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家书》,鲜为人知的潮汕侨批故事-潮汕历史笔记!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期间参观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和侨批文物馆等处,强调要保护好“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组走访江门和汕头等地对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进行拍摄。

纪录片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为载体,讲述鲜为人知的侨批故事,追忆华侨先贤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并回馈桑梓故土的历史记忆。通过对“侨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向观众展示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口埠,始建于1853年,最早漂洋过海到各地谋生的江门人大多是在这里的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换乘大船去到海

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丘陵起伏宽广地区,分布着1833座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碉楼

从2000年起,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走进一座座久未打开的碉楼,人们竟然发现了一批又一批遗落的家书、汇款单据,数量十分可观。

它叫银信,也叫侨批,曾长久地存在于沿海侨乡社会。2013年,广东和福建两地保存的16万多件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教授 刘进:所谓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的侨汇凭证和家书的一个统称。因为在以前,金融、递送的渠道、邮政这些还不够发达,所以华侨在国外还是主要依赖民间的递送渠道,把钱寄给家乡、寄给家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殖民者们长驱直入。他们与统治者、地方势力相勾结,诱拐、哄骗,甚至暴力要挟沿海地区贫苦农民签订不平等协议,作为契约劳工踏上远赴美洲、大洋洲的漫漫长路。

图:这一时期,契约华工常被人称作“猪仔”

为控制华工自由、节约运营成本,雇佣契约华工的农场、庄园或者矿山会发行一种仅在内部系统通行的私钱,人称“猪仔钱”,用以抵扣工资。

因此,能够寄钱回家赡养家人的“猪仔”劳工并不多。

台山银信侨批收藏家 关翌春:华工去到遥远的国度,好多人早期连书信都没能寄回家,但是后来出现书信和银信之后,就代表这个人还在,惦记着在遥远中国的太太、父母和他的儿女,所以
银信就是从“卖猪仔”逐渐慢慢出现。
比“猪仔”劳工境况稍好的自由移民可以时常把自己辛苦赚得的钱物以银信的形式递送回国。
在外打拼的华人华侨把对家人的嘱咐装进封里,把钱款数额写在封上,然后托“水客”带回故乡。

图:
银信
这是一位叫李庚彩的华侨,从英国托人带回江门,给家叔李强明的一封银信,并寄回银一百五十元。
对于专门替华侨递送侨批的“水客
”,在广府地区也有独特的称谓。
因为他们经常挑着箩筐或背着布囊,穿梭各地派送银信,犹如一匹巡城的马,故被称为“巡城马”。
自从19世纪中叶大量华侨出洋谋生以来,侨汇是众多侨眷家庭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侨批研究专家 罗达全:银信,可能都是钱,还有家书,但这封银信里写了,托人带回来一个木盆,还有红毡一盒,还有糖。从这就可以看出,其实
不单单只是家书,还有其他的杂物或者杂货在里面。
华侨将大量侨汇和家信源源不断地输入祖国,用以赡养家眷、维系感情、沟通信息。
在信中有对家人、长辈的问候,有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有对女儿出嫁的叮嘱,也会嘱咐钱物如
何分配、叮咛孩子要好好读书等。
然而,在这些信件中,华侨对于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却甚少谈及,即使偶有只言片语,却都是家乡亲人仅凭想象难以理解的苦楚。
1882年,开平赤坎镇中股村一个名叫司徒美堂的14岁少年和许多同乡一起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轮船。
当时美国社会正充斥着“排华”逆流,初来乍到的司徒美堂没少受欺负。
生活的艰辛让他深切意识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根本无力庇护国民,在外打拼的华人只能抱团取暖。
1885年,司徒美堂加入了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1894年,在波士顿成立洪门分支“安良工商会”。
1904年4月的一天,已成为社团领袖的司徒美堂突然接到信息:
一位企图入境美国的中国人因为使用伪造的夏威夷出生证明,被旧金山移民局抓捕并且受到拘禁,这个人就是孙中山
接到这个消息后,司徒美堂当即决定伸出援手。
他发动关系网,上下疏通,联合其他侨领聘请律师,起诉美国当局,终于解救孙中山脱困。
为进一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他力促致公堂联合同盟会成立“洪门筹饷局”,为当时国内的武装起义筹集经费
图:
“洪门筹饷局”,对外称“国民救济局”
短短三个月内,共筹得美金14.4万。
“洪门筹饷局”成立一年后,共筹
得40余万美元,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费来源。
就在华侨们为援助革命竭尽所能时,同盟会在国内发起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封建帝制为目标的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场旨在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大革命在全国蔓延开来。
图:
海外华侨得知国内革命胜利的消息后,寄往家乡的侨批
“昨天闻电,北京已破矣,垊中革命军二三百人,接香电邀往,云欲在厦门乎,未知本省如何动静,示知”。
这封辛亥年九月初七,由菲律宾华侨寄往家乡的侨批,距离武昌起义爆发仅过了短短18天,可见海外华侨在得知国内革命胜利的消息后,是多么急切地想将喜讯尽快传递给国内的亲友。
中国侨联副主席 齐全胜:
海外华侨对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助,成立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同盟会,主要骨干成员都是华侨。
还有很多的海外华侨,专程回国参加革命起义。这些事实都充分印证了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亲自电邀司徒美堂回国担任总统府监印官。
这一次,司徒美堂婉拒了孙中山的邀请:
“吾乃不求做官,只图革命成功,建立民国,中华振兴。
赤子报国心切,日后有何吩咐,聆听指拨,侨胞尽力效忠。
” 
海外的华人华侨在与世界的沟通中逐渐成长、壮大,他们最不能忘的就是反哺家乡。
从1902年至1936年,30多年时间里,江门华侨及归侨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家乡共投入200多万毫银、100多万元银元和60多万元港币,修桥、建路、建厂、办企业。
图:
由华侨和港澳同胞捐助建立的台山市第一中学
民国初年,军阀长期混战,社会治安混乱,时常兵匪勾结、沆瀣一气。
而开平华侨家庭大多富裕,因此吸引了兵匪的注意。
从民国元年至民国19年,开平发生影响较大的劫掠事件就有7次,匪徒们不但杀人掠货,甚至攻打县城。
消息传到海外,华侨们十分担心亲族的生命安全,于是积极倡议并且尽力建造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碉楼。
高耸坚固的外墙、只能从内部反锁的铁门铁窗、楼顶兼顾放哨与反击的射击口,一座座碉楼庇护着侨眷躲过一次次危难。
图:
2013年,广东和福建两地保存的16万多件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封封银信、一件件侨批,跨越万水千山
,回到故土,传递着亲情、
爱情和乡情;
讲述着华侨先贤敢于冒险,远赴异国他乡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
记录着华人华侨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回馈桑梓故土的历史
记忆!
来源:CCTV国家记忆、江
门日报、
岭南金融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