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政山茶叶陶罐 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普宁贵政山茶叶陶罐是一种颇有传奇色彩的贮存茶叶传统器具。列普宁四大名产之一,是富有地方特色并能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民间手工艺品。在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 贵政山茶叶陶罐出产于普宁市池尾街道贵政山村。贵政山茶叶陶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贵政山茶叶陶罐始创于18-19世纪的清朝中叶,以师承形式代代相传。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汕糕饼印 潮汕木刻,历史悠久。糕饼印也随着木刻的发展面世。糕饼印又称糕饼桢,是制作糕饼的工具。 潮汕糕饼印综合吸取了潮汕民间雕刻、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和技艺,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品,是潮汕工艺美术的一朵瑰丽花朵。潮汕的糕饼印雕刻刀法明朗简炼,线条粗犷、刀路顺滑,刚劲有力,牙边均匀。糕饼脱印爽快。用料多选用坚实耐用、木纹细幼的木片。糕饼印构图饱满,富于装饰色彩,风格独特。潮汕的糕饼印业中,具有代表
潮汕刺绣 自古以来,潮汕姑娘的刺绣手艺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在悠久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这项手艺沉淀成一种广为人知的刺绣艺术:潮绣. 在我国的刺绣体系中,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是其传统的四大名绣,潮绣为粤绣中的主要流派。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有多件作品为国家所收藏。 在潮汕民众稳重、热情、勤劳的性格特点相对应,潮绣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的图案设计注
潮州瓷器 潮州瓷器一种汉族制瓷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经远销罗马和埃及了。现在的枫溪镇,官窑、民窑相连,商铺临街,作坊在后,特别繁荣。枫溪瓷器,以艺术雕花瓷为王牌,瓶的枝、叶、花都是浮雕,而且薄如纸、细如丝,是永不凋谢的鲜花。
潮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香包 潮州香包,是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
潮汕手艺——手钩花 手钩花,即钩编织服装,是传统的潮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一针一线在心灵手巧的潮汕妇女的手中,便能使之成为一件件时尚美丽的服饰摆件。一针一线,一抽一勾,曾经的技艺,现在的回忆,勾花的故事。待我细细告与你知。这是什么?“针啊”干嘛用的?“我母鸡啊”(不知道) 不奇怪,因为一开始小编我也不知道这针是干嘛用的,咳咳咳~不知道的同学注意听讲啦 勾针 勾针又称“花针”是奶奶辈
异嵌瓷 异嵌瓷的创作,以小的来说是潮汕嵌瓷工艺的一个突破口,往大处来讲它是中国本土镶嵌技艺在室外、公共空间实践的试验,是一种利用现成陶瓷作为创作的材料的新艺术门类。潮阳 梅祖家祠 大脊嵌瓷 传统的嵌瓷艺术的产生和流行得益于当地人文信仰、地理气候、工艺文化与经济富裕等原因。 嵌瓷利用瓷器本身的色彩、弧度来创作,使其拥有了区别于其他镶嵌艺术的特殊基因。普宁嵌瓷艺人何翔云在台湾的创作 《
揭阳篾织 篾织是广东揭阳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揭阳起源于20世纪初,兴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揭阳民间艺人将“薄苦竹”抽成柔如丝,薄如纸的小篾条,然后以灵巧之手织成各种工艺品,如花篮、竹扇、箩筐等各种造型独特的工艺品,再在上面织上人物、花卉、书法、图案等,可谓巧夺天工。 20世纪初,揭阳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艺人,首创篾织工艺。林自幼聪颖过人,诗词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又潜
潮汕狮工艺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器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遥相呼应,气势凌人。石狮子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人民第一次见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人,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象,认为狮子充满着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出现了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
潮汕草席 潮汕地区的草制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草席、砖席、坐垫、旅行席、墙纸、草帽、麦草花、草贴等。其中外砂草席素以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美观大方、草质柔润最为知名,有夏卧觉凉,寒卧觉暖的特点,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已驰名国内外。上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口岸最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名噪一时的外砂草席这一“绝活”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黄昏中的落日。 三百年历经浮沉
潮汕花灯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
潮汕珠绣 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 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的刺绣。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
潮汕抽纱 潮汕抽纱源于潮绣,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江浙一带称为花边,北京称为挑补绣。抽纱一词,是从英文drawnwork转译过来的,指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呈现透空花纹图案而制成的手工艺品。广义的抽纱,指用针具在各种布料上进行刺绣及用纱线编结而成的工艺品。潮安、湘桥、潮阳、揭东、榕城、澄海是潮汕抽纱的著名产地。 早在唐
潮汕工艺|玉浦风炉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日常煮饭、烹茶、冬天取暖、烘干衣物……曾经,生活中处处少不了风炉,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关于“家”的温暖记忆。在揭阳,玉浦风炉,享誉已久,特点是其火路通畅,用料节省,火力集中,且炉体美观而耐用。据载,清朝末期,玉浦人便开始利用粘土手工制作柴炉、炭炉、草炉等各种类型的泥炉,俗称“风炉”。至民国,玉浦的制炉技术已趋成熟,规模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前店后坊产销一体化的炉铺
潮汕工艺|潮州玻璃刻画 玻璃刻画是潮州民间独具风采的工艺品。它是在平面玻璃上雕刻、彩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增添其装饰美的实用手工艺品。品种如屏风、挂屏、花边照镜、相镜、门窗、广告牌等等。是经济、美观、实用的工艺美术品。 潮州有玻璃刻画镜器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初人们为了美化玻璃镜器,把书画、花边镶贴在其下面,但是不耐久易受潮腐掉。直到1930年前后,由纪茂号玻璃镜器作坊主人曾炳光、曾炳炎兄弟对上海的玻璃刻画
潮汕工艺|钱坑木雕:在传承创新中“火起来” 钱坑木雕,素以“精微镂空”技艺而闻名,是省级非遗。近日,记者走进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村,探访这个传统木雕产业发展相对活跃和集中的“木雕村”。 源远流长,木雕技艺传承百年 从揭阳学宫的盘龙柱木雕,到揭阳关帝庙内外屋檐下的古建木雕;从妆台、卧床、屏风、博古架,到小摆件、挂屏……走进位于埔龙尾村的揭阳钱坑木雕博物馆,一份份珍贵文图资料,一件件极具特色的木雕作品,展示着一代代钱坑匠人的心灵手巧。 “俗
潮汕工艺|枫溪陶瓷 潮州瓷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经远销罗马和埃及了。现在的枫溪镇,官窑、民窑相连,商铺临街,作坊在后,特别繁荣。枫溪瓷器,以艺术雕花瓷为王牌,瓶的枝、叶、花都是浮雕,而且“薄如纸、细如丝,是永不凋谢的鲜花” 潮州生产陶瓷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了两晋、南北朝,逐步趋向瓷化;唐代,古城北郊已有瓷窑;北宋,古城东郊的笔架山,出现了“百窑村”;明时,海阳县的枫溪逐步成为新的陶
潮汕工艺|普宁抽纱 普宁抽纱,是潮汕抽纱的名产地之一,素以工艺精巧,图案新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而著称,早在清末民国初便驰名海外,迄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 普宁抽纱起初是揭阳、潮阳县的边邻乡传入本县洪阳、南溪、广太一带乡村的。1930年初,普宁始有经营抽纱业的商号。1934年至1941年,潮汕抽纱进入全盛时期,普宁加工投放区也由原洪阳、南溪、广太扩大到赤冈、大坝一带,本县抽纱二、三、四盘商有成美、源泰、桂源、光记、
潮汕工艺|外砂织席技艺 外砂织席技艺是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当地盛产的芏草和黄麻编织草席,并曾作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外砂织席技艺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年间当地已有简单的织席工艺,20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织造印染技艺,外砂织席业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至20世纪八十年代,织席业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外砂织席技艺的工序主要包括:破草---晒草---压直---择草---
潮汕工艺|潮式粿品制作技艺 粿品是潮汕地区传统节日中用于敬神酬神、祭拜祖宗和祈福祝福时重要物品,每个时节做的粿品都各不相同,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潮式粿品的种类繁多,有鼠粬粿、红桃粿、小米(烧卖)、甜粿(年糕)、无米粿、朴籽粿、菜头粿、酵粿、马铃薯粿、栀粿、乒乓粿、潮汕粉粿、石榴花粿、双拼粽球(粽子)、包子、水晶球等多个品种。 按照原材料不同,不同粿品制作技艺也有不同,如鼠粬粿制作流程要先将精摘的鼠粬草芯叶洗净入锅
潮汕工艺|潮州推光金漆画 潮州推光金漆画历史悠久,始于清代。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明清以来,营建宫室,必先祠堂,雕梁画栋成风”,潮州地区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丛熙公祠中已有金漆画装饰,由此可知,潮州推光金漆画在清代后期已成为当地传统建筑装饰及神器装饰的重要方式。 顾名思义,潮州推光金漆画是在推光漆板上用金粉和金箔创作的画。其创作要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按需要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黏感时贴
潮汕工艺|揭阳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在揭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据清《揭阳县志》记载:“重阳俗不重登高,士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月儿童多放纸鸢。”相传,清初潮州太学士陈珏的《海丰道中见纸鸢》,即为其路过揭阳时所作,该诗云“客路当重阳,村村见纸鸢。秋空真旷远,平地忽高翩。”如今,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榕城区,并广泛辐射周边揭东、揭西、普宁、惠来等地区。 揭阳风筝制作以竹、纸、绸、色彩、香糊作主要原料,
潮汕工艺|潮汕橄榄菜制作技艺 橄榄菜是潮汕地区咸菜延伸的特色品种,是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橄榄菜制作技艺在汕头市龙湖区、澄海区及周边村镇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芥菜,也名大菜,本县秋收后田野种植甚多,收获后用盐渍,味道甚美……澄海手巧艺精的妇女利用本地物产橄榄与盐渍芥菜精工煮制成乌橄榄菜,食之开胃消食,助消化。”清代中期,澄海县外砂乡有“乾亨菜廊”、“天盛菜廊”和“顺昌泰菜廊”等作坊,可见橄榄
潮汕工艺|塑彩(普宁金身妆彩) 潮汕地区将神像称为“金身”。金身妆彩是一种在雕刻好的神像素坯上作立体塑饰,再印金上彩的装饰技艺。它结合了木雕和泥塑工艺的技术经验和风格,主要流行于潮汕等地区。 普宁金身妆彩技艺民俗内涵深厚,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普宁金身妆彩艺术手法丰富,集潮汕民间工艺之大成,技法精致细腻,体现了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细致入微的技巧。在艺术特色上,色彩饱满,层次感强,追求华丽庄严的风格。普
潮汕工艺|广东内画 广东内画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内画实为瓶内画,由鼻烟壶内绘壁画技艺发展而来,最早称之为“内画鼻烟壶”,始于清嘉庆年间的北京,后逐渐形成我国北京的京派、河北衡水的冀派、山东博山的鲁派和广东汕头的粤派。内画艺术冀派、鲁派技艺均自北京传入,而粤派内画则是经借鉴摸索,由汕头内画大师吴松龄所始创。 广东内画主要在玻璃瓶和水晶瓶的内壁绘制。作画工具为吴松龄研制的弯曲型画笔,笔头以铁线做成弯曲形,尖端
潮汕工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潮安县凤塘镇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其制作车间位于潮安县凤塘镇后陇新华苗圃,隶属于潮州市东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春秋时期已出现,清代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据档案记载,广东籍掐丝珐琅艺人李应时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进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供职。后来李应时之子李贤良、之孙李楚仙皆承其业。清廷灭亡后,宫廷良匠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