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骑着单车上班的广东省委书记,一身生活简朴,3个儿子无人从政
▼
他是建国前的名校高材生,早年加入共产党,参加过游击队,从基层干部做起,长期主政广东省,大胆实干,敢于创新,率先领跑经济改革发展步伐。自身生活简朴,对家人要求严格,三个儿子都是自谋职业。他是谁?有着怎样的生平?
林若(1924年10月-2012年10月7日),男,广东潮安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成长于广东省梅州市,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本科学历。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林若同志历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湛江地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在任职广东省主要领导期间,大力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制定了国内最完备的一部规定现代公司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支持点燃广东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并坚持价格改革。曾强调要听取最真实的民声,要让人大代表敢于讲话,不能讲错话就抓辫子、扣帽子。
林若工作经历
林若(1924.10~2012.10.07),广东潮州人,中共党员。
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学生;
1947年,粤赣湘边纵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年,粤赣湘边纵队支队政治教导员;
1949年,粤赣湘边纵队支队团政治处主任;
1949年,中共广东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组组长;
1951年,广东省中山县土改工作队队长;
1952年,中共广东省东莞县五区工作委员会书记;
1953年,中共广东省东莞县委宣传部部长;
1959年,中共广东省东莞县委副书记;
1963年,中共广东省东莞县委书记;
1966年,中共广东省湛江地委第一副书记;
1967年,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1年,中共广东省湛江地委常委;
1973年,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4年,中共广东省委运动办公室副主任;
1975年,中共广东省广州市委书记;
1977年,中共广东省湛江地委书记;
1982月09月,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广东省湛江地委书记;
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83年06月,中共中央委员、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85年07月,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1987年11月,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1988年03月,中共中央委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
1990年05月,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4年9月离休。
是中共十二大至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4年10月的一个平常日子,林若呱呱落地于潮安县浮洋镇一户殷实的人家。潮汕沦陷后,少年的林若跟随父母迁居梅州,后考上东山中学,最后在中山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位于梅州)完成了大学学业。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林若在那个不幸年代里唯一的幸运。他靠着经商的父辈提供的条件完成了学业,又在自己的成长岁月里,尽情地咂吸着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两支同样来自中原的人文精华。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的1945年夏天。
从那时起至1947年年末,林若成为中山大学学生中参加地下活动和爱国活动的中坚。他参加反对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的活动,参加抗议制造“一二一”惨案的活动,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在当时,他表现出一个“文化青年”少有的那种先锋性与革命性,因而他也成了反动当局通缉的对象。
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经组织安排由香港搭船回到潮汕,然后又经梅县兴宁进入东江游击区。
从莘莘学子到革命战士,这应该是林若人生履历中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他当过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又转战于江东流域山地。随后,他又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解放广东战斗,并转战于珠江三角洲的广袤农村。
1950年林若奉命率领一支工作队进入东莞。这是他转业地方后第一次担任主要负责工作。
从区工委书记到县委宣传部长到县委副书记再到县委书记,林若在东莞工作了整整15个年头。而他领导并亲力亲为的土改运动、农业合作化、机械化、所有制改造乃至兴建水利、扫除文盲、振兴教育等等一系列农村变革,却使他在这里赢得了有口皆碑的美誉。
如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林若仍然被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所深深爱戴着。2009年9月,当东莞市把“60年东莞时代人物”的特别致敬奖颁发给这位耄耋老人时,他不无深情地说:“这个奖是属于东莞父老乡亲的啊!”
1966年,林若调至湛江地区任地委副书记不久,却因“文革”开始,被造反派揪回东莞接受“批斗”。“解放”后,他出任南方日报社副书记,后又任广州市委书记(时设市委第一书记、书记)、湛江地委书记。
从这时起至他后来出任广东省委书记,这又是一个15年。在这个时期,林若踏遍粤西大地的每一道山川河流,也与当地的老百姓建立起浓浓的情谊。
邓小平同志上台之后没多久,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就随之而开始了,确实当时许多人对改革开放也有不少的争议,当然了党内也有许多干部却大力的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其中林若就是一个。
1982年林若出任广东省委书记(时设省委第一书记、书记)。
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此时的广东,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已经悄然到来。
▲1985年,在湛江农村,林若同志与干部群众交谈
但是,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与旧体制之间发生着激烈碰撞。对于林若来说,他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是继续在前任的路上“摸着石头过河”,还是犹豫、彷徨乃至于紧急刹车?
“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是广东迈上改革开放大道的关键。”林若坚定地说。
后来的实践证明,思想的突围带来的是实践的突破,广东没有错过历史的机遇。林若和他的同行者尝试和探索着的种种改革,不仅使广东经济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台阶,也对后来广东的继续解放思想、除旧布新起着重要作用。
▲图为1987年,林若(左一),习仲勋(左二)
1988年,林若当选为第六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时省委改设书记、副书记),主持省委全面工作。
这个时期,他在继续推进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到农村和山区的经济建设。也正是在他的主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价格、减少统购统销品种、扶持开发性农业乃至发展山区经济、开展造林绿化运动,这些既关乎民生民计又关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个大动作、大手笔,也先后在广东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今天看来,林若坚持的农村改革方向,他呼吁“要给与山区更多扶持”的政策。他发誓“一定要绿化广东大地”的造林实践,都无不使广东的老百姓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1991年1月,林若同志转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他高度重视人大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法规,积极推动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对广东依法治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还注重加大监督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1991年11月,霍英东(中)、林若(右一)
1992年,68岁的林若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主任。这是广东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经济建设迈上快车道的重要时期。而这时,广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林若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用法治制度来解决经济混乱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广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一批重要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得以完成,各级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得以有效加强,而有计划地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专题询问质询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基层“七所八站”政务公开工作,人大代表参与监督检查评议工作乃至推进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工作都在广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与林若夫妇及时任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合影(左起:黄华华、林若、胡锦涛、张德江、彭惠兰、蔡东士)
▲2005年春节,林若同志与前来看望的李长春(右)同志亲切交谈,蔡东士(左一)
▲2008年12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长黄华华与老同志林若(右二)、吴南生(左二)等出席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
1997年1月,林若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仍然发挥余热,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林若不仅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著述,为后来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献谋献策、提供调研信息。他还担任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老区促进会理事长、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他关注国计民生,经常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进行调查研究和思考写作,围绕改革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竭尽全力。
林若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本色。
虽然身为国内最先发展起来的省份领导人,但他本人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从不接受基层单位送的土特产,对身边人也要求严格。他的三个儿子全都教育得很好,却无人从政,而是凭本事自谋职业,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老师,还有一个在企业任职。
以“不多占多用”为家规
林若一生生活简朴,家无长物,客厅里只有几张旧藤椅。他在湛江任地委书记时,一天下班回来,看见家里多了一张新的长木椅,觉得有异。他于是询问爱人彭惠兰,才知道是其单位二轻局木工场送的样板产品。这产品并不贵重,只是用苦楝木做的低质长座椅。但是,林若硬要退回去,还同爱人回忆旧事,俩人曾经相约做了官时,以“不多占多用”为家规。林若说,这个相约,当视为珍宝,至死不渝。几十年来,世事变,人心变,但林若夫妇一直守护着这个约定。
▲林若任省委书记时工作照(1985年)
1988年,王光美同志(刘少奇夫人)来广东,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林若到她下榻的地方看望。这些从战争时代过来的老同志都很重感情,相互关心。王光美提出要到林若家看望。林若说:“谢谢关心,不要去了。”王光美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早上,王光美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直奔林若家。她走进客厅,看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陈设:一套木头沙发,几张藤椅,都是修理过的,她说不出话。从林若家里出来,王光美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说:“真没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省的省委书记那么简朴。”
“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升)”
林若十分注意生活小节,每次出差下乡,无论到哪里,林若都让身边工作人员告诉接待单位要简朴,不要违反制度。离开时一定提醒秘书:“交伙食费没有?”从他住的地方到省委上班,他几乎都是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南方日报》摄影记者无意中拍摄的广东省委书记骑自行车上班的照片,那个省委书记就是林若。
▲林若骑自行车上班
无论是衣食住行上,还是对待自己的夫人子女,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帼英说,林若都很简朴,也从不为子女牟私利,“这对领导干部来说特别重要,你若为子女牟利,就没有威信。”
1990年前后,省纪委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将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林若很爽快地表示赞成,但附带一个条件是,“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升)”。当时林若的爱人彭惠兰大姐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也是个老干部了,论资历、能力、表现是完全应该提的,但是林若说:“如果我的老婆提升了,人家就会说纪委内设机构升格是我想提高自己老婆的级别。”所以,彭大姐一直到离休还是个处级干部。
2012年10月7日20时10分,林若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他在广东省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这里的农村发展、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功劳卓著,却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样的清廉为官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客家搜、羊城晚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黄鹏飞的博客、百度、南粤清风网等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