝对优势,规模也越做越大。
事业成功的陈伟南并没有盲目投资,而是凭借稳健的营商理念带领公司跨过一个个风浪。他感慨地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房地产很好做,但我这个人懂得满足,不会后悔没有投资。做人没所谓,我挣的钱够吃够用就可以了。”
在香港,陈伟南并不能称得上巨富,但他却对时任潮州市市长郑睦鑫说过,“我每年都会来,每年回来至少办一件好事。我在香港赚一元钱,我就拿出五角给家乡,好不好?”从小经历了列强侵略的他,对祖国的强大无比渴望。“中国当时很落后的,5个美国人可以耕几万亩地,中国一亩田就要5个人耕。”治贫先治愚,陈伟南在家乡捐助的重点便是改善家乡教育环境,“村里的孩子读完高中,出来打工年龄太小,不出来打工又没钱读书,如果我不去帮他们,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要做苦力。”在家乡沙溪,陈伟南先后捐建沙二小学、沙二幼儿院、华侨医院、水厂、公共卫生设施、村道、初级中学、宝山中学、韩师多项建筑等。

陈伟南与宝山中学学子合影

据陈伟南分享,在宝山中学建成前,乡下只走出一两个大学生,几十年过去,如今家乡已有3000多位大学生。他说:“资助一个孩子5000元对我来说不是件难事,但这笔钱对他们而言却是读书、工作的重要资金,有可能会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他还分享了一件事:他曾资助了家乡一户靠卖鱼蛋为生的姐弟俩,后来姐姐在韩山师范学校成为一名老师,弟弟成功获得医学博士,并将父母接去广州生活。陈伟南一脸自豪地说着,就像炫耀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今,年事已高的陈伟南仍坚持每年回家乡五六次,年年坚持为家乡建设捐资。“我陈伟南在潮州一带个个都识我,许多人都愿意来找我帮忙,我每次都拿出真心待他们。”凭借着一份真挚的反哺之情,陈伟南至今已为家乡捐资1.5亿元人民币。令他高兴的是,家乡人民的生活正不断改善。他解释道:“国家开始了资金扶持,大力支援偏远地区的教育、医疗、公共事业,有了国家的关心,我也就少些担心。”
亲眼见证中国一路成长的陈伟南,对中国前进的艰辛历程既欣慰又感慨:“当时我们生活是很惨的,身上穿的都是破衣烂衫,一件衣服要传给兄弟姐妹都穿一遍。几十年过去,现在大家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国家真的强盛了。”
陈伟南的儿子陈幼南,从小到大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学霸”。1969年,他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后,便顺利考入香港大学医学院,后又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之后还选择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美国国家研究所及加拿大蚬壳石油公司工作。学业事业有成的他,选择于1985年回港继承父亲事业。他说:“我之前在加拿大的工作积累不少管理经验,所以回来帮父亲发展事业,而且如果我更迟回来,可能在适应香港上更困难。”
陈伟南、陈幼南父子

在公司做大的路上,他也遇到不少挑战。他说:“公司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人才,内地公司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所以企业规模越大,运作就越棘手。”像在广州的一家公司,陈幼南之前每星期都要去一次,每次呆大概两三天,并且和员工一同住在宿舍,只有这样才能有多些时间与经理、厂长讨论工作。
作为一个生在长在香港的“潮二代”,陈幼南对潮州十分有感情,“对潮州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从我父亲身上学来的”。陈伟南喜欢听潮州曲、喝潮州茶、吃潮州菜,这也影响到陈幼南同样喜欢这些。而他的潮州话也是从外婆用潮州话讲故事中学来的,所以他很熟悉潮州,对潮州很有亲切感。从父亲身上,陈幼南学到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待人真诚,“我父亲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这点影响到我甚至是我的儿子,我们都有很多朋友。”
2001年,陈伟南创立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初期主要做潮籍乡亲联谊工作。陈幼南任该会第六届主席后,他发现潮总虽然是个大型社团,但是很多在香港有地位的潮籍人士没有加入,所以五六年前,他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该会章程和架构进行修改,并邀请个人做会董,知名人士做会长,将潮籍人士团结到一起。此外,他大力建设地区性社团,潮总至今已有41个属会,共约16万会员。近几年举办的“香港潮州节”、“万人盆菜宴”等大型活动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的目光,得到了潮籍乡亲的广泛好评。

国家的前进离不开一代代像陈伟南和陈幼南这样有才华的爱国企业家。陈幼南表示:“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了,我希望更多香港青年了解真实的中国,潮总已举办多项活动,带领港青去祖国旅游、工作,打破他们对国家的固有印象。”他表示,香港作为金融体制健全、法律基础良好的国际性城市,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将中国引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陈伟南如今还每天坚持锻炼

如今,陈伟南虽卸去不少重担,但却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而是每日坚持上班。与人交谈时也中气十足,头脑清晰,好似70多岁。
据他公司同事分享,陈伟南上班时间甚至早过其他年轻同事。对此,陈伟南大谈养生之道:“我从不发脾气,遇事心平气和。此外,我30岁之后就戒酒戒麻将,如今每天5点半起床,固定运动几小时,晚上9点睡觉。饮食上,我忌太咸、太甜、太肥的食物,多吃鱼、蔬菜、水果等,所以一直都没什么病痛!”

推荐视频 | 百岁侨领陈伟南:热衷慈善数十年

资料来源:潮州电视台、香港商报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