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发-潮汕名贤
▼
马发,潮州海阳人,于宋德祐元年(1275)任摧锋寨正将。摧锋军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组建的一支地方独立部队,全军盛时兵勇多达七八千人,至南宋末尚有三四千人,然而到马发时,兵士却只剩130余人。但马发就是凭着这一点正规军的兵力,加上一些民兵,坚守潮州城达年余之久,并与强悍的蒙古铁骑鏖战一个多月,前后打了三仗,上演了潮人在宋元交替之际最为悲壮的一幕。
南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下临安,控湘赣,逼闽粤,潮州知府叶侯闻风弃印而逃。当其时,寇盗蜂起,州城四郊民众纷纷建栅设垒以求自固。正是在这样一种纷乱局势之下,马发受命于危难之间,毅然率领摧锋军由州北人卫潮州城,主持军政事务。后元兵破汀关,逼梅岭,漳潮梅循数州告急,马发与循州刘兴,梅州钱荣之向元军归顺。流寓于珠江口的宋帝闻悉后,派安抚使方兴抵潮,慰谕潮州摧锋寨正将马发“摄州事,称安抚使”。马发反正,率众坚守潮城。是年,省镇抚忽鲁浑兵到潮阳县,派人谕降。马发退守鸡笼潭(摧锋寨兵营所在地),利用有利地形,击退元兵。这年冬天,元帅唆都再次进攻潮州城,但屡攻不下,唆都怕错过与塔出广州“富场之期”,只好暂退,转攻惠州。翌年正月,元将唆都在郡豪陈懿的配合下,将潮州城团团围住。经过短期的休整, “城守益备”,马发“勒兵闭守城中,军民乘城诟骂,大兵不胜其忿”。元兵塞堑填濠、造云梯、鹅车,日夜急攻,马发用计“潜遣人焚之”。《元史》卷一二九《唆都传》中称唆都久攻“二十余日不能下”,不得不使用重赏之策,他对元军下令说:“有能先登者拜爵,已仕者增秩。”但潮城仍岿然不动。至二月底,元军中的“智囊”乌古孙泽看清潮城久攻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外有很多义兵应援。于是分兵攻破周边营垒,驱散义兵,潮城遂孤立绝援。二月廿九日,南门巡检黄虎子见大势已去,将降书系于箭上射出,与陈五虎通谋,约定晚上大开南门,接应元兵。同时,元军悍将兀良哈尔也从浮桥东门率先登城,马发率军民死守月余的潮城陷落。这是南宋溃亡后落入元兵手中的最后一座州城。元兵人城后,为报久攻不下之仇,对潮州进行屠城,史载“焚民室庐,火焰亘天,城中居民无噍(指活着的人或动物)类”,而投降的黄虎子也被陈五虎所杀。马发决心拼一死战,率领残兵 100多人退守金山前的子城,又浴血奋战了三夜三日,兵勇死战殆尽。眼见大势已去,马发遂令妻妾家小皆缢死,自己也喝下鸩酒,全家 13人壮烈殉国。时为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一日。唆都在潮州之役后,晋参知政事,行省福州,其子百家奴也赐虎符,管军万户,五虎之一陈懿则授为首任潮州路总管。
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墓碑书“宋安抚使、摧锋寨正将、知潮州事马公暨阖门全节之墓”。巡道张铣在山巅绝顶作马公墓联:宰臣去国,少帝蒙尘,乾坤何等时,守此一片孤城,汗血难消韩水碧;井澳腾波,湢门沸浪,妻孥同就义,留得半抔荒冢,残山犹带宋家青。
后人又于墓旁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人称“马丘松翠”,后又改为“金山古松”,成为潮州八景之一。元至正六年 (1346),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事周伯琦莅潮,应潮人之请,为马发立祠于金山南麓。明嘉靖十三年(1537),潮人追奉马发为“金山圣王”。于金山巷口建“忠节坊”,坊额为揭阳黄一道题书。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