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之汕头有座450年的明代书院
▼
潮汕地区素有崇文尚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有许多学堂、书斋声名远播,培育出众多英才俊杰。
冠山书院便是澄海置县以来第一个创建书院。
历经岁月的洗涤,书院历代几经兴废,多次修建,仍保留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
△ “冠山书院”匾额 蔡祖坤 题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汕头市澄海区神山北侧
占地面积:约1400㎡
建筑面积:740㎡
始建年份: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
捐款倡建:蔡楠(明朝隆庆年间知县)
建筑形制:单檐硬山式三进土木结构建筑
历史时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
1
澄海县城未建成,先设书馆
冠山书院位于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居委的神山北麓。
澄海置县之初县城未建,
明朝隆庆年间知县蔡楠慧眼独具,
以冠山神山为休息议事之所,
捐俸在神山北麓倡建冠山书院。
明隆庆四年建,始称“冠山书馆”。
△ 冠山书院及所在神山风景区
冠(guān)山,既是村落的名字,
又是村落边上风景小山神山的名字。
冠字读“光”和“灌”。
根据读音,冠是衣冠楚楚的冠,
即冠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头的小山像帽子而得名的。
△ 《潮州志》、《澄海县志》等记载冠山书院(上下拉动查看更多)
冠山作为村头风景小山之名,
同时,冠山、冠陇作为乡村的名字
目前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1949年之后,
冠山正式作为这个乡村的官方名称,
而乡人仍不少习惯称之为冠陇。
△ 冠山书院外观
倡建人蔡楠重视文化教育,
亲自讲学,开创了澄海冠山的好文风。
冠山历代造就了一批批英才:
明清时期冠山书院培养出来的有
周宗礼、张凤翼、李日烜、张志可、
李日炜、杨廷科、洪肇基、许瑶、杨鲁等等,
近现代有许包野、许依华、郑松涛、罗列等。
自书院建成之后,
不少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墨迹,
讴歌赞颂冠山书院。
潮学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曾评论,
冠山书院是澄海文化的活化石。
△ 书院正面
△ 书院左侧面
至今,千年古村落“冠山”
还保留着隆重壮观、遐迩闻名的“赛大猪”拜祀妈祖
和关爷的盛举。
古朴的民风和人文氛围
与冠山书院的熏陶和影响密不可分,
也是其成为“澄海文化之乡”象征的有力佐证。
2
北靠神山,面向“古石山”
澄海冠山书院坐南向北,背倚神山。
神山又名冠山,
“冠山环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
书院前有池塘并遥望大山,
与神山秀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构成了“院堂一鉴”的胜景(神山古十景之一)。
△ 神山景观(上下拉动查看更多)
书院一侧有佛寺,
寺为硬山顶二阶二进曲径建筑,
除观音外还供奉达摩和十八罗汉。
现仍存有众多摩崖石刻,
如“神山古庵”、“岭海洞天”等匾额石刻;
“深山藏古寺,石室现金身”、
“洞天曲径留下凡间委曲事,
碧海慈航专护世上慈心人”等对联。
△ 神山摩崖石刻(上下拉动查看更多)
然而,书院历代几经兴废,
多次修建,明朝天启五年(1625)邑绅重修。
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赵廷佑重修、
康熙二十四年(1685)监生杨茂时、
干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德文重修、
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李书吉先后重修。
民国四年(1915)乡耆贡生卢达经等重修。
1999年冠山乡政重修,
2014年修缮冠山书院门楼、前埕,
2016年修补正堂墙体,
2017年澄海区委、区政府对书院周边违章搭建予以拆除,
扩建为冠山书院主题公园。
△ 神山古刹
△ 关圣帝君庙
△ 宝颐亭
△ 桂花亭
△ 神山柚木
冠山书院一直办到1904年改为小学堂。
1959年至1984年一直作为校舍、教师宿舍、学校食堂使用。
(1959年在此办上华农业中学、
1960年9月改为冠山初级中学,
1966年9月改为澄海县工农中学。
1969年1月工农中学与上华农业中学合并为
澄海县上华人民公社中学。
1978年9月改为澄海县上华中学,
1983年9月改为澄海县上华农业职业中学)。
△ 90年代末冠山书院重修前
3
冠阳福地,文化澄海
近年,澄海区委、区政府借助“创文强管”的东风,
整治书院周边环境、拆除违建,
并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
结合汕汾高速湖心出入口的扩建工程。
对冠山书院及所在神山风景区进行
以“冠阳福地,文化澄海”为主题
建设冠山书院景区的整体规划设计。
△ 冠山书院景区 – 总平面图
△ 《冠山书院主题公园碑记》为潮汕文化学者、原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所撰
规划以“一线两坡四点多趣”为设计思路,
采用四季变换的植物和景观小品。
打造了芳春台、槐夏台、素秋台、
玄冬台、辩学苑、听风圃等六大景点,
清除淤泥保留了红叶池,新建了入门牌坊。
△ 冠山书院景区 – 红叶池
入口牌坊的正反面两侧分别题有
“冠阳福地”、“鹅湖重见”。
其中,“鹅湖重见”为已仙逝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于九十高龄时所题。
△ 牌坊 – “冠阳福地”匾额
△ 牌坊 – “鹅湖重见”匾额 饶宗颐 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
完成了改造升级,修旧如旧,
面貌焕然一新。
让书院焕发出应有的风采,
给社区群众及游览市民
营造一个令人愉悦的休闲文化空间。
△ 冠山书院 – 俯瞰图
经修复的冠山书院,
属三进二庑的硬山顶木构架祠堂建筑形式。
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40平方米。
△书院门楼
△ 书院门楼梁架木雕
建筑中轴线上,
门楼为头进,大门为三门,中门为正门。
书院主体为双进构造,
四周回廊通道,
后巷有多间厢房。
△ 冠山书院 – 大门
△ 冠山书院 – 门楼肚书刻(上下拉动查看更多)
正门匾“冠山书院”及石门联
“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
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
均为干隆八年重建时由乡人蔡祖坤所撰并书的石刻原物。
据刘子兴的《冠山书馆碑记》所著:
书院为“释奠习礼之地”,
由此澄海科甲联翩,清华隽选。
△ 前厅
△正堂外观
中进主座讲学堂,
保留朱熹讲学石像,
像前设讲坛,
讲学堂匾名“诚正堂”。
堂门分别在20扇(木闪)门肚上雕刻着
历代名人的有关劝学、礼学之诗句。
△ 正堂望前厅
△ 正堂朱熹雕塑
△ 冠山书院-正堂格(木闪)门
后进原为蔡侯祠,
祀书院倡建者蔡楠及冠山历代先贤。
并设藏书室。
两庑房间,在头进天井两侧,
现辟为碑廊,
正堂两侧仍保留原生员斋舍。
△ 右通巷
△ 后堂
书院内庭以宽敞的天井通巷相连,
既解决了采光、通风
又解决了排水的问题。
中轴线建筑物的标高处理上,
中进比头进高,
后进又比中进高,
使整座建筑物层次突出,
显出恢宏雄伟之势。
在后天井东西围墙开“龙虎门”,
既符合潮汕祠堂的建筑格局,
又解决灾害发生时疏散的安全出口。
△ 后堂通道左侧门
△ 后堂通道右侧门
地址 _ 汕头市澄海区毓仙路与毓秀路交界处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指导 | DIRECT
明铭(冠山文史研究社社员)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洪金泓
陈钊全 明铭
资料 | MATERIAL
澄海区宣传部
《家在冠山》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