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 | 如何唱好汕潮揭“三城记”?

日前, 省领导专门召开粤东三市工作协调对接会,省直有关部门就三市需要协调解决的具体事项进行现场研究对接,以更大力度推动粤东地区高质量发展。
图片
汕头海湾隧道南岸风塔亮灯
其实,广东早就开始加快推进汕潮揭都市圈发展的步伐。
就在今年8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对发布了《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下称《指引》),其中从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等领域对汕潮揭都市圈进行了规划协调指引。
今年9月,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人大常委会共同签订《关于开展三市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明确三市将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开展协同立法,共同打造区域法治建设高地。
就在外界还在为汕潮揭三市一体化发展缓慢而担忧时,广东密集放出大招,加速打破三地发展壁垒,激活都市圈发展潜能。
当汕潮揭三市加快“联姻”,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变局或许已经开始。
不是简单的“合并”
作为广东五大都市圈之一,汕潮揭都市圈拥有1091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其中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汕潮揭都市圈是广东都市圈中融合程度最高的,因为都是“家己人”。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潮人,都把汕潮揭看作是一家人。
上世纪80年代,汕头市管辖整个潮汕地区,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1991年,汕头被拆分成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市。从那以后,网络上关于“三市合并”的争论便不绝于耳。
争论的焦点是红花和绿叶的问题。一种论调是,“老大哥”汕头稳坐C位,将潮州、揭阳的生产要素悉数吸收,先富带后富;另一种论调则是三市“轮庄”,每年区域发展设不同方向与主题。
然而事实上比起单纯论“合并”,如今的汕潮揭都市圈,似乎更接近于广佛一般的同城化。
图片
在韩江两岸,今年的改革将持续深入,涉及镇街区划调整、新区融合等多方面。
目前,粤东地区经济最活跃的产业群集中在以揭阳、潮州、汕头三市主城区地带,地带包括诸多专业镇,如地都、炮台、彩塘、枫溪、古巷、庵埠等。
“依托专业镇形成粤东城市集群,这是与粤北粤西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粤东经济实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汕潮揭三市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比较接近,这是提出汕潮揭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在《指引》中,广东明确汕潮揭都市圈将聚焦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空间拓展模式为多中心环布式,以廊道式交通通道串联,打造“紧凑型组合城市+开敞型区域”都市圈空间形态。
其中将构建“一核两轴两带”的培育核心格局:“一核”即汕头、潮州和揭阳主城区组成的组合核心区域,该区域是汕潮揭都市圈区域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型都市圈功能的重点区域。
“两轴”即沿海发展轴和汕揭梅发展轴。沿海发展轴依托广汕高铁、汕漳高铁、宁莞高速公路、广东滨海公路、厦深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向西串联潮阳潮南、揭阳粤东新城,形成临港产业、商贸服务、装备制造、能源保障、滨海旅游为主题的都市圈协同发展轴;汕揭梅发展轴,依托梅汕铁路等通道打造梅州连通都市圈的经济走廊,形成以城市功能协作和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协作轴。
“两带”即榕江生态带和韩江生态带,依托榕江、韩江两大跨区域廊道,形成上下游统筹协调的流域协同发展格局。
从《指引》中的规划图可以明显看出,除了汕头、潮州、揭阳三个主城区为核心外,普宁、潮南、六合、饶平、粤东新城等地将为次级核心,同时还设有多个重点镇协同发展。
各类资源配置没有过度集中,恰恰是《指引》的精妙之处,不仅充分考虑潮汕地区实际情况,而且为区域经济发展留足空间。
看似未相融,实则须臾不分离,在汕潮揭都市圈的建设足以可见广东的远见。
渗透肌理的协调
时间回到2021年,当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同时审查批准了汕头、潮州、揭阳三地的潮剧保护传承条例。为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广东三个地级市开展区域协同立法,这在地方立法史上尚属首次,也开创了全国在文化领域协同立法的先例。
今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签订协议,将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道路交通管理、具有潮汕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开展协同立法,在法规的立项、起草、调研、论证、修改、审议、实施、宣传、解释、清理等各环节全方位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三市协同立法工作取得新成果。
协同立法的过程,是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求同存异、凸显协同”的过程,也是提升汕潮揭都市圈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人们常说,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在于政策无法触及的地方。如何让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渗透到城市发展肌理中,是汕潮揭都市圈需要回答的问题。
揭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锦洪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汕头、揭阳两市可围绕练江生态保护等方面展开合作。“我们既要在流域治理、非遗传承等共性事项上探索有效的立法形式,同时也要注重解决当地的个性难题。”
“汕潮揭三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共性问题。因此,需要在立法上打破行政壁垒,共同研究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在顶层设计上形成制度合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新说。
对于汕潮揭都市圈而言,要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建设统一市场等目标,就要着力构建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税收体制、政府考核机制等在内的跨行政区域治理体系,并且搭建常态化的协同治理机制,用一体化的制度体系破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图片
在粤东三市工作协调对接会上,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着重强调了三地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而“侨”,也是汕潮揭三市共有的特色。
汕头市在经济和文化上双向发力,奋力闯出一条新时代“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据统计,2021年华侨试验区直接管理的区域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77亿元,连续两年GDP增长超过20%,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在前列。
而在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聚力潮州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潮州获得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主办权,是手足兄弟携手的信号,是汕潮揭都市圈进一步融合发展的信号。
揭阳市也在积极传承、挖掘和弘扬侨乡祠堂文化,促进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后裔联谊联系,创建揭阳侨务工作品牌。
“侨”,也许正在成为汕潮揭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下一个关键词。
产业协同寻机遇
城市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都市圈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笔于汕、潮、揭三市产业的协同并进。在粤东三市工作协调对接会,绿色石化与海上风电成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词。近日,位于揭阳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施工总进度达99.78%,192个主项单元已有175个完成中交,目前正全力以赴抓项目收尾、抓生产准备,确保一次投产成功。
图片
“十三五”期间,揭阳发布《揭阳滨海新区“一城两园”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大南海石化工业园,打造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点产业落地。
而在汕头南澳,35台7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迎风矗立。2021年底,大唐汕头勒门Ⅰ24.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投产,另有35.2万千瓦的扩建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开工。
海上风电是汕头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对此,汕头市委、市政府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依托广澳港打造集施工建设、运维和出口为一体的海上风电母港,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
都市圈的发展中,要想真正实现分工协作,产业扩散只是开花,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才能结果。这其中就要求圈内城市能够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结合特色专长,在要素公平开放、自由流动的分工大潮中,占据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位置,寻得发展机遇。
而在今年所提出的《指引》中,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就明确了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1122”的圈层式产业格局,即所谓的“一脊一带两核两环”。
“一脊”为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脊,依托汕揭城际、梅汕高速、梅潮高速等通往梅州方向的交通廊道,深入拓展海陆现代服务业发展腹地,打造成为支撑汕头市高端商务、科技创新发展及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腹地的脊梁。
“一带”为深汕沿海创新经济发展带,结合深圳与汕头对口帮扶的合作机制,依托广汕铁路、汕汕高速、粤东城际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形成“深圳—汕头”及融湾融深双向对流的沿海创新经济走廊。
“两核”为汕头东海岸中央商务核心区、潮州高铁新城核心区,分别打造成为都市圈现代综合服务核和高端装备制造集聚核。
“两环”为汕潮揭临港空铁合作环、省市共建现代产业合作环,分别形成三市临港产业分工协作和省市现代产业合作集聚区。
同时《指引》还明确,要打造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和省市共建现代产业示范片区2个都市圈级产业协作平台;依托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建设契机,推动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及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揭阳高新区等市级产业平台建设;结合省市共建现代产业示范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广澳国际商贸港区、龙湖现代产业园区、牛田洋科教创新区等市级产业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2012年汕、潮、揭三地GDP总和约为3500亿元,而2021年这个数字则达到了约6400亿元,将近翻了一番。其中汕头2929.87亿元,揭阳2265.43亿元,潮州1244.85亿元,三市在千亿经济体量的基础上持续高位进发。
在不断加速汕头、潮州、揭阳三地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相信汕潮揭都市圈的发展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故事将会在潮汕大地不断上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