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惠来籍抗日名将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他的7本“战时日记”记录传奇

翁照垣的名字,对于今天很中国人而言都很陌生,他在香港度过的最后23年更是鲜有人知;然而在大半个世纪以前,他却是一位享誉国的将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都提及他。

 

翁照垣

 

广东汕头大学人文学院李韧之教授曾说:“上海人民不应忘记他,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是他,整个淞沪抗战第一阶段的前线最高指挥官也是他,翁照垣将军当时在上海民众中极受爱戴。

 

  翁照垣,原名翁辉腾,又名翁嘉添。1892年,翁照垣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惠来县葵潭圩一户贫苦石匠家。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1926年,升至中将指挥官。

 

  192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获得术科第一名;1930年又毕业于法国摩拉纳航空学校。1931年回国后,翁照垣先后任中央警卫军旅长和第十九路军旅长。1933年北上抗日,先后任东北军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1935年任桂军纵队司令。“七·七”事变后先后任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及第七战区东江游击司令。抗战胜利后他返回汕头,从事农牧工商业。解放前夕移居香港。

 

  翁照垣阵中手绘1932年1月28日、29日作战态势图

 

  翁照垣是十九路军78师156旅旅长,是“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他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抗日,浴血沙场,名震中外。他一生爱国爱民,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留下了不少传奇。

 

  抗战胜利后,翁照垣解甲归田,在潮汕和香港经营农贸工矿业,并在汕头创办“汕头济贫会”扶危济困。1949年,翁将军携夫人移居香港。1972年10月17日去世,享年80岁。

 

  翁照垣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去世后留下7本“战时日记”和12本“生平回忆”,共30万字,记录了他战斗的一生。这些文字涉及康有为、吴佩孚、孙中山、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汪精卫、周恩来、陈济棠、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翁照垣在战斗间隙训话(前排左二)

 

  李韧之教授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研究会”的会员,他用十多年的时间潜心研读,并根据这批史料,写了《勇敢的中国人》和不少以“翁照垣将军和128淞沪抗战”“翁照垣阵中日记”等为题材的专著,为中国正面战场抗战史增添了第一手史料。

 

  这批日记和回忆录被翁家第四代孙波琳女士带到比利时,一直不为外人所知。机缘巧合,上世纪80年代汕头大学李韧之教授到比利时修学,有机会在女房东波琳的家中借阅到这批史料。李韧之与波琳女士谈得十分投机,在他学成回囯的前夕,波琳女士把这批史料无偿赠送给李教授,希望他带回中国好好研究。

 

  翁照垣将军早期戎装照

 

  日记来历比利时偶见珍贵手稿

 

  李韧之教授说:“我是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的,找到翁照垣将军的手稿是一个巧合。”那是1998年的冬天,李韧之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留学,住在安特卫普市南郊,房东是一位名叫波琳(Poline)、姓翁的华裔女士。波琳就是抗日名将翁照垣的孙女。

 

  1999年的某日,波琳送给李韧之一捆尘封多年的翁照垣手稿。“起初我并未特别留意。然而一经打开,便难以释手。连读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读到感人之处,热泪盈眶,不能自已。通篇读毕,已是第四日凌晨五时半。掩卷起身,仰望户外那黢黑的夜空,陷入无尽之长思……”李韧之在给本报的邮件中如是回忆。

 

  葵潭抗日英雄翁照垣故居将军第

 

  日记内容涉及众多历史名人

 

  李韧之教授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他的日记和生平,曾到过布鲁塞尔皇家图书馆和巴黎、香港、上海、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考察,我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他的纪实文学作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所以我把《翁照垣将军和‘一·二八’淞沪抗战》15篇先公之于世。”

 

  据李韧之教授介绍,翁照垣遗留下来的手稿可分为两部分:7本“阵中日记”和12册“生平回忆”,记录的都是1949年以前的往事。这些资料涉及人物众多,包括历史名人康有为、吴佩孚、孙中山、陈炯明、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汪精卫、周恩来、陈济棠、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

 

  在法国学习航空技术的翁照垣

 

  身高超过1.8米、当年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后代眼中只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翁将军1949年移居香港,经商谋生,直到1972年去世。远居比利时的波琳想将爷爷的生平物件留作纪念,便从奶奶那里拿了爷爷的这些手稿,带回比利时。

 

  “翁将军子孙众多,但他们忙于商务,加上不了解中国现代史,均不知道这捆手稿的重要性。波琳曾读过手稿的一部分,但没有读懂。而第四代后裔只会说广州话和外语,不识汉字,更无从阅读。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我竟成为给他们讲述家史的人,讲时还得用英语,因为我不会广州话和他们平常讲的外语。”李韧之说。

 司令。抗战胜利后他返回汕头,从事农牧工商业。解放前夕移居香港。

 

翁照垣将军戎装照

 

  翁照垣日记摘录

 

  【1932年2月4日】

 

  3时顷,我依自己防御计划,对各队先下达要旨命令,继之下达合同命令。各队遵照命令,即刻开始行动。

 

  4日拂晓,日寇的兵舰和炮兵,开始向我吴淞轰击。7时许,敌机24架亦大肆轰炸,机炮炸射之烈,我自参加军旅数十年,向所罕见。即使坐于地上,地面也像在震动不息,犹如小舟飘荡大海中。对面说话,全听不见。我旅的两个团,虽在敌人如此猛烈轰击下,仍然勇往直前,积极扶创布防。先是我第四团第八连连长赵金声,率领全连至吴淞桥南端?(藻浜车站附近,担任警戒,经敌之猛烈轰击后,该连仅剩下47人,旋即遭敌之步战联合来攻,该连长将残余撤退桥之北端。此时适有我一卫士,看到赵连长后撤,将情形向我报告,我毫不考虑地对该卫士说:“这样没有用的军人,你转去将赵连长枪毙!”

 

  该卫士也就赶返赵连长位置,严正地对赵连长说:“旅长的命令,你这样不中用,要我枪毙你!”赵连长说:“你不用枪毙我,我冲回去,宁愿为国牺牲!”

 

  于是又率领47人冲回桥之南端,拟占领一个桥头堡阵地,以便拒止敌人攻击……敌受我之前后夹击,不支溃走,我军乘胜以致追到关公路,将敌所夸说“4日上午9时占领我吴淞”的狂言,打得粉碎。

 

  是役我俘获械弹甚多。2时后,敌派出多架飞机,作报复性的轰炸,尤其对吴淞桥南端森林的轰炸,几将该森林夷为平地。赵连长亦于此时以身殉国。全连仅剩7人。敌之轰炸稍疏后,剩余的士兵才陆续归来。这时候,我才知道赵金声连长和全连官兵的英勇事迹。由于赵连长和他全连官兵的勇敢牺牲,才使我吴淞得以稳定下来。

 

  【1932年2月7日】

 

  我旅自4日将来犯之敌击溃之后,其步兵始终不敢再攻击。此后的战斗,敌人全凭飞机兵舰和他的炮火轰击。但这样一来,我军就很吃亏了。因为敌人可用物资消耗我们的人力,而我们则无法消耗他们。后来我想,我们吴淞炮台也可以轰击他们,我们自从和敌人开战数天了,而我们的吴淞始终未发一炮,实在奇怪!我即刻下令吴淞要塞司令邓振全(邓是何应钦部长的外甥)开炮助战,并派一参谋率领原派的步兵一连以资协助。邓司令接到命令后即刻报告说:“吴淞炮台的炮是百年的老炮,恐怕不中用,开也无益的。”邓的意思是很不愿意射击。我立刻严词申斥地说:“不能开也要开,如果你不开,我即刻枪毙你!”

 

  邓振全被我严词义正的申斥后,勉为其难地开了两炮。但是这两炮所招致来的后果,聪明的邓振全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故当开炮后不久,日寇的飞机和兵舰就一齐来报复,大肆轰炸。因为炮台和炮位都是数十年前的旧货,不惟一点伪装都没有,就连较远一点的高地上也可以发现。所以经日寇机舰轰击后,炮台所有的建筑全被毁坏,连老炮也自动让位样的偏倒下去。这时候,邓振全的影子也找不着了。于是我派去的参谋和一连步兵,重布置防务,构筑各种工事,仍旧据守被毁了的炮台。

 

  【1932年2月14日】

 

  14日上午,有铁血军200人来到吴淞协力本旅作战。这些铁血军虽然不完全是军人的组合,但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工作热忱都是很高的。后来我派他们协助政工人员去对民众宣传,协力工事构筑和担任战地救护,这些工作他们做得非常努力。

 

  本日八十七师宋希濂旅长,来到吴淞,他是来参观我的防务的。我在指挥所告诉他关于我们的防御计划,和4日敌人狂言占我吴淞之战斗的经过,及这几天来敌人机炮的轰击政策。他问我总兵力及防守正面和预备队控制的情形时,我复告诉他,总兵力只有两团,防御正面右起赵家木桥左止宝山之线约有15公里,预备队到目前止除了仅剩几个卫士外,其余都使用完了。他听了我的陈述后,唏嘘至再,深表同情。随后他说,我助你4挺机枪和8名射手,聊表协助。后来这4挺机枪,对我发生了很大的效果。我深深感激宋旅长的热忱!

 

  家乡的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让惠来人民引以为荣的抗日名将。2019年2月2日,惠来县人民政府在癸阳公园为抗日名将翁照垣将军树了一尊塑像(见上图),让英雄荣归故里,让人民永远纪念他。

来源:汕头日报 、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