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潮人的有声标识和文化载体

潮汕方言,也叫潮州方言、潮汕话、潮州话,学术性的名称则是:粤东闽南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方言下属的闽南次方言,与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台湾话、雷州话、海南话等属于同一层次。
讲潮汕话的人口,在全球约有3个1500万:在粤东的潮汕本土,有1500万左右;在广州、深圳、珠海和港澳等大湾区城市有1000万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城市有500万左右,加起来是1500万;而在东南亚、欧美和澳洲、西兰等国家,也有1500万的华侨华人是讲潮州话的(在海,绝大部分华侨华人保留“潮州话”的名称,不论是何地口音)。
潮汕方言因为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特色而受到著名专家学者的青睐。在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中,对33种方言做了详细研究 ,从而得出“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之结论。(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43页)当然,他写的“汕头话”,就像菲姑娘(A.M.Fielde)和威廉·耶士摩牧师(Sev.William Ashmore)等传教士的著作一样,其实指的是那时候的潮州话,因为当时的汕头市话音系还尚未形成。
高本汉(1889~1978)
据著名方志编撰学者吴珏先生的后人回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第一翻译者、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教授也曾经来潮汕调查过方言,在其日记中有在汕头难以找到懂普通话的发音合作人和在汕头火车站试着用刚刚学来的汕头话买票去潮州成功的记载。

这是民国时期把粤东闽方言标识为“潮汕方言”的“语言区域图”。绘制单位是当时最权威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署名人是傅斯年、赵元任等。
第一张把粤东闽南话标识为“潮汕方言”的语言地图,赵元任先生也是三位主编者之一。陈凌千先生把他编著的潮音字典叫做《潮汕字典》、翁辉东先生把他的词语考释大作称作《潮汕方言》,明显是受到这类地图集的影响所致。翁辉东先生在《潮汕方言自序》中就说:“纪元之廿二年(1933年),上海申报六十周年纪念,印行……分省地图,有言语区域一页,题曰‘潮汕方言区’。审潮汕方言,于国家版图,占一位置,且海学者,肯定古音存于潮州。”

赵元任(1892—1982)
 而为年长者熟知的潮音工具书,应该是那一批数量在几十种、发行量数百万之巨的潮音字典。第一类是“十五音”类同音字典。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是澄海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1913),其后有自署江夏懋亭氏的《汇集雅俗通击木知音)》(1915)和蒋儒林的《潮语十五音》(1921),在潮汕本土和东南亚一带,发行量很大。第二类是偏旁部首字典,民国时期有陈凌千的《潮汕字典》(1935)。新中国建立之后有吴华重等的《北京语音潮州方音新字典》(1957)、李新魁《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1979)、林伦伦《普通话对照·新编潮州音字典》(1995)和张晓山《普通话潮州话对照·新潮汕字典》(2005)等。
1913年首版《潮声十五音》书影
 潮汕方言中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古语词,对其进行考释的著作,较早的有民国时期潮州著名学者翁辉东的《潮汕方言》(1943年)。而半个世纪之后的1992年,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考释》手抄本出版发行。
潮汕方言的熟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有近万条之多,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生活哲理,浸透了潮人的幽默和智慧,搜集和解释这些熟语的著作也很多。
翁辉东先生的《潮汕方言》书影
潮汕方言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没有潮汕方言,就不会有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语歌谣、相声、小品、和最近由于凤凰传奇组合唱了《我爱潮汕小吃》而大火的潮语歌曲……

俗语说:“有潮声的地方就有潮人。”我加一句:“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话。”潮汕方言是潮人的有声logo(标识)。不管潮人的足迹去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来源:林伦伦方言茶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