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中光黄源浩的深圳造梦记:奔跑在追光的路上

其实,黄源浩从小就有创业的念头,一方面是受到广东人热衷创业的氛围影响,另一方面跟父母的教育有关。黄源浩依稀记得,小时候他常看一份名叫《老博士和小滴答》的儿童画报。老博士精通改造,总是有许多鲜创意。他可以变出牛肉,也可以做出饼干,甚至能把小滴答改造成为可以出冰激凌的机器人。黄源浩也想成为像老博士这样厉害的人。
2013年初,黄源浩回国创业,他首先瞄准了工业级3D测量。黄源浩第一次认识3D传感技术是在读硕士的时候,实验室里有科研人员利用激光技术建设三维人脸模型,令他叹为观止,“这个东西未来一定有很大的市场”。从那以后,黄源浩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3D传感技术的研究上。
但在当时,3D传感技术尚未成熟。虽然理论知识早有记录,但是计算机的发展限制了硬件设备及整个视觉行业的发展,国愿意投入3D传感技术研发的公司并不多。对黄源浩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但他从来没担心过,“当时就觉得一定能成功,我非常看好它的前景,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得出来。”
创业之初,黄源浩跑了好几个城市,要找到一个适合公司生存发展的地方。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深圳。十多年前,还在上学的黄源浩就曾到过深圳,“公交车很干净整洁,马路很宽,路边的榕树长得很漂亮”是他对这座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在很多创业者眼中,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黄源浩也不例外,“我们选择深圳,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种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
黄源浩还看中了深圳的营商环境,“在很多事情上基本是说到做到”的政府服务精神令他印象深刻,加上深圳产业链配套完善,为研发产品、服务客户提供了便利。
2013年1月18日,黄源浩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创立了奥比中光,他的3D视觉感知事业从此起步。在那个大约百来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黄源浩把大部分空间都用作实验室。公司初创团队只有十几个人,除了行政和财务的岗位外,其他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黄源浩组织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后,就一起干起来了。
大家印象中的CEO应该是西装革履,但是创业前几年,我穿戴最多的还是防尘服和护目镜。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一点也不敢浪费。
当时,黄源浩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一个是短期目标,带领公司在五六年内实现上升发展;另一个是长期目标,用15至20年时间做成全球3D视觉感知领域里的龙头企业。

2013年,黄源浩(前排左2)在留学生创业大厦办公区创业合影。
03自信的普通人
“现在已经干了快10年了,我觉得要实现目标还得20年。”黄源浩笑了笑。他把自己这九年来的变化形容为爬山:原来站在山下,抬头看珠穆朗玛峰也没那么高,但是爬着爬着就觉得比自己想象的要难了。
创业初期,黄源浩带领团队做工业级产品,但是销售并不理想。经过调研之后,2013年6月,黄源浩决定转型,把产品研发方向从工业级转到消费级3D传感领域。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黄源浩第一次“碰壁”。
芯片是3D传感器的核心部件。但在当时,国外的芯片制造商不对外销售芯片,“我们必须自己做芯片,把这个市场空缺给填补起来。”2014年初,黄源浩带领团队向3D传感的底层技术进军,成立了独立的部门专攻芯片研发。
但是,做芯片很“烧钱”。开始研发芯片没多久,公司账上的资金仅剩下大约200万元,只能支撑公司两三个月的运作,甚至还不够一款芯片的流片成本。黄源浩压力很大,他要想办法尽快缓解资金短缺的状况。“不管什么问题,我最强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跟当年备考时一样,黄源浩面对困难时依然乐观,“还是很有信心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且要做得比别人好。”
账上没钱,黄源浩就四处奔波,找投资机构给研发项目投资。大约半年时间里,黄源浩跑了几十家投资机构,遇到的投资人有的不太搭理他,有的则表示“愿意投资”,但实际是在观望,不敢轻易在新事物上冒险。
“要想得到投资,就要让对方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他们强。”这是黄源浩在创业过程中,慢慢悟出的道理。最后,有两家投资机构付诸了行动,给黄源浩的研发项目追加了投资,团队研发才得以继续。
2015年7月,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发成功,这比研发计划提前了两三个月,中国企业从此拥有了自己的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同年,奥比中光自主研发设计的3D传感摄像头生产线建成,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