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这几位来自高校的潮籍人大代表提了这些议案……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及4日开幕。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和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这三位来自高校的潮籍人大代表带来了什么建议和提案,我们一睹为快。
陈雨露代表
善作善成,加快发展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代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而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要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推进,善作善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雨露代表说,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引领作用,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加快原创性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三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支撑;四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谈及南开大学在这四个方面的实践,陈雨露代表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南开大学坚持爱国主义传统,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统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古今贯通、中融汇、文理交叉来培养学生“三维融通”。在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中打造复合型人才特色班,形成了“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正在发挥学科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比如,建设中国特色科技金融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南开大学发挥金融学科优势,在金融专硕项目中开辟‘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新方向,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
在科技创新方面,南开大学积极对标国际一流、强化特色优势、前瞻优化布局,统筹谋划建设“新物质创造”“认知科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四大交叉学科群。陈雨露代表说,通过建设国家级交叉学科中心、创新交叉学科建设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南开大学正在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和有组织科研的“加速器”作用,进一步强化战略科学家人才培养导向、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推动产生原创性、突破性重大成果。周其林院士领衔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还有多项成果应用于问天实验舱、泛终端芯片、动力电池、微操作机器人系统等重大领域。
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南开大学利用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机遇,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2023年与10余家银行和创业投资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成立南开校友新开湖基金,以科技金融助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在津转化孵化。“截至2023年年底,南开大学已在天开园核心区引入注册企业130余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陈雨露代表介绍。
“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方面,南开大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优势,瞄准国家高端智库目标,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交叉学科群,设立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与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主攻方向,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制度建设方面提供智力支撑。”陈雨露代表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在要求。南开大学要深刻认知自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角色与责任,发挥优势,善作善成。”陈雨露代表表示。
余淼杰代表

 

建议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

  如何通过金融的力量,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给出自己的建议:创建沈阳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

 

  余淼杰认为,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对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这是我国以东北亚为切入点、服务带、辐射圈,积极主动打造国家对外开放北大门、服务辐射东北亚新高地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构建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

 

  他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间接融资占主导的金融服务格局下,东北地区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面临金融服务不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高风险、周期长等特殊属性仍然存在。

 

  “唯有高强度、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在创新试错和产业升级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余淼杰说,在沈阳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鼓励东北亚金融服务联动先行先试,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补足东北地区金融服务短板,对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余淼杰还观察到,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与总体经济实力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仍不匹配。我国在主动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和RCEP开放合作框架中,尚无金融领域基础设施的特殊制度安排。

 

  他认为,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有利于我国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同时,也能够积极吸引日韩等东北亚资本来华展业兴业,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全球资本市场话语权,建立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力量和金融体系。

 

  至于在沈阳设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的探索路径,余淼杰也提出自己的建议:明确自身与北交所及沪、深交易所差异化定位,在借鉴学习沪深港通基础上持续、审慎推动资本市场开放;完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与引进制度,为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人才保障;增强风险审慎监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守住开放条件下国家金融安全底线。

林蓝代表
携“英雄花”进京 看岭南文艺绽放两会

  随着新学期的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这些天里忙得“脚不沾地”。安排好学校里的各项事务后,又马不停蹄地飞赴北京,开启了今年的两会时间。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调研,林蓝今年的履职脚步走得更稳了。她决心带着文艺界的心声,发出两会的文化强音。今年,她提出,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抢救式”收集老艺术家口述史料,让热辣滚烫的文艺战线精神文脉得以传承。

 

  带着“英雄花”进京,让岭南文艺绽放两会

 

  在赴京前几天,记者走进林蓝位于广州的家和个人画室。她成长于一个美术世家,从小浸润了文艺浪漫的气质。楼下是四世同堂的温馨生活,楼上则是挥毫泼墨的创作空间。

 

  走进画室,一幅巨大的三角梅画首先映入眼帘,整扇墙面前,“鲜花”热烈盛放。这是林蓝为大湾区创作的新作品《湾区新艳》,由母亲苏华题词,正等待装裱。雕塑名家赠送的铜塑作品、美术前辈的书法题词、女儿充满童趣的自画像……除了陈列悬挂的各种艺术作品,一张画桌、一个颜料台、一张竹榻床,便是画室里最主要的家具。

 

  刚参加完上午的一个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此刻林蓝正在画室里钻研木棉习作。金色纸面上,墨色渐染,随着笔下红色颜料的层层叠加,枝干上的木棉花开得愈发浓烈。这幅画有着明显的岭南画派风格:浓墨重彩,鲜艳蓬勃,简练而有力。

 

  几天后,林蓝也带上了这件成品“宝贝”进京——“英雄花开英雄城”主题巴士设计作品。

 

  红棉花也称“英雄花”,红棉花开,春到岭南,在中国民俗中有着红红火火、挺拔向上的吉祥寓意。作为广州市市花,木棉花在“老广”们心中有着厚重的分量。林蓝创作的国画木棉作品《春天》,此前被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收藏陈列。这次主题巴士的设计便活用了这幅画作。

 

  其实在北京,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设计也能看到不少岭南文艺元素。人民大会堂里,由岭南画家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成为传世恢弘画卷;2022年北京冬奥会,由广州美术学院年轻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去年3月,林蓝首次参加全国两会,步入人民大会堂。“会议间隙,我和代表们从一楼走上二楼,转头突然看到巨幅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作,心情非常激动,在那里驻足良久。”林蓝自豪地说,艺术的意义就在这里——艺术家会逝去,但作品让他的精神永存,并将对一代代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我希望发出中国文艺界的声音,同时把广东美术的声音传递到会场,让广东的文化艺术成就在两会精彩绽放。”林蓝笑言。

 

  “抢救式”留存口述史料,让艺术“高原”催生新时代艺术“高峰”

 

  作为人大代表,不仅需要在会期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也要在闭会期间下足功夫。从广东画院到广州美术学院,从面对成熟的优秀画家,到面对一群美术学子,过去一年,林蓝的工作生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前,林蓝带队进行了二十多次调研,深入了解广东各地市、各年龄阶段的艺术从业者及学子迫切关注的议题。“如何为老中青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平台和机制,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接下来自己的工作、建议都会围绕着这些方面来进行。”

 

  基于长期观察和调研,今年,林蓝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的建议》。她介绍,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东、南、西、北、中等区域布点成立八大美院。至今,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现在已经进入90岁、80岁、70岁左右的高龄,当中产生了不少文艺大家、美术大家。

 

  “他们不光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其自身的艺术历程更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林蓝眼见多位艺术大家的离世,深感痛心。她认为,如何去研究好、挖掘整理好、保护归档好,同时传播利用好他们的鲜活故事和文脉精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此,林蓝建议设立“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口述影像实录的方式,尽早尽快抢救式地留存他们的影像资料,全面保存和展示文艺战线的时代风貌、艺术家风采、人文精神,传承国家文化记忆,为艺术发展、人才培养、精品创作、行风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启迪示范。

 

  “过去我们的艺术家档案主要以文本、图册等形式存在。在当下,只有进行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研究效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林蓝说。

 

  林蓝在建议里提出,打造“987”口述史工程体系,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留下重要的口述影像资料,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留下热辣滚烫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历史亲历者及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史料具有文献资料所无法涵盖的丰富信息及鲜活度,散发出独特的‘个人性’魅力。”

 

  具体而言,林蓝建议全国文联、各省市级文联、全国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以90岁、80岁、70岁左右年龄段的老一辈优秀艺术工作者们为采集样本,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口述影像史料采集和整理,形成口述视频、音频、照片、文稿等采录素材。采录的影像资料形成“987口述史料数字档案系统”,接入“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让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在研究中得以互证,让当代艺术家群像展现完整、鲜活的面貌。同时,推动形成国家当代艺术系列研究和出版项目,产出“当代艺术名家影像实录丛书”、系列研究型专题展览等多样性成果,推动构建中国艺术话语和中国艺术叙事体系。

 

  在艺术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方面,林蓝则建议借助国家“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做好“4个1”工程,即一位艺术大家对应“1个展览”“1场研讨会”“1部纪录片”“1部传记”,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的方式,选树推介德高望重、代表时代的艺术大家。此外,她建议结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等项目,推进艺术人才智库建设和人才扶持奖励机制建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源倾斜,推动培育新时代优秀艺术人才,建设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老中青艺术人才队伍。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文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期待构建起新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宝库,让艺术‘高原’成为丰厚滋养,助力催生新时代的艺术‘高峰’。”林蓝说。

天下潮商综合编辑

来源:光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大洋网等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