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话》讲述汕头粿品故事!网友刷屏留言:非遗美食,名不虚传!
▼
▲王双龙和儿子王明鑫登上央视,展示潮汕粿品 (电视截图)
父子俩用潮语介绍粿品
文化纪录片《中国话》以语言为主题,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梳理,以广阔的视角和具象化的表达,勾勒出跨越时空的语言图景。据介绍,该片选择以人为叙事主体,采访了几百位普通的中国人,以朴实的讲述,让“中国话”有了画面、有了感情、有了性格,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能自然而然寻觅到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和熟悉感。
“逢年过节做粿忙!潮汕人有时节做时粿的讲究”……节目中,非遗传承人王双龙带着儿子王明鑫一边做粿品一边用潮汕话介绍,潮汕人除了把粿当做日常点心外,还会根据不同的时节来制作相应的粿品,比如清明节做朴籽粿,端午节做栀粿,七夕做石榴花、三角楼等。
选用粘米粉加糖、酒饼和水,使它起酵,再装进碗,放进锅中蒸熟,然后在上面盖上“福”“寿”字样的红色印纹,也有写上“答谢神恩”或“合家平安”等吉利字句,一笼发粿就完成了。王明鑫说,发粿会发,蒸熟之后,粿面凸起而裂开,状如花朵,就是潮汕人所说的“笑脸”,也叫“笑粿”。
合家团聚,饭香四溢,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感。而潮汕的年味,离不开一口热腾腾的粿香。纪录片中,王双龙和王明鑫讲述了潮汕人将丰富的情感寓于美味的粿品情怀之中:甜粿寓意新一年要甜甜蜜蜜;鼠壳粿,与潮汕地区一段艰苦岁月有关;发粿顾名思义,取“恭喜发财”之意;菜头粿,希望来年有个“好彩头”;红桃粿,当然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看似平常的粿蕴含着不一样的寄托。
潮汕粿品承载美好记忆
潮汕地区有首歌谣:“潮汕人,想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鲎粿软粿牛肉粿,菜头圆卡壳桃粿”。粿香,是很多人记忆中过年的味道,旧时,潮汕人不分贫贱与富贵,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得做粿、食粿。红桃粿、甜粿、发粿、鼠壳粿、朴籽粿……透过镜头,《中国话》展示了潮汕过年品种丰富的粿品饼食,让全国许多观众隔屏流口水。
▲潮汕人出花园喜欢做石榴粿 (电视截图)
“过年了,吃是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重要环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潮汕人则是吃粿品”,说起粿品,省级非遗项目酒粬发粿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双龙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粿食在潮汕人的传统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年,潮汕先民为了祈求神灵消灾赐福,生产风调雨顺,在各个传统节日,用大米制成各种贡品拜神,像鼠曲粿、甜粿、发粿、菜头粿、三角楼等,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
这些米制粿品,虽出身于“烟火”,却脱尘于“凡间”,为喜闹新春讨了头彩。逢年过节,一家老少围桌而坐,吃着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的粿品,喝茶聊天,十分温馨。王双龙是老字号“吉祥粿铺”掌门人,也是“吉祥酒粬发粿”的第三代传人,他告诉记者,“吉祥酒粬发粿”是他的祖母传下来的。上世纪40年代,王双龙父亲接起“酒粬发粿”生意,成为“吉祥酒粬发粿”第二代传人。改革开放以后,自小耳闻目睹长辈制作酒粬发粿的王双龙,挑起了第三代传人的重担。如今,儿子王明鑫成为第四代传人,他坚守匠心,守护传承祖辈技艺。
汕头小吃绽放时代光彩
近年来,汕头粿品已多次登上央视以及各省市荧屏。王明鑫告诉记者,每当节目播出后,不少人慕名前来,就为了“食粿”。汕头粿品口味越来越丰富,不光让全国各地观众看到了潮汕美食的非遗技艺,更展示了汕头人的美食文化。
汕头粿品再度登陆央视,也勾起了在外游子的味蕾记忆,抚慰了在外游子的思乡情。身处外市的肖女士因为特殊原因今年春节未能回家过年,当她在电视上看到纪录片《中国话》时十分兴奋,“看做粿那段的时候确实特别想家,想妈妈做的红桃粿。”
▲潮汕粿品品种丰富
《中国话》的热播,让更多人了解汕头,认可汕头美食。“在央视的镜头中向全国观众介绍汕头粿品,这是对潮汕美食的肯定,也是我们的自豪。”王明鑫更加坚定了发扬光大非遗美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要让汕头粿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采访中记者获悉,为了让潮汕小吃和潮文化跟随游客更好地“走出去”,王明鑫还致力于打造潮汕手信,推出了兰花根、笑枣等“茶配”小吃,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他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希望汕头粿品饼食与工夫茶一起,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让汕头味道香飘万里。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