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潮州古城: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延续传承,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唐代大家韩愈描绘古潮州的名篇佳句脍炙人口。

潮州又称“凤城”,素有“海滨邹鲁”“岭东首邑”之誉,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起迄今16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潮州古城保持着“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潮州独特风格的明清民居祠堂等建筑,文物价值突出;这里潮州方言、潮乐、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延续传承至今,被汉学家誉为“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
广济桥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考察了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他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多年来,潮州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古城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古城区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如今的潮州古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延续传承。
 
01

 严保古城原貌 延续历史文脉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广济桥闻名遐迩。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经历代治潮官员的努力和劳动人民的艰辛建造,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独特风貌。

1958年,为连接闽粤两省交通,古桥改为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桥。为恢复古桥原貌,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历时近4年于2007年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并在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广济桥已成为潮州的一处知名地标建筑,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多年来,潮州市遵循着严格控制古城整体风貌的原则,保护古城,建设古城。
 
广济门城楼(摄影作者:谢德楠)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潮州市一直遵循“保护古城,建设城”的城市发展理念。一方面严格控制古城区内的建设活动,构建规划体系,把控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修缮重点文物,使古城区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较好地得以保存延续,保护成效得到国家、省文物部门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了遏制无序建设,进一步加强古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潮州市近年重新修编了《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潮州市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公布了《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还划定了南门义兴甲、旧西门街、许驸马府、太平路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公布了一批历史建筑,使古城区的整体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
 
潮州市许驸马府
在保护的基础上,潮州市对古城进行活化利用,让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把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初步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文化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博览区、文化展示区、古城生活区和旅游商业区。
 
潮州市己略黄公祠

据介绍,历年来,潮州市陆续完成韩文公祠、许驸马府、广济门城楼、广济桥、己略黄公祠、潮州开元寺、海阳县儒学宫等重要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并逐一实现对游客开放。
 
如今,这些文物景点已经成为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的核心载体,广济桥成为潮州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游客数量逐年攀升,门票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广济桥门票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而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辖下的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海阳县儒学宫、北阁景区、外江梨园公所等文物景点,2019年门票收入达到200余万元,由此还带动了周边零售业和餐饮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有效地惠及当地民众。
02

 百家修百厝 “绣花功夫”复原古城肌理 

将整座古城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并非易事,小到一口古井大到一个街区,如何将文物遗存完整保留,潮州结合城市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

潮州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传统民居、名人府第和宗族祠堂,有“驷马拖车”“百鸟朝凤”“四点金”的深宅大院,也有“抛狮”“竹竿厝”的平民居第,风貌古雅、各具一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原住民外迁,老城区内的古建筑不断空置、失管,部分民居院落杂草丛生,残破不堪。 
为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建筑,2017年以来,潮州积极探索,启动‘百家修百厝’工作。‘百家修百厝’是大胆创新文物修缮保护机制,尝试以新的方式进行文物修缮与维护,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向上级部门要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并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古城一批文物修缮工程。”潮州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百家修百厝”首期启动了15处文物点的修缮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和大成殿、双忠庙、真武宫、唐伯元故居和下东平黄宅等修缮工程。这些修缮的文物点,既有热心人士捐建,也有以租代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修缮模式,解决了修缮资金不足的难题,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有效尝试和成功案例。

如今,这批文物点在修缮后保存了古韵,焕发了活力,并已经对外开放,有力提升了“潮文化”精品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双忠庙和真武宫原为庙宇,此次由社会热心人士和开元寺捐赠善款修缮后已交由所在地办事处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市民休闲提供了活动场所,得到群众赞许。
 
甲第巷街区一角
如何让市民和游客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温度?“绣花功夫”复原古城肌理是潮州市给出的答案。

近两年来,潮州市发挥潮州人文特有的政府导向、专家指导、居民配合的上下联动的保护模式,启动了古城甲第巷、义井巷、西马路、义安路、东平路等33条街巷的“微更新”项目。“微更新”项目严格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尊重城市肌理,发扬“绣花”功夫,老匠人、老技艺助力推动,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把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古城“微更新”工程,把建筑、街巷原来含有的传统元素都尽力保留下来,让巷道保存潮文化的精华,并体现古城风貌的多样性。

小规模、渐进式、有温度的“微更新”项目,保留了传统,保护了文化,为居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重焕光彩的古城老宅、老街小巷也吸引了文化业态进驻,古城在保护与利用中实现了良性循环。
 
03

 发挥非遗特色 文旅融合良性发展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潮州古城发挥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前去参观游览。

广济桥推出“古桥非遗迎华诞,琴音香韵颂中秋”文化系列活动,不仅有非遗项目展演,还能欣赏香道的风雅与禅意,聆听久违琴音的静谧与感动;许驸马府、海阳县儒学宫、己略黄公祠推出手拉壶、麦秆画、潮州木雕等非遗制作展示及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在观赏体验之余,感受非遗的魅力。
 
潮州市牌坊街–吴振宇摄
一直以来,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相辉映,是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最大特色,牌坊街是其中的代表。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的中轴线上,民国时期的骑楼分立两旁,23座牌坊鳞次栉比,这里聚集了数十家非遗文化展馆,展示潮绣、木雕、陶瓷等非遗文化。

今年国庆前,8组展示潮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铜制雕塑亮相牌坊街北端的街道两旁,雕塑用相关的场景展示了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潮州木雕、潮州大吴泥塑、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剧、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潮绣等非遗项目。其中,不少栩栩如生的雕塑就伫立在相应的非遗展示馆附近,与展示馆内工匠艺人真实的制作场景相呼应。
 
潮州木雕项目铜制雕塑

同样位于古城区内的广济门城楼,则集中展示了最具潮州特色的非遗作品,有潮绣“岁朝清供”,麦秆画“孔雀”、仿真陶瓷作品“春回大地”、大吴泥塑“饮水思源”、嵌瓷作品“关公战黄忠”、手拉朱泥壶“弓形提梁壶”、“六和乾坤壶”等,让游客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随着古城文旅融合的发展,古城内众多原本破旧的传统建筑,受到民间资本的青睐,纷纷得到保护修缮,经过整修利用,变成一座座保留古风古韵的茶舍、餐厅、酒吧、手工作坊,民居客栈达130多家。旧建筑被赋予新功能,丰富了古城区的旅游业态,助长了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据统计,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47万人,增长31%,旅游收入398.25亿元,增长30%。

传承千年的潮州文化,正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城市肌理,让城市的积淀更加深厚,也让她重新焕发出耀眼光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