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多缴60万税金,从儿子手里收回2千万别墅:不让子女搭便车,孩子才能有出息

不怕多缴60万税金,从儿子手里收回2千万别墅:不让子女搭便车,孩子才能有出息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曾说:“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只要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定期间你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别忘了,每个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有被照顾的需求了。”

他进一步说:“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行为,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

你可能听过以下言论:借钱花是爱享受但没有自制力的表现,尤其是如果年轻时就借钱消费,长大了那怎么得了……

 

来看个真实的故事:刘教授在一所大学历史系任教,二○○六年,他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其间,向我说了他小舅子的故事。二○○四年,刘教授在上海的小舅子小王结婚,要花人民币一百二十万元买间四十五坪的房子。

 

小王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两人年收入总共为十八万元,手头上的积蓄有三十万元,所以,要买房还缺九十万。这九十万要怎么凑呢?

 

一种可能是小王从银行贷款,如果以三十年为期、年息五%计算,小王今后的月付额大约四千八百三十二元,年支出不到六万元。这金额他们支付得起,但会花掉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并不愿意贷款。他们向父母说,贷款会让他们刚成家就背着每月得还款的包袱。

 

小王的父母想想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着这么重的担子。正好小王父母已退休,手头上有六十万元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母拿出六十万元的积蓄,刘教授本人贡献了全部积蓄的二十万元,另一位亲戚出了十万元,让小王顺利买房。

 

当然,刘教授小舅子的故事对华人来说很习以为常,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的关系和性质。

 

第一,刘教授本人现在一想起这事就生气,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二十万元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加上自己的房子也不过二十多坪,凭什么得把所有的积蓄供小舅子买间四十五坪的大房?所以,从那以后,提起小舅子,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积蓄,而不是跟小舅子的感情有多好,况且那笔钱也让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变得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六十万元的养老金进行理财投资,待更年老时,能够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和自主。

 

如今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不管今后跟媳妇是否相处融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他们一起住、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本来可以独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靠别人,不能想要怎么花钱就怎么花。

 

更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很容易地得到九十万元的帮助,无法深刻感受到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九十万元,只会培养惰性。

 

如果小王的九十万元是向银行贷款,自己借钱来花,表面上会给小王夫妇带来还款压力,但这种压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

 

同时,这也保住了父母的养老金,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脸色。对刘教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恶化,当然也不会让刘教授一想起小舅子就想到失去的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九十万元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今后进行消费,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

 

在美国,借贷消费已经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两年前当我准备以现金买房时,我女儿说:“现金购屋合法吗?”她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借钱买房,怎么会用现金买?

 

当然,美国并非一直如此,借贷消费的做法源于十九世纪中期。当时美国社会特别是教会对借钱极为排斥,认为借钱的人道德自律性一定很差,因为“他们花掉今天的收入还不够,居然还要借未来的钱花”!

 

所以,那时美国人借钱花时都不敢告诉别人。但到了一九二○年代,借贷消费已经非常普遍,这让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借贷消费到底使美国人变得更独立、更勤俭了,还是变得更懒惰、道德更败坏了?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家赛里格曼(Edwin Seligman) 教授,搜集了一九○○年后美国人的借贷和消费等详细资料,整理研究后发现:每月还款压力不仅没有使美国人懒惰,而且迫使他们更加向上,追求自立。

 

特别是因为还款压力,许多家庭开始注意理财、精心安排家庭收支。同时还催生出家庭财务规画这个专门职业,以确保每个月能按期还款,“家庭财务纪律”成了的流行语。

 

现在,不少父母也越来越意识到,靠血缘网络内部互通有无,完成人际跨期金融交易,并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会培养出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的精神。之前,有一对夫妇不满儿子挥霍无度,哪怕得多缴六十万元的税,也要从儿子手里收回价值两千万元的别墅。

 

母亲李女士说:“儿子这么大了,只知道花天酒地,用钱挥霍无度,也不结婚……”为了敲醒不争气的儿子,他们决定把先前为了避遗产税而转赠给儿子的别墅转回自己名下。虽然如此无法躲避遗产税,还得多付六十万元的交易税,他们也坚持。

 

 

不管父母、亲友是否有钱,给年轻人“免费午餐”绝非上策。

 

利用部金融市场让年轻人“自食其力”,最终不仅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还能迫使年轻人成材、成功、有出息。

 

书籍简介:

(本文摘自《耶鲁最受欢迎的金融通识课》,今周刊,陈志武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