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的“南国之花”-潮汕工艺;
▼
“海丝”路上的“南国之花”
——记潮汕抽纱百年璀璨之旅
金秋时节的一个周末下午,风和日丽,我和闺蜜在她那位于第十五层楼的高雅住宅里渡过悠闲的愉快时光。我冲泡着热气腾腾、芳香四溢的潮汕工夫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她则一边品茶,一边聚精会神、娴熟地既看着有一本厚厚的图纸,又用几十种色彩艳丽的纱线和铁针飞针走线,很快就要穿成一幅优美的“十字绣”作品。这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也使我深深地想起了我敬爱的已故老父亲和我们父女两代人曾经共事过的汕头抽纱进出口总公司。特别是一百多年来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五洲四海美名远扬的“潮汕抽纱”。汕头从来是“海丝之路”的重要港口和枢纽节点。其中,汕头及潮汕抽纱业的发展,一百多年来都是汕头外贸的主要产品,拥有拳头产品和著名的品牌(例如“巧手牌”)。现在,我们回顾汕头及潮汕抽纱业的发展,在当前发展21世纪“海丝之路”的契机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潮汕抽纱,是一种手工艺美术品。抽纱一词,是从英语DRAW WORK转译过来的,指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纱加以连缀,呈现透空花纹图案而制成的手工艺品。广义上的抽纱,指用针具在各种布料上进行刺绣及用纱线编结而成的工艺品。潮汕抽纱工种繁多,针法复杂,在产品中交替使用,变化无穷。工种针法多达240多种,大致可以归纳为:抽通、刺绣、补布、钩编4大类。按工艺技术分,有绣花制品、抽通制品、编结制品和混合制品等,被美誉为“南国之花”!
韩江、榕江和练江之水源远流长,远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山明水秀、四季如春、绿涛翻滚的潮汕富饶平原的妇女便开始从事手工纺织和刺绣工艺活动。史页翻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吸收了上海“顾绣”和湖南“湘绣”的工艺技法,潮汕抽纱更加丰富多彩。而欧洲的抽纱是在14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意大利。自从1860年汕头开埠前后,西方各国在潮汕的教堂和传教人员,把西方的抽纱手工艺也作为慈善事业之一在教徒中传授。上世纪初,潮汕传统的抽纱工艺逐步与西方的抽纱工艺融合,成为独具一格的潮汕抽纱,并陆续在潮汕各地传播。由家庭手工业变为由抽纱站或公司统一经营,同时投放给社会女工生产。并且开始将抽纱产品运往香港、上海等地区,以及转销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揭开了潮汕抽纱“海上丝绸之路”新的篇章。1934年至1941年,是抽纱业在建国前兴隆昌盛的时期,从汕头海关出口的抽纱占外贸出口第一位,1941年达1200多万美元。在这些年月中,汕头市成为经营抽纱进出口商行的集散地。老汕头人都知道,崎碌的联兴里一带许多街巷,到处是抽纱行及手工场,也是一个个独具风韵的民间文化场景。汕头及附近各县的抽纱女工,最小的只有五六岁,最老的有七八十岁,真是少女老妇齐上阵,姑嫂妯娌忙得欢啊!
自从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上冉冉升起,激发了千万潮汕抽纱工人和花稿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从此,潮汕抽纱产品行销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洋贸易兴旺,由成立于1950年的潮汕抽纱公司专营出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港澳地区都设立了办事处。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的电挂号码是:0001,可见它是汕头市外贸系统管理下众多出口企业之中的“排头兵”和佼佼者。主要产品有台布、手巾、沙发套、电视和电脑屏幕罩等等。是厅堂、房间高雅的陈列品和馈赠亲友、华侨的珍贵礼品,其高档产品还是欣赏价值较高的珍贵艺术品。1972年,周总理曾把潮汕抽纱精工玻璃纱台布作为国礼赠送给伊朗王后,轰动了皇宫,群臣争相观看,赞叹不已。1979年,汕头姑娘林佩卿先后在东京等地进行几十场抽纱技术表演。场场都是座无虚席,观众目不暇接。大家都惊异地称赞:“这是巧夺天工的佳品!”。日本各家电视台、报纸都作了专题报道。此后,汕头抽纱姑娘还曾在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了多次技术展演,都受到好评如潮,这大大地提高了汕头抽纱的声誉。 1976年至1977年间,抽纱出口平均每年递增27%,1978年比建国初期增长二十五倍多;1980年由汕头海关出口的抽纱已经突破一亿美元,抽纱出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海外华侨及许多国际友人,以拥有一件来自潮汕的抽纱手工艺品为骄傲!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抽纱是农村一项重要的副业,在农村集体和个人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末抽纱生产遍及全区十个县市,一百五十多个公社,二千三百多个大队。潮汕姑娘心灵手巧,从事抽纱生产的女工最高峰时达到一百多万人。 当时抽纱这项副业的发展,对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村社员的生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潮阳县金玉公社1978年抽纱收入一百四十七万元,占公社工副业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该公社1979年抽纱收入达到二百一十多万元。
潮汕抽纱的设计造型,主要以花卉为主,多以菊花、玫瑰等花色构成图案,以丹凤朝阳、仙女散花、鸳鸯戏水等作为题材。如驰名中外传统产品之一的“白花巾”,其画稿设计就是在一片十三英寸见方的薄如蝉翼的法丝布上,绣上了五百颗葡萄和三十多朵菊花,花繁果硕,相互映衬,被誉为巧夺天工的“杰作”。 抽纱设计人员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努力创新品种和花色图案,适应市场的变化,促进了出口销售额的增长。例如汕头地区的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在1980年三月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这套72×108英寸的大型纯色绣玻璃纱台布,在设计上选用我国民间传统题材,吸收了西欧美术精华,以凤凰及牡丹为主体,以菊花、梅花、小野花等为陪衬,组成一幅长方形循环的对称型图案。整幅内外呼应,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在原料上选用洁白透明的玻璃纱布及优良绣线,采用了潮汕抽纱七个主要工种,几十种细腻精巧的不同针法,由十四名技术高超的抽纱女工,连续四个多月精心绣制而成。整套台布有虚有实,或浮或沉,配色淡雅均匀,清新悦目。二百七十六朵牡丹偃仰向背、互相顾盼,六百五十二只凤凰各自神态飘洒俊逸,大有满园春色牡丹吐艳、凤凰闻声翩跹起舞之感,表现了凤鸟迎春、百花争艳的精湛工艺技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工匠精神”和现代新工艺的创造性,1981年获得国家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改革开放初期,抽纱工艺品仍属国家第一类商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全国仅有北京、天津、山东烟台、广东汕头等七个口岸获得抽纱出口经营权,抽纱产品供不应求。在国家全面开放了出口经营权的90年代,全国出口抽纱的企业迅速扩张至四千多家。潮汕地区劳动力丰富密集,“种田如绣花”。占据“半边天”的传统女性更是勤劳朴素、贤淑优雅。深受儒家礼教熏陶的潮汕女人,上奉公婆、下养儿女,辅助夫婿、尊亲睦邻。除了包揽全部繁重的家务之外,还负担着女红等手工劳作。其中最受潮汕女性欢迎的就是抽纱工艺。由于潮汕地区处于北回归线的地理位置,气候宜人,光线充足,房间厅堂、巷口埕头,处处都可作抽纱工场;树荫之下、莲池之畔,处处都可见抽纱女工的身影。一边钩花、刺绣、挑补,一边闲谈家务琐事,一边朗读潮汕歌册;或是一边给婴儿喂奶,一边从收音机或电视机中欣赏精彩的潮剧,这是潮汕农村乡镇中经常见到的女性空间。家务劳动与生产活动轮换进行,工艺实践与娱乐休闲互不干扰,真可谓“一支绣花针,撑起一个家”呢。她们是家庭收入与社会经济的供给者,也是抽纱工艺的创造者;她们不单传播了潮汕的精细文化,也传承了这一项重要的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地区这种独特的工副业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它陶冶了潮汕女性独特优良的品质、习性与风尚,也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以至五洲四海传播着一曲曲友谊、和平和关爱的颂歌!
2014年12月初,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汕头市的抽纱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位于市区海滨路16号的汕头抽纱进出口公司所在地、楼高十七层的汕头抽纱大厦曾经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物。居住在汕头老市区的我还喜欢晚餐后在外马路散步。外马路的155号一座叫做“香园”典雅的老建筑,就是国营汕头抽纱进出口公司的旧址,也是我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我儿时经常跟随父亲来此玩耍,做他的小跟班。这座两层楼高、融合东西方风格的洋楼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至今,楼房的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也得到了优良的保育和活化。精致的设计、幽静的气氛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来此探访,也是我们一代甚至两代、三代汕头老“抽纱人”的集体回忆。这种回忆,既充盈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形资产,也蕴含着我们重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这种回忆,既激发了我们献身到海内外华人实现“中国梦”的热情和干劲,也鼓起了我们踊跃投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宏图大业的斗志与豪情!
“双凤朝牡丹”玻璃纱色绣台布荣获一九八〇年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金质奖章
以下文章是作家林泽希抒发得奖感言。
得奖感言
热爱潮汕传统文化的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浩瀚无边的互联网搜索到了“潮商网”,并将我的原创代表作《“海丝”路上的“南国之花”——记潮汕抽纱百年璀璨之旅》于2016年12月投进他们的电子邮箱。没想到,“潮商网”迅速反应,回复我的E-mail,并且把《“海丝”路上的“南国之花”——记潮汕抽纱百年璀璨之旅》在他们的“历史文化”板块中发布。2017年农历正月,我又把一篇《弘扬传统民俗处处齐欢乐,巩固创文成果人人都参与》(主要介绍潮汕“英歌舞”的文章)投稿给“潮商网”。也得到了他们主编人员暖心回复和在该网站快速发布。经过这样一来二往,我和“潮商网”成了“好朋友”,也应他们总经理林伟先生等的邀请,2月26日下午到“潮商网”作客,和他们的总经理们以及工作人员喝茶聊天,听他们介绍发展“潮商网”的大计。
2017年3月10日上午,我的《“海丝”路上的“南国之花”——记潮汕抽纱百年璀璨之旅》荣幸获得《潮声》杂志社“海上丝路•风起汕头”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在汕头市迎宾馆十一号楼会议厅接受颁奖(从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先生手中接过荣誉证书)。13日晚上接到潮商网发来微信消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到您的优秀文章,希望您能借此契机,写篇《获奖感言》。……”我深受鼓舞,提笔写起了以下文字,以感谢“潮商网”全体同仁们:
我是一名“七零后”,从小在父亲熏陶下,喜欢识字、看书,写作。我尊敬的父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都曾经是《汕头日报》的通讯员。父亲是我一生的榜样,所以传承老父亲的笔杆子,必将是我这一辈子正确、无悔的选择。“让文学梦伴终生”,是我的精神追求,是我努力的方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九次全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主席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令全国文艺界人士振奋人心!身为一位在土生土长于汕头市中心城区“七〇后”的作家,要有记录时代和书写乡愁的历史使命感。我总觉得,一个成功的作家,要有满腔“热血”,要有“担当”,他/她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把“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视为义不容辞的己任,时刻把“书写潮汕人的创业精神”等理念贯穿于日常思维和创作之中!
2016年的国庆黄金周,我放弃与亲人、朋友们外出远游,潜心为“海丝之路•风起汕头”全国征文比赛进行创作。这期间,得到了我所居住的抽纱宿舍楼许多老邻居们的支持。我也特意走访或电话采访了几位老“汕头抽纱公司”的领导。例如,原抽纱公司老总又是我父亲的故交还是我的邻居的余饶生先生接受我的采访。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得奖作品的诞生。
我决心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断在文学路上笔耕不懈,多出精品。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