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50岁,还是像长不大的“成年小孩”?勇敢拒绝父母,才能拥有快乐自由的未来
▼
只是在情绪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脱后的未知和恐惧之间,更多的人往往会选择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续关系模式。困难之处在于:你待在这个位置愈久,就会愈来愈觉得安全;毕竟在酬赏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关系认可感与归属感。
情绪被勒索,却在纠结中感觉安全
成年小孩与家人间最大的困扰,就是想分开却分不清,当中有太多情绪纠结。
几年前我办了一场讲座,谈的是“你也被情绪勒索了吗?”这个当时很夯的议题。有的学员携家带眷来参加,能够请动父母一起来听,着实难得。
讲到情绪勒索的议题,其实要从关系共构与自我结构去理解。因为勒索者与被勒索者间存在一种对应的纠结关系,表面上看似只有勒索者的“开心”与被勒索者的“痛苦”,事实上却隐含着酬赏机制,使得关系难以理清。
若要摆脱这样共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整个系统,同时也要看懂自我是如何被系统影响,进而影响到自我的状态和组成,削弱自我的力量。
会受到情绪勒索,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自我组成中有太多他人的声音,也有太多对自己的否定跟阴影,会带来羞愧感和罪恶感。
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身上的罪恶感,以及对他人要求非执行不可的被迫感,你才会感觉情绪被勒索。当我们可以看懂自我,你会发现:
无法拒绝妈妈的要求,可能是因为你内在就有一个妈妈人格。妈妈经年累月的想法形塑出你内在的一部分,那你当然就无法拒绝你“自己”了。
你可能有完美主义,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只要别人嫌弃一下你,你就逼自己一定要证明自己,从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羞耻感”,转变为被他人操弄的被迫感。
也许,你可以再深入去思考:除了母亲是照顾者这点外,还有什么强化了母亲对你的影响力?如果你拒绝不了母亲,那拒绝得了父亲吗?你说你有完美主义,又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怎么来的?是什么让你养成这样的性格特质?
透过这段提问,你也许会发现:你不只拒绝得了父亲,有时可能还会将父亲排拒在外。如果你下意识地有这些反应,就代表你卷入了父母的夫妻不协调中,总是想为母亲分劳解忧,偶尔视父亲为母亲的敌人,因此跟母亲愈来愈亲密,让母亲一有不满就往你身上倒。
久而久之,你可能知道自己有很多责任,却不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因为你想要分劳解忧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母亲开心,但你从来没真正感觉自己做到。不过你也很清楚:只要你无法达到母亲的要求,母亲肯定不开心,这逐渐形塑出你的完美主义。
从根本来看,你一直以来都难以肯定自己真的尽到了“孩子”的职责,也因此总是容易感到羞愧或罪恶。
还记得在讲座现场,有学员问我:“我经常觉得朋友A找我诉苦,我应该要站在朋友A那边;可是他跟我诉苦的对象B也是我朋友,那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放回家庭脉络中,你会发现:那个朋友A其实就像母亲一样,朋友B就是那个一直惹人生气的父亲。当我们长期纠结于这个困扰中,往往会被情绪张力较大者影响,也容易有所共感。但我们其实没意识到:如果父亲也愿意向孩子求助,势必会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窘境。
不过大多数时候,父亲并不会向孩子求助,因为男性长期以来学到的因应关系与情绪的方式,就是将其转移到自己能掌控的人事物上,而不一定会透过诉说来引起关注。
如果让问题回到发问的人身上,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件事:为什么一定要选边站?觉得自己被对方的痛苦勒索了吗?还是自己选边站会有什么好处?这就回到关系共构的酬赏机制了,是不是你在选边站的那刻会觉得安全,或是会感觉和母亲融为一体呢?
“中立”其实也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也是一种选择。但当你变得一定要选边站,就代表你需要让自己跟其中一方保有连结。甚至是因为受苦的那方认同你、需要你,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你才会选择站在受苦的那一方。
所以在你的认知中,“中立”是危险的,这代表你没有获得任何一方的认同与连结感,让你无法确定:自己真的是“好”的吗?
只要看懂自己勾动的部分,你就会知道自己陷在哪里、处于家中的哪个位置,就有机会让自己跳脱关系共构的酬赏机制。
只是在情绪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脱后的未知和恐惧之间,更多的人往往会选择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续关系模式。困难之处在于:你待在这个位置愈久,就会愈来愈觉得安全;毕竟在酬赏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关系认可感与归属感。
久而久之,你会开始与母亲的情感共生,一方面觉得纠结痛苦、一方面觉得安心,却又无力去拓展生活的其他可能,只能永远当母亲心中的“好孩子”。
跟母亲之间的纠结、跟父亲之间的敌对,这种情形所造就的矛盾孩子,也会在关系里有许多矛盾。接下来,我要与你分享两个故事,看看我们是不是也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孝顺”父母了。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