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龙湖古寨的精华被这篇文章全给拎出来了

羊城晚报《潮人文脉》11月16日版面图

古城潮州之中,韩江秀水之畔,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寨——龙湖寨。
龙湖古寨素有“小潮州”之称,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这里南北通达、商贾荟萃,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潮州府港口商贸的繁荣,也记录了一批批潮人漂洋过海谋生,又心系故里、报效桑梓的华侨历史。

俯瞰龙湖古寨 林哲 摄

近日,龙湖古寨迎来喜讯——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公布,龙湖古寨成功入选,捧回国字号华侨文化基地牌匾。这是潮州市继去年砚峰书院入选后,又一次捧回国字号华侨文化基地牌匾。这也意味着,龙湖古寨其背后所蕴含的潮“侨”元素和华侨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素有“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美誉的千年古寨,日渐成为展现潮州深厚文化的一块生动招牌。

龙湖古寨正门 林哲 摄

桨声摇曳,华侨自古寨“出海过番”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韩江碧水在秋日暖阳下泛着粼粼波光。沿着万里碧道漫步,来到韩江中下游西岸,龙湖古寨那片古香古色的围墙映入眼帘——

龙湖古寨原名塘湖,位于潮州市潮安龙湖镇,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面与韩江为邻,北、西、南三面被池塘环绕,碧水如镜长达1.5公里,形成水映古寨的岭南水乡独特景观。

韩江与古寨相互依偎、密不可分。在历史上,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古寨成为韩江流域重要的水运重镇,明清时期更是潮州府重要的贸易商埠、重要港口和南粤古驿道,南北通达、商贾荟萃。万千潮人在这里乘船“出海过番”,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涵养出独特的民俗风情。

“龙湖古寨曾经是潮汕平原的重要贸易商埠,也是海丝之路的一个节点,汕头开埠前,华侨要‘过番’也多数在这里乘船。”龙湖古寨讲解员吴福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龙湖人,担任讲解员已经有十八载春秋。对古寨的热爱,让他对寨里人文历史、故事传说、点滴变迁都烂熟于心。

“龙湖古寨在明末清初时,是潮州韩江西溪的出海口,也是古潮州府的西港,是潮汕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港,水路带来了无数商机。”吴福昌介绍道。数百年间,远航的帆船总是从这里起航,载着勤劳勇敢的潮汕人离开港口,一批批被迫漂洋过海的“探险家”各自有了不同的命运。在与海浪的搏斗中,他们仍心系桑梓,通过侨批等途径为家乡亲人送来金钱物料,也给古寨带来奇的部文化。

羊城晚报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古寨内辟三街六巷,不仅有“四马拖车”“单背剑”“四点金”等特色潮式建筑,各民居的门廊立面装饰浓重,门簪、门匾、对联、侧壁则多绘风俗彩画;门框、柱梁、柱础、栏杆、台阶等都用石雕,尤其喜欢用石鼓、瑞兽、狮子等。建筑装饰精美绝伦,荟萃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

除了浓浓“潮味”外,还有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的清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据介绍,寨中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是研究潮州华侨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珍贵的大型民居聚落。

“这些大大小小、中西风格结合的院落,就是华侨文化的最好见证者。”吴福昌告诉记者,“目前,古寨保存近十座完好的大侨宅、50多个祠堂,130多个公厅(公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龙湖古寨内商铺售卖的传统手工艺品

钟声悠远,家风传承泽被万千后人

事实上,海外归来的华侨虽然在龙湖修缮故居,但他们多数不会回乡定居,修建好的老宅大多仍由故乡的亲戚照看。既然如此,那华侨们又何必花巨资在千里之外兴建院落呢?

对于这一问题,吴福昌认为:“许多过番(出国)华侨的毕生心愿,就是保住故乡的祖屋,在潮汕人的习俗里,祖屋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变动的,像是一种外出潮人与故乡的链接,世世代代不会中断。华侨后代花重金兴修故居,正是受到这种心系桑梓的家训家风所影响。”吴福昌回忆道:“几年前,刘子兴的后人子孙曾回故乡走访,一口潮汕话说得纯熟,传统的礼节也未曾忘记,让我们非常感慨,华侨后代们不忘乡音,想来正是远在海外的潮人们言传身教不忘根之所在,通过家庭教育耳濡目染的缘故。”

有这样一句潮谚语——“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说的便是润物细无声的家风传承。国家语保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著名方言学家林伦伦认为,潮人好家风与潮人优秀文化息息相关,潮汕向来重视家风教育,崇文重教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在崇文重教的家风文化传承影响下,古寨人才荟萃,不负“书香万代”的美称。据《潮州府志》和《海阳县志》查考的进士、举人就有60多名,最为著名的有潮州府唯一探花姚宏中,山东道监察御史许宏宥,御倭名吏广西布政使刘子兴,潮州明代前七贤之一的太卿成子学,一门三科甲的夏建中、儿子夏宏、孙子夏懋学,一代名吏肖廷玉等。潮州市区牌坊街39座古牌坊中就有5座为纪念龙湖先贤而建。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盛赞龙湖古寨“人杰地灵”,亲笔题赠墨宝褒扬。

记者在走访时留意到,在龙湖古寨内最大的侨宅方伯第的大门两边,分别篆刻着“继志述事光前烈、成德达材启后人”,在屋内,随处都能看到诸如“传家有道惟忠厚”等题字,还有象征着一路清廉、一路连科等寓意的壁画。这正是潮人先辈重视家风教育、家风文化代代传承的缩影。

放眼整个龙湖古寨,类似的装饰屡见不鲜。“潮人家风教育,不仅要鞭策子孙用功读书、规范为人处世,更是要他们光耀门楣、报答家乡祖国,让家族代代昌盛,是有很长远的眼光。”吴福昌介绍道,近年来,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家风文化廉政勤政教育基地等多张牌匾先后落在龙湖古寨中,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学习之地,前来打卡的八方游客也在游玩中感受着独特的潮汕文化魅力。

据了解,目前,龙湖古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等称号,被潮州市台港澳事务局、潮州市侨务局授予“港澳台及海外青少年交流基地”。

【文脉一线】

秋日游古寨:看建筑,尝美食
近日,伴随着爽朗秋风,羊城晚报记者前往潮州人气打卡点之一的龙湖古寨打卡:从韩江边碧道上俯瞰,整座龙湖古寨三街六巷清晰可见,犹如一幅古朴幽静的乡野画卷;顺着城墙门走进寨中,并不宽阔的石砖路两边坐落着传统房屋,绵延而去望不到尽头,悠悠古韵的青砖古巷、以嵌瓷点睛的潮式建筑,虬枝盘翠的古榕树相继映入眼帘,仿佛吟唱着千年古村落的岁月长歌。

古寨内的青砖幽径

中西合璧的布政使祖屋

从古寨的寨门进入,初入时甚窄,步行百余米,转入一处幽径,便可来到一座院落前。院落古朴大方,屋檐上精美的雕刻图案仿佛在向来客诉说着它往日的繁华,这就是龙湖古寨中最出名的一座侨宅——方伯第。

方伯第

竖立在古寨北门的碑记中,记载着明朝乡贤刘子兴带领乡民筹资固寨、抗击倭寇的事迹。方伯第是由刘子兴的后裔、新加坡侨领刘正兴先生历时三年所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落成,总占地面积为1648平方米。

方伯第中,不仅有石雕、木雕、屋脊嵌瓷、门窗台灰塑、浮雕、彩绘、壁画等潮式建筑特色,也有很多西方建筑印记,法国瓷砖、灰塑安琪儿、罗马花式窗盖等为建筑平添华丽的异域风情。

方伯第的罗马样式窗户装饰

门前屋后的题字也十分吸睛。第一进是进士第,门匾北镌“鹤算龟龄”,门肚四幅“孝”“悌”“忠”“信”是潮州名人陈景仁所书,据说当年陈景仁仅写“进士第”三个大字,润笔费就多达一千个大洋。第二进门的门匾背镌“丰沛旧家”,门楼肚又有对联,上题“继业荣朱第 成功耀紫门”,因刘子兴官至广西布政使(职位相当于现在省长一职),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对联就在此处敦促后代继承家业,光宗耀祖。

全国唯一的先生祠

龙湖古寨中的王侗初先生祠,是一座全国绝无仅有、专门为老师设立的祠堂。

全国唯一的先生祠
据讲解员介绍,明万历年间,福建人王侗初在龙湖寨开馆授徒。他甘于清贫,毕生精力都用于培养教育学生。王侗初无儿无女,学生们感恩老师之恩,为他养老送终。祠中的《府宪撰给碑记》印证了潮州人尊师重教世代相传之纯良家风。

孝顺富商为生母建造阿婆祠

在国内,公祠到处可见,但女祠少之又少。龙湖古寨内的阿婆祠,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340多年历史,是当年富商黄作雨专为他生母周氏所建。
据介绍,潮汕地区称阿婆为“赤脚”(也就是丫环),是买来的。俗话说“阿婆生子阿娘得”,赤脚过世以后因没有牌位不能入祠。这位阿婆刚好生了一个既孝道又有钱的儿子叫黄作雨,所以才建了这座比一般公祠规模还大的祠堂,供奉生母牌位。
不单如此,黄作雨还在夏厝巷建一座女子书斋,专门供小姐们读书,表明其敢与旧礼制作战,提高妇女地位,也是进步文明的见证。
美食与民俗,古寨重现旧时风光
沿着街巷一路走来,两侧商户的特色小吃令人食指大动,除了有龙湖炖糕、龙湖酥糖,还有潮州工夫茶、老药桔茶等。不仅如此,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舞龙、舞狮、英歌舞、潮乐、游鲤鱼、赛灯笼等深受游客喜爱。

古寨内的民俗活动 温亿中 摄

近年来,龙湖古寨不断加强保育活化,通过溪河池塘整治净化,府第祠堂保护修缮,街道巷陌美化绿化等,提升了龙湖古寨历史文化旅游体验,也让古寨焕发悠然古韵,先后成为香港中华摄影学会采访创作基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采访创作基地、潮州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广东省潮菜文化研究会潮菜研究基地、潮州文化研习基地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文、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陈锴跃 通讯员 谢慕良 黄玲玲

责编 | 朱光宇海报 | 黄磊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潮州龙湖古寨的精华被这篇文章全给拎出来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