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边,那一方水土一方人|纪录片《江岸人家》

江望,望江。2015年7月起,《南方》杂志十下练江,和读者、观众一起,见证着这条河的爱与愁,情与怨,等待与行动。
当这部小小纪录片的终章呈现在您面前。我们曾经试图理清的逻辑链条,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记录的这条江,却又不只是这条江,那奔流的河水,便是潮人的血脉、潮人的传统、潮人的故乡。
有人“因江而愁”,有人“为江而动”,这一切不甘,这一切前行,唯有原点、初心可以解释:“故土难离”。
于是,在拍摄、制作《江岸人家》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眶常是湿润的。端午时节,那是家的召唤,无数江岸人回到了母亲河身边。而无论端午、中秋,亦或只是一闪念,那在练江边凝结的眷恋,那种奔腾在血液中的思念,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种叫做“故乡”的情感。
故乡是具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座老屋或是一棵老树。当那些构成我们最美好认知的东西遗失,我们便是那无根的人。
练江之痛,不止黝黑,不止恶臭,更有浓浓乡愁的无所依归。于是,我们更加明白整治练江的紧迫,更加读懂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定决心: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无论我们走了多远,不要忘记我们从何处来,不要忘记家的模样、家的方向。

端午节临近,在练江边生活了67年的陈师傅,又要开始绘制祭神的“舞袍”。练江依然奔流,而他却在为手艺的无人继承而惆怅。

农历五月初五临近,溪南村的龙船也入水了。只是毗邻的练江已难行船,赛龙夺锦,只能寄望村中河涌。

因水而聚,是当下的场景,也是绵延的历史。上千年前,南下迁徙的中原人便定居在练江边上,同样是水美而居,因水而聚。

聚居练江,这样的故事在潮人的家史中不胜枚举。在铜钵盂镇,兴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已逾十余万众。无论练江现状如何,传统依然不能割舍。端午正日,一场龙舟大赛在溪南村照例举行。

赛后的相聚,最值得溪南村的人们珍惜。因为端午节过后,许多年轻人还是要离开村子,踏上异乡打拼之路。
一如练江终归大海,潮人的脚步已遍布世界。而无论他们走了千里万里,最触动他们思绪的,依然是家乡的土、家乡的水。

从对“侨批”的研究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着名作家郭小东感慨着潮人对故乡的刻骨依恋。

78岁的陈创义老人回忆父亲,眼眶湿润。陈老的父亲13岁时便去泰国,随身带上一包练江边的水土,把它放在异乡井水里,变成家乡的水。

情感依旧,江河已难复往日。因练江污染,在一些村落,邻江而居的村民只能在支流里划跃龙船;在一些村落,12岁的男孩甚至自出生便不知龙舟模样。练江边,是轻叹,轻叹间,是期盼。我们从何处来?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答案便在生我育我的土地河海,不是练江,亦是故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