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汕头那些深藏记忆的影剧院
▼
昔年汕头老市区影剧院分布图
当年,戏院可以说是年轻人的恋爱场所。女方如果接受一个后生仔的电影票,实际上是默许了他的求爱。相恋的旅程,或许就是借助这一张戏票开始的。
1950年代的新华戏院。陈传忠藏
戏院的数量,往往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数。当年汕头的戏院,比较出名的是三家带“大”字的戏院,他们是大观园、大同和大光明。
大同戏院
大同戏院,也称为大同游艺场,地处月眉坞边角,即如今的汕头市博物馆位置,先于中山公园建成,1926年营业。戏院主体建筑是用竹搭成,原是竹座椅,后来大观园戏院改建,其木椅转让给大同,使大同设备得到改善。一共有1800个座位。
大同戏院原来是露天的,遇到雨天,观众便狼狈不堪,于是有“大同演戏天就知,戏台一搭雨就来”,“锣鼓响,雨大点”,“戏一歇,雨就歇,戏台拆,雨就歇”这些俏皮语。
汕头市在大同戏院举行欢送知青上山下乡大会。王瑞忠摄
大光明戏院
大观园戏院
大观园戏院位于国平路,于1929年由潮阳人李茂源集资创建,1934年落成。舞台宽敞堂皇,有1389个座位。座位为阶梯式设计,戏院还有包厢,底层分前座、后座和边座。大观园戏院内隔音设备极好,在没有扩音机的年代,非常难得,每有新戏,一票难求。
1959年在大观园戏院排练《松柏长青》期间,潮剧院一团邀请剧中原型革命母亲李梨英(站立者)前来观看,讲述革命故事。马乔摄
1950年后,政府接管大观园。1955年,戏院扩建后花园,设有小亭台、石椅条,摆饰花木,还设小卖部,出售零食饮料,是演出前及中间观众休憩的好去处。“文革”期间,大观园改名为“人民戏院”。1980年,恢复“大观园”原名。
1962年,潮剧演员在汕头大观园剧场小花园练功。马乔摄
1984年8月,汕头市为进一步招商引资,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岛之夏”音乐会。这一颇具规模的音乐会,有潮汕本地和京穗等地艺术家1400多人参加演出。
原大观园戏院建筑模型
本文根据《潮商》公众号资料重新整理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六七十年代的汕头那些深藏记忆的影剧院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