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汕头存心水龙局很威风—— 德国消防车 新加坡司机-潮汕历史文化;
▼
民国时期的汕头存心水龙局很威风—— 德国消防车 新加坡司机
红色的地板砖、酸枝木老家具都是当年的原物
当年的存心水龙救护队队员合影
水龙局旧貌
汕头存心水龙局旧址
位于外马路87号的存心会馆,是存心慈善会的办公地点。它独特的骑楼建筑外观成为外马路的一景,给过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市民对这个地点很熟悉。但是,日常从这里经过时,许多人也许不曾留意,其大门口的外墙上,还悬挂着一块圆形标牌,上面刻有存心水龙局的标志,写着“汕头存心水龙局(1927)”。
这里,就是当年存心水龙局的旧址。它的背后,记录着汕头消防事业的发展史。
广东第二全国第四
据资料记载,存心水龙局是当时广东省第二个比较完整的消防系统,在全国居第四位。
但是,要说存心水龙局的前身,实际上是原来民间的灭火救援机构。此前,存心善堂早在清光绪末年就成立了灭火队。汕头存心善堂会长蔡木通给记者拿出了《汕头存心善堂堂务报告》,当中关于水龙局的沿革,记载着这样一段话:“本善堂水龙局,创设于前清光绪末季,当时为旧式抽水机,本堂同人,以汕头华洋杂处,市政日臻繁荣,马路开辟,市区扩大,为适应环境需要,特发起募资购置新式摩托救火机,及筹建新水龙局。”当时在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侨的支持下,募集到19801枚银元于1927年筹办存心水龙局,并于1929年正式落成。
如今在水龙局旧址内一楼,还保存有当年水龙局的纪念碑。这块纪念碑由三块花岗岩组成,宽225厘米,高210厘米,厚20厘米,上面用金字刻着1929年汕头各界捐助存心善堂购置消防车及建筑水龙局诸行号暨各大善长的名字。
蔡木通告诉记者,水龙局成立后,对当时汕头的灭火救援起到了巨大作用。时值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民政府设立的消防机构也因此多次中断工作。加上汕头当时的民居以木屋为主,一旦发生火灾容易“火烧连营”。于是,存心水龙局便承担起当时汕头埠的灭火救援工作。
直至1950年,汕头公安机关接管存心水龙局,整编队伍组建市公安局消防队,至此,存心水龙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它成为了不可移动文物,不时有从外地回来的汕头人来到修复后的存心水龙局旧址参观。
从德国运来消防车耗时一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灭火救援,1929年存心水龙局建成时,特地从德国购买了汕头有史以来第一辆消防车,这也是广东省第二辆消防车。蔡木通说,这辆车光是从德国运来,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当时消防车抵达汕头时,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过来一睹风采。当时消防车的装备比较简单,就是由一辆装载发电机和水泵的汽车组成。存心水龙局先后在1939年和1943年又再添置了两辆消防车。消防车如今被广东省消防总队博物馆收藏。
由于是外国进口的消防车,汕头很多市民根本没见过,更别说会驾驶。为此,水龙局又特意聘请了两位新加坡华侨作为消防车的专职司机。
存心水龙局是民间组织,因此其成员也是由热心义工组成,既有善堂工作人员,也有社会贤达,义务消防员共有100多人。
当年的通讯条件不发达,火灾警报方式也与今天有很大不同,更多时候依靠人为观察。因此,水龙局顶楼上设置有瞭望台,还挂有一口大铜钟。每天派人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一旦发现有火警,就会敲响大铜钟。
这口大铜钟如今正悬挂在水龙局旧址3楼的外走廊上,上面刻着的“汕头存心水龙局”几个繁体字还清晰可见。
蔡木通指着大铜钟,讲起了当年救火队出动的情况。那时候汕头埠分为一区、二区、三区等六个区域。瞭望台上的值班人员一旦发现哪个区有火灾,就会根据不同的区域敲动不同次数的钟声,例如一区有火情就敲一下,二区则是两下。除了在水龙局值班的消防员外,其他分散在各区的消防员听到钟声后就会立即出动,赶往火灾地点救火。
那时汕头的民居都是木屋、棚户,所以水龙局救火的主要目的是救人和防止火情蔓延再扩大。为此,水龙局还配备有十多名救援人员。《汕头存心善堂堂务报告》记载了水龙局在1932年至1948年间共灭火218次,为抢救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在发生如地震、风灾、水灾的时候,水龙局消防员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抢险一线。
设计师来自意大利
这是一座典型骑楼建筑。楼高三层。建筑外墙呈青灰色,在外马路一片现代钢筋水泥楼房中,很是显眼。汕头存心善堂会长蔡木通告诉记者,如今我们看到的水龙局旧址外观是在2008年进行修复后的样子,外观上基本保持了它的原貌,呈现出中西结合的洋楼风格。
走进楼内,六边形的红色地砖、木质的门窗、办公桌椅,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往里走,踏上木质楼梯,就看到红蓝黄相间的彩色玻璃木窗,一种异域风情扑面而来。蔡木通介绍说,这栋大楼最早建于清光绪29年,那时只是两层楼的建筑。1927年存心水龙局筹划成立时,又专门邀请了意大利的设计师来汕设计,所以这座大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洋风格。2008年修复时,他们也最大程度了保留了大楼当年的原貌。
如今我们看到的木门、木窗、红色的地板砖,二楼的酸枝木老家具,都是当年的原物。一栋大楼历经90年的风吹雨打,依旧如此坚挺,足见当年建筑的质量之高。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