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工艺—麦秆贴画 【导读】潮汕麦秆贴画,是一种经过漂染加工的麦秆,剪幅成画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很短,仅有60年左右时间,产生于潮州城区。中国麦秆贴画以广东潮州、浙江浦江、黑龙江、广西为主要产区。特产文化:麦秆贴画是在麦秆编结的小工艺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广东潮州绸缎庄开始兼营在黑底色纸片或绸缎上拼贴本色麦秆的麦秆贴画,风格简朴,销往东南亚各国。1948年,潮州“泰发号”专营麦秆贴画,销往香港。同年
潮汕文化——潮汕工艺之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地区饮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曰“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其中酪奴即是茶的别称。至清代中期,潮州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就有了“工夫茶”的最早记载,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 现在,潮州工夫茶的分布以潮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潮汕地区,在东南亚等地也有较强的影响力。 潮州工夫茶之冲泡用茶,以乌龙茶类为宜,其中尤以
潮汕文化|潮汕工艺 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
潮汕非文化物质遗产——潮州刺绣 要说到广东潮州的非遗文化,那就一定要来了解下潮州刺绣,潮州刺绣也称为潮绣,是潮州地区传统民间工艺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艺术特色,到明清尤为鼎盛。在潮州,就有这么一座潮绣工艺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潮绣的起源与发展,还能见识到潮绣传承人精湛的手艺。 你可知,潮绣她到底有多美!绝不是我在吹嘘,如今,潮绣中式礼服越来越成为明星们结婚时的首选。放眼望去,穿着潮绣中式礼服结婚的明星一抓一大把,你可还记得吴
潮汕特产|南姜白贡腐 南姜白贡腐是久负盛名的潮汕酱菜佳品。首创于澄海东里镇的樟林。 樟林的繁荣昌盛起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南社港成为广东开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有人将它称之为“红头船的故乡”,不少樟林人搭乘红头船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港口繁荣也带来整个樟林的繁荣,樟林数乡连成一片,有“六街四社”之说,铺户林立,豪宅华屋成片,寺院宫庙随处可见,丈夫出外谋生,侨眷在家,平日拜佛食斋,以求清静和祈祷家人平安。
这位“高考状元”的成绩不用屏蔽!四百多年前的潮汕学霸了解一下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 …
潮汕特产|樟溪荔枝 樟溪荔枝果园面积多达一千七百亩,种植品种繁多,主要有:三月红、妃子笑、黑叶(乌叶)、桂枝、糯米糍,尤其是安溪管理区的桂味荔枝,更是果中珍品,该果树枝长而疏,叶小呈浅黄绿色,果圆形,裂片峰刺手,果皮浅红带绿,核小退化、肉厚、爽脆清甜有浓香,口感极佳,沁人肺腑。每到盛夏季节,樟溪镇到处叶绿果红,优质的鲜果迎来了四方商贾,商贸十分活跃。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蒜头朥、葱珠朥 这两兄弟可谓师出同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本每家每户必备。“朥”在潮汕方言里,是猪油的意思,潮州人喜欢用猪油来炸蒜泥,慢火炸至金黄色就成为“蒜头朥”,是调味的妙品。在珠三角地区,蒜蓉蘸料大多是过一下油,略带辣。但是潮人却是会细细慢慢炸,让蒜头的香味彻底跳升到另一个阶段。猪油放上葱花还可炸成“葱珠朥”,新鲜的葱花在热朥中均匀煎炸至焦黄,关火后利用余温将两者的香气彻底混合融合,可口开胃,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三渗酱 这是只在潮汕地区才能看到的身影,是潮汕酱料中最边缘化又最挑战人味蕾的一款。 吃血蚶、鱼生、烟筒钗(海钉螺)所蘸的三渗酱,酸甜可口,不说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由梅膏酱剩料晒干磨粉,加南姜麸、糖、醋等混合而成,集酸甜苦辣咸五味于一身,尤其是那浓烈的杏仁味绝对个性十足,用料虽然卑微却有着难以想象的美味。 三渗酱既有酸味,又有辣味、甜味,还有南姜的奇异香味,十分鲜美,主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梅膏酱 有一首叫《正月桃花开》的潮汕民谣。讲述一位假装怀孕的妇女,在一年中各个月份最想吃到的食物。歌词中提到一种叫“青梅槌白糖”的民俗食物,指的就是这梅膏酱。潮汕、梅县、福建上杭一带出产肉厚核小的青梅,但由于青梅不易保存,于是潮汕人多把青梅加盐和糖腌制成如同果酱一样浓稠爽滑的梅膏酱。一份完美的梅膏酱,应该是这样的:颜色自然橙黄,无沉淀;色泽光亮饱满,不浑浊;香气酸甜适中,不刺鼻;酸梅果肉清晰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姜米陈醋 这个酱汁顾名思义就是姜米和陈醋的混合。何为姜米?就是把姜洗干净、去皮、先切片再切丝最后切成粒状的东西,因形似米粒所以叫姜米。姜米陈醋这个酱汁在潮汕,绝对是吃冻花蟹的专属配酱。 冻花蟹是潮州打冷的一绝,没有尝试过的人绝对想象不出将大海蟹煮熟之后不趁新鲜吃,反而是要放在冰箱中数小时后才拿出来成为人见人爱的一道菜。事实证明这样的吃法其实更觉鲜美,蟹肉丝丝缕缕,冰凉的感觉配上姜米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南姜醋 在粤菜的专业烹饪术语中,有一种被称为潮州姜的料头,那就是南姜。所谓料头,简单说就是用来炝锅起香增味的食材,比如中餐的蒜头或西餐的洋葱。就一道菜肴的色香味来说,料头往往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将南姜称为潮州姜,大约是认为南姜这种异香是潮州菜独特的气味吧。而且这种认同,应该还包括了这么两层意思:潮州出产的南姜品质好产量多,潮州人喜欢并且经常食用南姜。南姜虽然与生姜一样为多年生草本
潮汕特产|橄榄菜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
潮汕特产|高堂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高堂菜脯美味香甜,除萝卜质优外,还有其独特的腌制方法:腌制时,按萝卜数量的多少在沙地开挖一堀,腌制前,先将拔起的萝卜去掉叶片,放进盐水桶里浸泡片刻,捞出来之后将其一一排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晒日,当天晚上再将萝卜片放进盐水桶浸泡片刻
潮汕特产|潮汕贡菜 潮汕有许多带“贡”字的食品:“贡菜”、“贡腐”、“贡菜脯”、“贡豆干”等,有的人将这个字理解为“进贡”的“贡”,这是错的…… 在省城广州的大小食肆,正式上菜前常有一小碟“贡菜”供食客“磨牙”。此“贡菜”切成细长条,看起来绿绿的,吃起来脆脆的。有人说这种“贡菜”是特指某一种植物,有人说与“进贡”皇帝的“贡”有关。二说皆谬,其实“贡”字不过是“酵”字的音转。潮汕方言中有“香到‘贡’倒人”、“臭到‘贡
潮汕特产|潮州鱼露 早在宋末,潮州便有了腌制鱼露的“萌芽”。当时,饶平拓林湾渔民把加工咸鱼时排出的鱼汁经贮藏、煮制,成为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这就是后来的鱼露。现今的鱼露,是以海产杂鱼和江河小鱼为原料,经加盐腌渍自溶,酶解为人体易吸收,具有特殊鱼味的液体,再经提炼、精制而成。鱼露色呈赭红,味道鲜美香醇,富含钙、碘、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潮州鱼露制作方法:1、盐腌:一般在渔场就地加部分盐,趁鲜腌渍;2、发酵:通常以自然发
潮汕特产|樟溪龙眼 樟溪种植的龙眼,品类繁多。以草铺、石硖、福眼等优稀名种为主,并已形成连片果林基地,分布在全镇各村庄,面积多达三千亩。一簇簇的绿色果园,尉为雅观。尤其是刘厝埔、龙光、锡坑、烈火、新民等管理区,更是产丰质优,品味独特。主要分水蜜和沙蜜两大类;水蜜型龙眼特点是:果实圆球形,特大, 平均果粒重17克,肉白软晶莹滑稍韧;汁多,剥壳流汁,淡甜带蜜味,可食部分70%,果皮黄褐,如福眼,乌圆。沙蜜型龙眼有草铺、石
新华社报道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 | 在港开幕侨批展重温潮人家国情怀 5月24日,“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在港开幕,新华社以《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在港开幕 重温潮人家国情怀》为题报道此次活动,全文如下: …
林玉裳: 箧荜里的潮州文化灵魂—— “家庙+传承+工夫“ 2023年3月13日,首届广东省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省政府为表彰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而设立的荣誉奖项,2022 …
潮青「80后」教授谢湜任母校中山大学副校长 综合媒体消息,中山大学新晋两位副校长郑跃、谢湜(读音:sh)。此前,郑跃是中山大学校长助理,谢湜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值得关注的是,两人都比较年轻,郑
用画笔带你逛汕头潮汕文化系列 汕头的历史-开埠陈列馆-潮图设计; 用画笔带你逛汕头潮汕文化系列 汕头的历史-开埠陈列馆,汕头插画师,站酷网,中国设计师互动平台.我是小红鱼,一个热爱生活的90后潮汕姑娘,绘有《用画笔带你逛汕头》潮汕文化系列插画与《小红鱼的带娃日常》生活漫画,感谢你对小红鱼支持~~
农历六月十五,为什么潮汕家家户户都要拜这位远古大神? 在普宁石牌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时年民俗歌谣:“十月以来人收冬,收粳收糯入仓房。感动神农之恩德,赐与天下度三餐……”歌颂了农业保护神——神农氏神农氏尝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