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走出潮阳,从刷碗工蜕变为印企大佬,从9000港币赚到百亿身家有多难?
▼
▲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马伟武
马伟武,1946年生于广东潮阳和平镇的一个小山村,不过,他在潮汕老家停留时间并不算太长。1959年,13岁的马伟武跟着母亲、弟弟马馀雄离开故土,去香港投奔做苦力的父亲。他不懂粤语,不能上课,干最脏最累的活,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马伟武身份证上的出生时间是1944年,比实际早了2年,当年他就这样靠着“瞒报”年龄进厂,不过,马伟武后来回忆说,“因为长高了,人家也相信了。”他先在大排档打杂,又在五金行里打过工,后来经一名老乡介绍去了一家纸箱厂当学徒,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印刷包装行业,他可能未料到,因缘际会,这一段打工经历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
▲年轻时的马伟武
9000港币创业起家
因为有老乡“罩”着,马伟武到一家纸箱厂工作,心中也有了一份归属感,特别是那个行业。他从学徒做起,糊纸盒、钉纸箱,他很快熟悉厂子所有工艺流程。后来,马伟武成了“可塑之材”,也换了工作,去了一家规模更大的工厂。
马伟武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充电”,很快,他便从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升为年轻的厂长。但马伟武并不满足于当厂长,一心想要搞点自己的事情。
1970年,24岁的马伟武怀揣9000港币在香港创办力嘉。企业草创之时,对于马伟武来说,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几十平米的小阁楼,几台几百块钱的手动式、脚踩式机器,加起来价值不到2000港币,找自己打工时的老工友帮忙干活……创业初始的那些艰辛,现在想起来,他仍感慨颇深。对于这一切,马伟武后来说:“没有什么出奇的,就靠自己去拼。”
一步一个脚印,力嘉逐渐由小厂变大厂。1986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马伟武开始在内地深圳投资。不到3年的时间,便在深圳购置了大厂房,雇佣了数百工人,扩大规模。那时深圳刚走出计划经济,他经常奔波在深港两地处理各种业务问题,一刻不得闲。要想成功先得吃苦,敢想敢拼才是成功的必备基因,马伟武向印业君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之所以将公司取名为‘力嘉’,是因为我尊崇‘力不到不为财,还要精神可嘉’这句话,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有拼搏精神。”后来,这种精神转化为力嘉的精神内核。
为了拼事业,马伟武直到30岁才结婚娶妻,这在那个年代已是超晚婚的了。又过4年后,马伟武、伍丽珍夫妇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不断发展壮大的力嘉,已是一家雇工数百名的大公司。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随着工厂规模扩大,马伟武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干的就一件事,不断将赚来的钱买厂房、置新机器和设备。
▲马伟武与夫人伍丽珍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大门打开,香港制造业也面临土地成本高、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成长瓶颈,怎么办?很多港企工厂“成长式烦恼”同样也在困扰、束缚着马伟武把事业做大的脚步。1985年底,做眼镜的朋友告诉马伟武,与香港一步之隔的深圳定了新方向,将把工作重点转向建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上来。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伟武坐不住了,当即前往深圳考察。
当时的横岗一片荒芜,可马伟武却相中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决定把进入内地的投资第一站放在横岗。1986年,力嘉在横岗的观音山脚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投入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力嘉在深圳工厂的车间
马伟武的力嘉国际集团走过的这五十出年,是众多港商投资内地创业的一个缩影。
受益于改革开放,力嘉集团于1989年投资兴建横岗力嘉纸品大厦,1990年又引进了美国制造的瓦楞纸板生产线,1993年引进德国印刷设备开展印刷业务。如今的力嘉,逐渐成长为包装印刷业的“巨轮”,产品覆盖纸箱及彩盒包装、彩印及数码快印,客户遍及欧美、日韩和东南亚。
▲马伟武先生荣获‘杰出港人2017-卓越人物大奖’
在事业成功后,马伟武与许多港商一样,始终不忘回馈故乡,情系桑梓,回报祖国。比如,在马伟武的积极引荐、策划与努力下,2002年3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成功加入亚洲瓦楞纸箱协会,极大提高了世界竞争力。2005年,马伟武被授予当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在最初投资时,由于当时不少人对内地也包括深圳的投资环境及政策不熟悉、不理解,马伟武的耳厢边充斥着各种声音,更有不少朋友劝他到国外投资,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为何把钱砸到那些穷地方?”也有的把力嘉的投资当笑话谈资。不过,马伟武的心却愈来愈决定,他说再困难我也要把根扎在横岗。
▲华南城控股五位股东:左起为梁满林、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
“昔日寂寥荒草地、今日繁华新商都”,提及深圳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说集专业市场、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酒店餐饮、生活配套、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华南城;因为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城市风貌变迁一个最好的见证。
力嘉国际集团掌门人马伟武,是最早一批来深圳龙岗投资兴业的港商,也是华南城最初的五大股东之一。2002年12月,香港实业家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梁满林等人,经过考察调研后,发起成立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深圳)有限公司。而深圳华南城开建前的地貌是什么呢?一片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岭。
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梁满林曾介绍:“华南城不是一个人创办的,我们有五个股东,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和我,都是深圳各个行业协会的会长,或者是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贡献的人。”
当年他们联手投资华南城初衷是什么呢?梁满林说,2001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里对物资的极大需求,就是商贸物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商机。
潮汕文化基因与力嘉二代“接力跑”
深受潮汕地域传统文化影响,马伟武也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当力嘉逐步稳定后,他邀请弟弟马馀雄加盟,兄弟同心,合力打拼天下。
马伟武曾说:“我有一些同行朋友,子女因为怕累,不愿意接手家族生意,让老爸一个人撑,这其实很悲哀的。”最令他欣慰的是,三个儿女体谅父辈的辛苦,毕业后纷纷加入力嘉,接力他的事业。
▲马伟武的三个子女:马家慧(中)、马楚邦、马楚力
如今,力嘉马伟武家族二代像“众星拱月”般发布于家族事业中,长女马家慧为集团总经理,“大姐当家”,主持集团工作;长子马楚邦、次子马楚力均为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分管各自板块。
▲长女马家慧
▲长子马楚邦
▲次子马楚力
2018年农历10月24日,潮阳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举办了隆重进祠晋主庆典。马氏宗祠“博思堂”位于汕头潮阳港美的里美溪南上,由马氏裔孙购池填土而建。
2018年九月,力嘉集团董事长马伟武72岁生辰之际,力嘉集团为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博爱慈善会捐献善款1000多万元,善款用于和平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昌凝文化展览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力嘉路的修建。
▲由马伟武书写的“马氏宗祠”
双重身份的完美融合
在香港成长,在深圳投资,双重身份给马伟武带来的是双重责任。在做好两地交流工作的同时,他对香港与内地印刷业变革发展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上世纪80年代力嘉在深圳工厂的车间
在马伟武看来,内地与港澳台的密切往来,香港与深圳、珠三角的频繁交流,为香港印刷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香港印刷业的高需求也推动内地在印刷质量、印刷标准方面进行提升,向环保、设计创新等方面发展。“香港回归对全国印刷行业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港数字印刷的风潮席卷内地,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马伟武说。
借助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平台,香港印刷业商会、香港印艺学会、香港纸业厂商会等团体到内地开展学术交流,这些印刷界团体与深圳印刷学会、广东印刷复制业协会等共同举办印刷展、研讨会、设计比赛等活动,内地与香港印刷业不断互动,促成了更多的深度合作。
交流的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香港印刷包装企业在内地投资,马伟武对此持乐观态度。他相信,在粤港印刷业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借助珠三角的物流优势、资讯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香港印刷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将迎来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天下潮商综合编辑
来源:一波说、中国印刷导刊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