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火出圈 朱鼎耀委员呼吁推动民俗运动成为新国潮

  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火出了圈”,本地群众和四方游客掌声雷动,相关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热传,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到潮汕乡村“现场看一眼英歌”。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传统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英歌舞“南舞北相”令人称奇,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英歌舞正顽强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长期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圳市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副主席朱鼎耀认为,这正是拓展“体育+”范畴的大好时机,推动民俗运动成为国潮。

  朱鼎耀委员认为,传统民俗运动或者有本土化色彩的健身活动,具备通过策划包装变得“潮”起来的潜力,进而形成民俗运动潮。例如传统武术、舞龙舞狮、射艺、花毽、投壶等项目的趣味性和文化涵并不输于飞盘、滑板等舶来品,关键还是看从业者如何开发,如何获得年轻群体的关注。因此建议深圳组织相关行业代表积极研讨开发,借助互联网和社区平台,广泛推广民俗运动,形成深圳特色的体育项目“国潮”。

  兔年正月初一,广东汕尾陆丰市甲子镇举办甲子英歌巡游活动。

  奥运冠军、体育明星通过直播镜头与粉丝实时互动在全国掀起一波运动浪潮,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朱鼎耀委员的思考。他认为,“体育+互联网”能超越时空局限,万人线上同时开展运动、参与竞赛,也是推动全民健身文化普及的有效方式。他建议深圳着重利用名人效应和网络热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主导策划互联网体育盛事活动,借助多种平台优势,为市民创造更加新鲜全面的线上体育活动和体验。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以及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

  潮阳老溪西乡英歌队的表演现场。新华社发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主要说法是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

 春节期间,英歌舞队参加潮阳区2023年新春文艺演出。(潮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

  2023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八),汕头市濠门英歌队在达濠古城进行英歌表演。新华社发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名字由来

  英歌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作为一种民俗,它同文物景点一样,沉淀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态。而人文和历史正是英歌舞形成之源。

  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一个潮阳人叫陈大器,他是由东道监察御史,他从山东带来“英歌”,但未能查到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

  但据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可能转化为“英歌”。

  另一种说法就是英歌舞所唱内容是歌颂梁山泊好汉,歌唱他们的英雄事迹,即为“英雄之歌”简化而成。而所说的“因歌”、“莺歌”皆因与潮汕音相近或相同而得。

  英歌舞历史溯源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从祭孔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戏曲舞台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影响,从舞台搬向广场,从少数演员的舞台演出化成群体性的广场表演;也有人认为是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或纱灯屏和赛桌等的启发而演变来的,甚至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但相比较而言,“及时雨”说、秧歌说和傩舞说这三种说法较为合理。

  大年初一,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表演中。新华社发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广泛流行、也是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一种广场舞蹈,极具阳刚之美,表现风格质朴、刚健,从节奏的张力中带给人们的审美满足,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是潮汕民间舞之王。每逢重大节庆,如没有英歌舞的参与来营造气氛,那是不可想象的!

潮汕英歌舞正在表演。新华社发(林蓁摄)

 

  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真的找不到另一种舞蹈语言象英歌舞这样充满豪迈、粗旷、激奋的言说。这是每一个观者共同的感受。你看,节庆之日,乡村旷野上,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人群都在翘首等待。突然,一群狂飙一样的舞者呼啸而至。

  几十位彩绘各种脸谱、身着威武服饰的彪汉,一路乐舞,在急促、雄浑的鼓点节奏中,舞动双槌,上下翻飞,忽而腾龙、忽而伏虎、腾挪闪跃、气势纵横,还不时发出激越、豪雄的怒吼,汇合着双槌清脆的击打声,响彻云霄,刚劲、奔放、雄浑的舞姿,磅礴粗犷,气势矫健。

  让观者热血沸腾,耸然动容。这时,人们已不单单是在欣赏舞蹈。空气中弥漫一种昂扬的气氛,观众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号啸起来!

  很多北方来的朋友感到不解,文章锦绣的南国潮汕,怎么会诞生这么一种夺人魂魄、刚烈雄犷的舞蹈!这真是历史的因缘际会。

  从源流来看,英歌舞起源于百越部落原始的傩舞,意在驱鬼辟邪。其后,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把中原地区英雄传奇的原型(比如水浒人物108将)融汇入南越固有的民俗中,千年流传,沉积成一种风情独具的艺术形式,即今天既有悠悠古风、又有时代精神的英歌舞。

  舞蹈队伍分为前棚和后棚,前棚为众多舞者,双手持短棍,由一“耍蛇人”领舞;后棚为打击乐队,配合舞蹈演奏铿锵、激越的乐曲。一般有36人、72人和108人三种组合,阵势、舞姿和打击方式则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风格。

2023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八),汕头市濠门英歌队在达濠古城进行英歌表演。新华社发

 

  目前潮汕至少有二十个以上的“英歌舞之乡”,正是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株奇葩、一种稀有的舞种,英歌舞舞的是潮汕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舞的是潮汕人勇往直前的时代风范,它与潮人的血脉贯通、神明维系。躬逢盛世,英歌舞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舞出一个空前的高潮!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新华社、百度百科-潮汕英歌舞、行走潮汕、潮汕文化报告等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