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这座古朴宅院走出中国“一代文豪”

 位于澄海东里观一村渔行巷的秦牧故居,处于古色古香的南盛里之中。踏着三月的春光,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著名作家秦牧先生青少年时代在此生活的场景,感受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流露出的拳拳爱国心。

 

  ★现场探寻

 

  客厅卧室仍保留当年陈设

 

  这是一座潮汕传统四点金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有着百年历史,主座“四点金”带右从厝,平面呈典型的潮汕传统民居“单边厝”建筑。正门墙体白中透灰,墙面石壁凿画着各式花草树木,朴素不失儒雅,正门上悬挂着吴南生先生题字的“秦牧故居”牌匾,黑底金字,与宅子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步入其,大门左侧布设有导览台,墙面黑色石板上刻着秦牧著作出版年表,右侧石板上刻着秦牧的简历。拐入右侧的房间即第一展室,记者由此开启秦牧故居之旅。第一展室展示的是秦牧的童年故事,“故园童梦 启蒙教养”“爱国童心 少年壮志”“漂泊童年 顽石倔强”……一张张历史照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好学、聪明正义的少年秦牧。第二展室展示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

 

       在第二部分“抗战征途”中,我们看到一个满腔热血的文艺青年倾尽全力参与抗战,并由一个救亡的志士成长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的过程;第三部分主要记载的是中国成立初期,在动荡的年代中仍笔耕不辍的秦牧创作出 《愤怒的海》等大量作品。在深入农村期间,秦牧和农民“三同”,在革命文艺战线上不断提高散文创作水平,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文艺战士。一路走过右侧展厅,记者来到主厅,只见正中矗立着秦牧先生雕像,周围的展柜,展示的是秦牧先生生前的许多用品,无数张获奖证书和受聘书,以及一本本泛黄的作品集,让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时代记录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厅左侧的房间是秦牧先生生前的卧室,斑驳老旧的家具重现着秦牧先生当年的生活场景。左侧的从厝是第三展室至第六展室部分,这里主要展示第四部分“毕生追求”、第五部分“闪光足迹”和结束语,秦牧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最终成为文坛魁杰,并为我国的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都一一记录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右侧从厝中间有一个小客厅,左侧从厝有一小厨房,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陈设,这些卧室、客厅、厨房的保留,让参观者在参展的同时,感受秦牧先生在此生活的场景,对“一代文豪”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红色足迹

 

  国难当头,弃笔从戎热血抗战

 

  秦牧原名林派光,学名林觉夫,又名林顽石。出生于香港,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3岁时又随父母回到故乡,就读于樟林萃英学校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汕头一中。两年后转学到香港华南中学和华侨中学就读高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秦牧决定投笔从戎,从此结束了他的学校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秦牧辗转于广州、韶关、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战工作,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春,秦牧到广州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辗转于广州、桂林两省。在韶关期间被指责为“左倾分子”而导致失业,靠稿费度日。“秦牧”这个笔名就在这个时候取的。1941年,秦牧到“文化城”桂林,执教于桂林立达中学和中山中学,业余也从事文学创作,期间发表了大批风趣尖刻的杂文,并经常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1944年秋天,日军大举侵略长沙、衡阳、进犯广西,桂林的大量文化工作者转到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期间,秦牧和他的妻子紫风曾徒步千里,跋涉在黔蜀道上。1945年,秦牧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华论坛》《再生》杂志编辑。同年,参加中国劳动协会,任《中国工人》周刊编辑。新中国成立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先后担任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和《羊城晚报》。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10月,秦牧于广州逝世,享年73岁。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论著。秦牧一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当代文坛的“一颗繁华树”“中国散文一绝”的文学大师。秦牧先生逝世后,其遗著编成《秦牧全集》共600多万字,并在海内发行。

 来源:汕头日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