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夏雨来”:北方人演潮语话剧,成海内外潮汕人共同记忆
▼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考入了汕头歌舞团跳舞,一跳就是8年。这期间,我对小品、话剧很感兴趣,就经常到歌舞团排演的话剧中跑龙套。1978年,汕头重新组建话剧团时,因为缺青年演员,趁这个机会我就调去汕头话剧团。
潮汕话跟普通话差别太大了,潮汕话有八个音调。但为了良好的舞台效果必须学啊,一个演潮语话剧的连潮汕话都说不好怎么说得过去?
其实很早之前,在汕头澄海,坊间就流传着明朝秀才夏雨来的故事,人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性格孤傲,爱耍小聪明,仗着官家权势爱搞恶作剧,也有人夸赞他是个“鬼才”,脑子灵活得很,为人仗义,专为社会底层打抱不平。
《夏雨来》可以说是潮汕地区的第一部电视情景剧,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起初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在写这个剧本,就想看看能不能适应这个市场。没想到第一部刚推出就传遍整个粤东地区、海外潮人圈,当时各地影像商店都会打电话求“加货”,我想过《夏雨来》会受欢迎,但当时想不到会这么火。
首先这个人物是来自民间的,他很接地气,作为影视角色,夏雨来足智多谋又爱惩恶扬善,他行侠仗义的一面是大家所称道的。
其实从《夏雨来》第四部开始基本就是无收益甚至是亏钱,原因有很多,包括被大范围盗版,市面上盗版碟满天飞。
确实,现在走在路上有人就会直接喊我“夏雨来”或者“369”,还有人叫我“夏先生”,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潮人圈里更是这样,人们可能不知道赵曙光是谁,但他们一定知道“夏雨来”。我完全不介意这样称呼,相反我认为这是大家对这些作品、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荣幸,也觉得这些称呼都挺亲切的。
小品可以作为话剧演员的一种训练方式,小品的特点是短平快,它投入时间精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地方话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潮语话剧也一样。我创作潮语话剧的目标是,融合更多潮汕特色,潮汕风俗,让潮语话剧搭载着潮汕文化走出国门。
年轻人应该沉住气,不能浮躁,也不要害怕大器晚成,当然,有成绩了不要膨胀。有机会还是要不断充实自己,你有料走到哪儿都吃香,你没料,靠嘴巴靠拍马屁,永远成不了事儿,包括我们团话剧演员,或者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应该是这样。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