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中秋节原来这么过才完整!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因此时处于一年四季中的 秋季中期,故称中秋,也称仲秋。潮汕地区也有叫“八月半”的。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是夜的月亮比其他月份更圆、更亮,因而人们仰望 天空皓如玉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与亲人团聚,远在他乡的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主要的说法是此节源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朱元璋与月饼的传说。也由于说法不同,因而风俗各异,潮汕的中秋节更有着浓厚的乡土人文色彩
潮汕中秋节习俗盘点
一、赏月拜月吃月饼
中秋节各地都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关于中秋吃月饼相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 传说唐太宗在征边胜利后将月饼分给百官品尝的故事。另一是说在元朝末期,中原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抗议,但朝廷官兵戒备森严,消息传递十分 困难,他们便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月饼中,各路义军见字即揭竿起义。潮汕的中秋吃月饼主要是源于此说。
不过,潮汕地区的中秋习俗,还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俗谚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就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们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 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着称于世;而意溪饼、苏南饼和贵屿饼等早已闻名遐迩,与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津式月饼并列,成为五种全国闻名的月饼之一。
中秋节自古就有拜月的习俗。《礼记》中载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潮汕人称 为“拜月娘”。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虽未得宠,但在某年的八月十五赏月时,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 众,便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潮汕地区的拜月则源于“嫦娥奔月”和月中有“破柴翁”的传说。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待字闺中的女子拜月则企盼能嫁得个好夫婿;特别是过去的潮汕华侨众多,有不少妇人与丈夫远隔重洋,多年难见一面,思念之情更切,于是借拜月寄意。
在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 搅匀,再用一个个木馍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纹漂亮洁白如雪,一些 动物形壮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还有用洁白的糯米粿或是加了“艳米”的红艳艳的粿加花生再做成镰刀,饭勺,收稻桶,稻穗,等模样的粿品,都是寓意着丰 收的美味。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
当三五之夜到来、玉兔东升时,人们就将大方桌摆在庭院、埕口或阳台,然后, 拿两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月时,常让小孩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将来出人头 地。并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时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 得聪明、健康。年轻小姑娘们也会把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摆来拜月,以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妇女们还会把新买的化妆品摆上来拜月娘,祈望自己能像“月娘”一样美貌出众。
就在女人们张罗祭拜时,男人们则约三五好友,登高望月,在阳台上摆上潮汕工夫茶具,生上炉火,品茗茗赏月,乐哉悠哉。
《澄海县志》载:中秋这一天,一切人家都相赠月饼。赏月的宴会必吃熟芋,剥去芋皮,叫做“剥鬼皮”。人们还以这晚天气晴朗或阴暗来预卜上元节的阴晴。谚语说:“云掩中秋月,雨洒元宵灯。”
二、芋头祭祖,吃芋头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 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 元,城破后,百姓惨遭迫害。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三、烧瓦塔
中秋夜烧瓦窑(即“烧瓦塔”)是潮汕的另一习俗。瓦窑高1至3米不等,多用碎瓦 片砌成,大的瓦窑要用砖块砌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瓦窑的下方要留一个窑门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来,一些地方砌的瓦窑,则全部用砖条砌成, 瓦窑的高也超出了3米,有两三层楼之高,更是吸引了四方的人前来观看。
烧瓦窑一般都在中秋节的晚上,燃料有柴、竹、稻草、谷壳等;当瓦窑燃烧到火旺时,便可泼入松香粉、盐等引焰助威。
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 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10岁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两三尺高。青年砌的规模较 大,因为他们年龄大些,会从四方八面搬来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铺上红砖条或灰砖块,然后按“品”字 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
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对的两个 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旷埕与广场,在同一场地中,有时砌上几个瓦塔。月亮 升至半空以后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口的火焰直冲云天,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 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噼啪响声,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蓝色光焰,十分壮观,招引广大群众围观欣赏。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作为竞赛项目,塔建得高、烧得美和旺的,经 群众评议后给予奖。
传说烧瓦窑始于元朝末年,当时中原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于是相约 中秋夜燃烟堆作为信号。此后,中秋节烧瓦窑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烧烟堆的习俗。又因“瓦”与“蚁”在潮语里同音,又有“烧瓦窑”可以 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死,来年不再有蚂蚁为患之苦的说法。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 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 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 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 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潮汕中秋美食
潮汕中秋节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 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正圆形的占绝大多数,意为好兆头,在次日,没有一个潮汕人无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
烧瓦窑一般都在中秋节的晚上,燃料有柴、竹、稻草、谷壳等;当瓦窑燃烧到火旺时,便可泼入松香粉、盐等引焰助威。
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 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10岁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两三尺高。青年砌的规模较 大,因为他们年龄大些,会从四方八面搬来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铺上红砖条或灰砖块,然后按“品”字 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
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对的两个 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旷埕与广场,在同一场地中,有时砌上几个瓦塔。月亮 升至半空以后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口的火焰直冲云天,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 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噼啪响声,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蓝色光焰,十分壮观,招引广大群众围观欣赏。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作为竞赛项目,塔建得高、烧得美和旺的,经 群众评议后给予奖。
传说烧瓦窑始于元朝末年,当时中原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于是相约 中秋夜燃烟堆作为信号。此后,中秋节烧瓦窑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烧烟堆的习俗。又因“瓦”与“蚁”在潮语里同音,又有“烧瓦窑”可以 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死,来年不再有蚂蚁为患之苦的说法。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 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 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 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 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潮汕中秋美食
潮汕中秋节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 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正圆形的占绝大多数,意为好兆头,在次日,没有一个潮汕人无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
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
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 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家常的还有前面提到的拜月时的“在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 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馍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 “月糕”花纹漂亮洁白如雪,一些动物形壮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还有用洁白的糯米粿或是加了“艳米”的红艳艳的粿加花生再做成镰刀,饭勺,收稻桶,稻 穗,等模样的粿品,都是寓意丰收的美味。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等等。
潮汕饼,也称潮式月饼,是早已扬誉中外的潮汕名饼食。194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参加潮州人在旧上海开的饼店——源盛饼食店的店庆,他欣然写下了“潮食泰斗”的题词。
字,潮汕方言指猪油。顾名思义,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的饼便是饼。饼终年应市,但以中秋节上市为最合时,故被列作中秋月饼之佼佼者。饼以其馅料不同,而分别被称为绿豆沙饼、双烹饼、乌豆沙饼和水晶饼等。
老字号的潮汕饼有意溪大饼、贵屿饼和苏南饼等品种。他们的特色是皮脆, 馅厚而清,香甜软润。饼皮是酥皮多层的,制作颇费功夫,馅料要精料精制,上等的乌豆沙、绿豆沙,窑藏隔年最好。有这种馅料的饼,吃后凉喉清爽。水晶 饼以瓜册、白膘肉丁、芝麻、香葱为主料,故较为香甜油腻,甚有特色。
现在有一种炸芋泥饼,也很有特色。它用芋泥作馅,揉合猪油的面皮包成用油炸。 因芋泥不能久藏,冷了也不好食,故应即炸即食,皮酥馅香而温,很受喜欢,潮州的胡荣泉小食店,每天销售数量很多。潮汕饼,除在南洋群岛享有盛名外,在上 海也早负盛名,是上海四大茶食帮别(广州、潮州、苏州,宁波)中的佼佼者。
潮汕饼名店名品:
一、意溪饼
意溪是潮州东隅的一个古镇,清代便有“潮东雄镇”的美称。意溪饼尤以范合盛大 饼闻名。范合盛是清末意溪镇一家饼铺字号,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现今范合盛大饼的掌门人范朝进,60多岁,为范合盛第三代传人,继承了祖上制作 饼的好手艺。意溪大饼最突出的特点是皮均匀,馅精细滑润,入口香甜清爽,且凉喉适口。正是意溪大饼这些突出的优点,使其闻名粤东及东南亚一带。意溪 大饼之所以有以上突出的风味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用料讲究。主要原料猪油,一定要用潮州本地猪的猪来炸油,因为这样的猪油味道才极为 芳香。二是制作精细,意溪大饼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以传统手工操作而成,工序十分繁杂,但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精细。过去在潮州地区,有“意溪饼豆馅藏 过年”的传说,便是指意溪饼的豆馅制成之后,必须装入陶坛中,埋藏于泥土中数月,才挖出制作成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意溪大饼才有清爽凉喉的特点。
二、苏南饼
澄海苏南饼已确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光绪年间,莲阳(即苏南)乡有一家叫 “坚裕”号的糕点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主要生产饼、软糕等传统产品。到了第三代传人,已是清光绪年间,其店主人略有文化,爱动脑筋,喜欢创新。他想出 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点子和秘方,如决定大饼是否好吃的关键是饼皮和饼馅,饼皮要脆,饼馅要甜而不腻,凉且无渣。他从酿酒工艺中得到启示。好酒是需要窑 藏的,窑藏弥久,其酒弥香。他认为饼馅也是这个道理,初磨制出来的馅火气大,磨得再细也有颗粒,入口不凉爽,糖加得太多反而浓腻,糖太少了则淡而无味。他 决定借鉴酿酒的窑藏方法,于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每年冬至前后都要将池塘车干捕鱼的机会,命工人先将大水缸放进车干了的池塘里,将磨制好的饼馅放进大水 缸,然后密封、等到池塘重新放水,塘就成了他的天然冷库,饼馅可以在较低温的环境下存放。这样在密封和低温下不容易变质。坚裕号的饼馅最少要存放一年以 上,就是要等到第二年池塘再度车干后才取出来加工制成大饼。这样,做出来的产品,不管是大饼、小饼,还是糯米软糕或其它糕点制品,其口感比不窑藏于 池塘的口感迥然不同,入口凉爽,润滑无渣,柔软而无火气,甜淡恰到好处,深得顾客青睐。据说,坚裕号的饼馅有时存放时间长达二年!后来,莲阳一带的糕点作 坊都学习他的经验,使莲阳一带糕点饼食在潮汕地区独树一帜。
三、溪南“和合”糖铺饼
“和合”糖铺位于揭阳渔湖溪南村,店主陈姓。溪南“和合”糖铺焙制饼,皮酥馅 甜、清香适口,远近闻名。潮汕有一句歇后语,叫“秀才食饼——有时”就源于“和合”此间糖铺。从前,揭阳渔湖后乌石村有一个王秀才,单名钦字。他勾结官 府、包揽词讼,开门七件事,无不讹诈索取而得。乡民称他为“王禽兽”。王钦最爱吃“和合”饼,一次,他走进“和合”糖铺,店主一见“王禽兽”到来,连称 “请坐”!王秀才板起脸孔,斜着眼,向糖橱糖瓮望望,强忍口水,不知所云地说:“哼哼! 有时!有时!”茶也不喝,头也不回,迳自走了。店主观情
察意,只好备办蛋酥饼,时鲜果品,叫伙计到王钦秀才家中送礼。王秀才看到 饼,正合心意,便煞有介事地说:“近来有人告上衙门,说你家财主‘做生意不入忠臣庙,最大逆不道,县太爷听了十分恼怒,要命差役拘捕你家财主去究办,幸得 被我劝止。你回去告诉你家财主,今后做生意要入‘忠臣庙’。”店主听后,哭笑不得。心里想:‘做生意不入忠臣庙’是句口头禅,能把它说是大逆不道吗?从 此,“秀才食饼——有时”便从揭阳渔湖溪南传开了。
据溪南村老者言,昔年“和合”糖铺名产饼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选用上顶面粉,加上 新鲜白猪肉和湘浙两省所产黑芝麻和瓜丁为原料,并配以煮沸清除杂质的白糖制作而成。“和合”糖铺饼的经营要诀有二,都与“火”字有关:一是烘饼时要掌握 好“火候”,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烘熟的饼自甘香可口,肥而不腻;二是“退火”制成的饼放在缸、瓮里,隔一段时间才卖出,这样,顾客便赞道:“和合册 饼制作工,喜无腥火呛喉咙。”
四、贵屿饼
潮阳贵屿饼,始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贵屿饼分为斋饼和 荤饼两种,以其醇香可口,质脆味美而闻名中外。当年,首创贵屿饼的是贵屿薛源合和侯源合两家糖饼店,数百年来,其后代继承祖辈传统制作方法,配制更适合 群众口味的馅料,不断提高饼食质量,使产品更享盛誉,慕名前来采购者甚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时,大多喜欢带往异国他乡。贵屿饼的制作特色是:
选料精细。饼用的面粉是一级面粉心,猪系当天不过午新鲜猪,芝麻须产于湘浙 一带的一级乌芝麻。调制讲究。薛、侯两家历代经营者一直选用上等香料和佐料,且有严格的配方比例,根据季节、空气的干湿度,肉质和供应对象不同,采用不同 的比例配方。为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调料配方一直严守秘密,“传媳不传女”也确确其事。一直到公私合营,配料秘方才公开,但不容易掌握好。
制作严格。两家产品历来由本姓自家授传。白糖煮沸后去浮渣杂质,馅料堆沤时间越长越好,名曰“退火”。糕饼皮制作要脆嫩而不破,所配的水份与油、数量,因寒热干湿、存放时间长短而异。
五、汕头潮式月饼
我国成立初期,以汕头市小公园“大阳观”饼食店制作的月饼为最出名。后来,由汕 头糖果饼干食品总厂生产的潮式月饼,工艺配方既遵古法制作,又根据现代食品工艺原理,用科学方法精制。豆沙用绿豆或红豆,经熬洗,拌以砂糖、猪油(或植物 油)浓缩煮制,再以精面粉为皮酥,经成型、烤焙制为成品。成品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脆,豆沙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注册商标有珠江桥牌(出口)、 岛牌(内销)两种。年生产能力800吨以上。1982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主要销售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 每年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100多吨。
想家的朋友们,来听一首潮汕神曲《潮汕中秋夜》!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