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上,潮汕地区出了3位状元,一文二武!
▼
在开科取士的1300年间,整个广东出了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9位文状元分别是:莫宣卿、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林大钦、黄士俊、庄有恭、林召棠、梁耀枢。5位武状元分别是朱可贞、林德镛、李威光、黄仁勇、姚大宁。其中,潮汕地区出了1位文状元和2位武状元,分别是出自潮州的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黄仁勇,出自揭阳的武状元林德镛。
未满21岁折桂
林大钦(1511—1545),字敬夫,广东海阳东莆都(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人,故自号东莆。林大钦是潮汕地区唯一的文状元,也是我国古代比较年轻的状元。
▲光绪《海阳县志》“林大钦传”(部分)
林大钦自小家境清寒,但非常聪颖,十分勤勉好学。十几岁时,他曾随其父林毅斋到潮州城,在书肆中看到宋代苏洵《嘉祐集》即爱不释手,请求父亲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研读苏轼、苏辙的文章,揣摩苏氏父子三人的文法,行文酷似之,“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十六岁时,其父去世,家境更为贫寒。族伯林廷相、林廷泰以家藏万卷书籍供林大钦研习,遂“博通子史百家”。同时,他不得不代人抄书,或受聘于私塾,以养活母亲刘氏,维持生计。
▲林大钦像(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十九岁的林大钦,在乡试中初露锋芒,中第六名举人。其间,广东按察副使、提督学政王世芳十分欣赏他的文章,并把他推荐给广东道御史吴麟,以李纲十事为题考林大钦。他们看到林大钦写的文章,考据详核,词旨凛然,赞叹不已,认为:林大钦必大魁天下。
嘉靖十一年春,林大钦上京赴考。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
在《廷试策》中,林大钦针对嘉靖所提出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指出当政者“未知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认为“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在于“游惰”“冗杂”之弊。游惰之弊有二:游民、异端。冗杂之弊有三:冗员、冗兵、冗费。最后,他总结出八项除弊措施: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徵、通利、禁奢。林大钦指出,若能采纳实施他的主张,就能达到“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驻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徵薄而惠实,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
在考前,主考官、礼部尚书夏言上书要求整顿文风,对于过分追求华丽词藻、内容华而不实、标新立异破坏文体的一律不予录取,获得嘉靖皇帝批准,并命令礼部起草规定,向领卷的考生宣布要按程式答卷,毋立异。但在宣布规定时,林大钦当日未到场领卷,没有听到,所以他没有顾忌各种条条框框,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答题,文章写得得心应手,流畅自然,有“策论似苏”之说。这个不合程式的卷子,却脱颖而出。都御史汪鋐看到林大钦试卷后惊叹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孚敬认为,林大钦卷“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他们把林大钦卷和此前内阁已确定的两卷一并送呈嘉靖皇帝。林大钦的卷子得到嘉靖皇帝的欣赏,亲擢第一。
状元及第后,林大钦依例被选为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但其在《廷试策》中的主张没有得到实行。林大钦事亲至孝,嘉靖十三年(1534年),借母病归养,遂不复出。
乡居十余年间,林大钦在宗山书院讲学著述。喜阳明学,与薛侃、罗洪先、王畿等多信函往来,切磋学问。他关切当地民生,曾倡筑东莆一带堤围。林大钦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有“冲淡闲适,极似陶潜”之誉。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林大钦去世。后人编有《东莆先生文集》《林大钦集》行世。
▲林氏家庙(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武状元林德镛
林德镛(1686-1722),字白庵,棉湖(今属揭西县)人。清康熙60年(1721)辛丑科殿试武进士第一名,俗称“武状元”,也是古代揭阳唯一出过的武状元。武状元名叫林德镛,是清朝康熙年间考中的.《潮州府志》、揭阳历次修的县志,都有他的传略.他是揭阳民间一位传奇人物,清末民国初的潮剧,曾把他生平遭遇、趣事、传说编成戏剧演出.他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林德镛状元匾
据了解,林德镛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对林德镛甚为赏识,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於1722年去世。
林德镛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十多岁就随母到榕城谋求生活,被居于西门内埠(吊桥以内)的乔林人,矩斋公之裔孙收为养子,便在西门定居下来.林德镛少时性情放荡不羁,不务正业,终日在外交朋结友,舞枪弄棍,练有一些武艺.由于他豪爽任侠,正直无私,坦荡宽宏,因此朋友很多,故此也得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传他高深的武艺,使他武功大进.及长,身材魁梧,有膂力,不信神,不怕鬼,争强好胜,常打不平.虽浪荡不务正业,却是个正直人物,人人喜爱,在西门一带颇有点名气.他常于吊桥下水最猛最深处捕鱼,又练就了好水性.他曾被人雇撑棉湖船,载货搭客,往返于榕城西门与棉湖之间,由于他身强力壮,又熟悉水路,所以船行得很快,常常是慢开船而先到达,被人誉为“飞凤渡”.他的船虽然比较破旧,但却日日货足客满.
他又曾为人当佣工,做过保镖、护院,在举人许登庸家(邻居,后也中进士)得其青眼看待,教他学习一些兵书阵法,为他打下科考基础,树立上进之心.
林德镛考中武秀才后,便在家潜心学习武技,兵书知识,准备上进.康熙五十六年(1717),便上省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举人.他并不回家炫耀,而是留在省城和其他举子交流,切磋武功.康熙六十年(1721),林德镛上京参加全国会试,获第九名.殿试时,康熙皇帝亲自主持,见林德镛身材高大,威风凛凛,舞大刀,挽强弓,件件超群,故录为第一名,状元及第.康熙皇帝见他满面红光,正气凛然,料是忠直正义之人.况又年轻力壮,心中十分喜爱,乃破格封他为二等侍卫,赐于皇宫干清门行走,执行保卫任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林德镛跟随皇帝到热河狩猎,一天傍晚,皇帝正追赶一只中箭的硕大白兔,近臣及侍卫都紧紧跟随,见白兔突然跃下一个未冻大湖,众人正在惋惜,林德镛自恃熟悉水性,便自告奋勇,请命下水寻兔.众人见他又怀此绝技,正欲一观,便都怂恿,皇帝允许.谁知北方冬季,不比南方.林德镛刚脱下袍甲,就感难受,勉强下水,寒冷难当,白兔找寻不到,起来满身颤栗,嘴唇青紫,受了风寒,不几天,便不治而终,年仅36岁.康熙皇帝十分痛惜,盛装厚殓,命人护送灵柩回乡,御葬于川岭猛虎下山吉穴,墓室规模宏大,至今大部残存,人都称为“状元坟”.
林德镛死后不久,康熙皇帝也驾崩,故有“康熙寿止林德镛”的传说.林德镛生于丙寅年,卒于壬寅年,虎年生,虎年死,故又传说他是伏虎罗汉驾下的猛虎下凡,而康熙皇帝则是伏虎罗汉转世.于是便生出许多故事来.
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一段武林状元林德镛参加传胪大典盛况的记载: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五,帝御驾亲临太和殿行传胪大典,武状元林德镛头戴三枝九叶顶,由传胪寺从午门进入太和殿,和榜眼杨大立,探花高瀚在丹陛下两旁排立。内阁官员传胪三次,武状元林德镛至丹阶下迎榜。武状元林德镛出观大黄(金)榜,送武状元林德镛归第,一路沿街夸宫,倍显荣耀。
林德镛由一个贫家子弟而考中状元,又未曾来家显耀过,他的人生有很多巧合.于是便有了许多的传奇和神话故事.其实,他的武状元身份是经几重考试,一刀一枪中拼搏而来的.在潮山历史上,有三位状元,一文两武,林德镛是武状元的第一个.在西门有他的状元府(当年未全建成),他当年行船的码头称“状元踏头”.他居住的那条巷,便称“状元巷”.过去宣化街还有他的状元牌坊.乔林祖祠过去有他的牌匾,现在还有他的遗像.他的旁系后代,还保留了他的袍帽及当年练武的大刀,都是有力的证据.
武状元黄仁勇
黄仁勇(1762~1817),字智斋,学名良越,广东潮安古巷镇海阳县(今潮州市)孚中村。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为庆祝嘉庆帝登基特开恩科武进士第一人。黄仁勇在金门镇任职达15年,倾注心血于加强海防,抵御外海,保卫国土。因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嘉庆十六年(1811)自感身体不适,难驰疆场,上疏请求解甲归田。朝廷允其所请。仁勇为官清廉,自奉节约。因身体不适归田后,仍为桑梓兴农桑、修水利做出贡献。黄仁勇自入仕途,为官清谦,自奉甚约。归乡之时,积蓄无多,从未盖过豪华的状元宅第。倒是乐为桑梓造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出贡献。清嘉庆二十二年(1827)病故于故乡孚中,终年55岁。
黄仁勇与其他武进士不一样,他出身并非将门,他的父亲黄廷毅,是一个老实的普通农民,但是黄仁勇自幼胆大,有勇气,因为家境贫困,一直到了12岁才进私塾,开始读书。虽说人穷,却志向远大,胆识过人,他既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又喜爱练习武艺功夫。乾隆四十六年黄仁勇考中文科举的秀才。
黄仁勇中武状元之后,不日即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在福建金门镇任职达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整顿武备,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外侮,守卫国土,尽心竭力,倾注心血,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
黄仁勇自入仕途,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奉公守约。归田后,不忘为桑梓造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皇帝恩赐诰封四世将军。
来源:广东省情网、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安区融媒体中心、潮汕拾贝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