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墨遇到剪纸——看赵澄襄国画展有感

每一次观看赵澄襄老师的国画展览,无不被她那种以饱含激情的创作去体会潮汕文化造物的真诚与智慧,那种加入了自己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重构,那种巧做融合而推陈出,传达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审美需求所打动。

本文作者曾建平与赵澄襄在展厅合影
不是么,这次于2月4日在一时书院展出的《岁月如意——赵澄襄国画作品展》,有部分作品是水墨与剪纸综合材料融合的新尝试,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岁月如歌》、《梦里风筝》、《老厝记事》等。画家将剪纸合理分布于水墨画面上,既显示出独特的装饰风格, 又展现出了鲜活的民间艺术味道。在民间艺术被忽视的当下和当代水墨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赵澄襄将水墨与剪纸结合,进行意象水墨的跨界融合创作,不失为一次激活传统艺术当代性的尝试,更是水墨绘画语言的创新。
赵澄襄是水墨画家也是剪纸艺术家和作家,一身多能。既然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艺术本领,那么,她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个画面上,只是把具有综合艺术素养构成的“人”置换成综合材料的“画”,看起来这种跨界顺理成章。
跨界创作思维引导了美术家突破原先僵化的思维模式,探索多种门类的协同式发展。“跨界”一词正成为当今美术界热度不减的热词,在美术门类之间被不断实践和探索。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说,水墨与剪纸综合材料融合是赵澄襄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和变化,对文化艺术的进化与认知而产生,可以理解为突破本质范畴的进化。她拓展了美术门类原本的领域,将水墨带到了新的方向上,改变了过往单一的艺术形式。
美术跨界具体表现形式有:1.艺术家本人“一身多能”的跨界,2.不同美术门类之间的跨界 ,3.美术门类与综合材料、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跨界,4.美术与商业品牌合作的跨界。赵澄襄的“水墨+剪纸”跨界属于前三种。
我发现,赵澄襄的艺术创造思维明显是属于发散性思维。她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像她一直执着于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创新与变通,这种变通性思维正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变通性就是克服画家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对于一个极具丰富想象力的发散性思维的赵澄襄画家来说,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圈,从一点扩散到四面八方来思考问题,并且将原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一个新的组合,从而为我们寻找答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是赵澄襄的个性和特点。
充满着发散性思维脑袋的赵澄襄不甘寂寞,在乡情的题材和材料上有多种开拓与尝试。比如她正极力推行用环保材料剪环保题材的剪纸,那些五彩缤纷的画报纸挂历纸就是她的现成材料,她可以用不同深浅斑驳的绿色画报纸剪出各种树木的《走过四季》等作品;她可以把两个半圆状扇形画巧妙组合成一个“璧”形,将象征着美好意愿和高贵品质的玉璧,用各种古代文物形象构成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物化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追求;赵澄襄还以潮汕乡情文化背景为基准, 寻找更多展示潮汕乡情的符号代码。尝试把水墨画和剪纸运用到文化衍生产品中,比如贺卡、台历和高仿作品等,从不拘泥于作品的展现只在展厅或报刊发表,文化衍生品无疑延伸了作品的生命力。

美术跨界可以是“喜新厌旧”,但它不是“劈腿”。赵澄襄的“水墨+剪纸”,不是舍弃本位而合理“越位”,是为了通过相互交叉,置换思维定势,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其探索精神值得我们称赞。

来源:美篇墨池浅浅

赵澄襄(澄子)

1953 出生于广东汕头祖籍湖北襄樊。

现居广东汕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汕头画院画师、专栏作家。

作品入选第8届、第9届、第10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20多次全国性大展。自2000年以来,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吉林、厦门、佛山、中山、苏州、汕头和香港、澳门、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