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普宁泥沟英歌队受表彰

1月14日,普宁市举行泥沟英歌队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表彰活动。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文联曲杂民工作部主任李丽娜为普宁泥沟英歌队颁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是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自199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本届山花奖共评出20件作品,其中,由广东省民协推荐,广东普宁泥沟英歌队表演的《盛世雄风》荣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

据了解,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近年来,普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使其得以蓬勃发展,至目前,普宁市已有近百支英歌队伍。

《盛世雄风》(英歌舞)是普宁泥沟英歌,有悠久历史,表演舞动时,粗犷豪放,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猛虎下山,充分表现出人民大众不畏强豪、敢于抗争的精神。

【泥沟英歌】

俗云: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可见潮汕地区普宁市民间舞蹈英歌舞影响之广、名声之高。普宁英歌有二大流派——单槌和双槌,泥沟英歌属于后者。

据普宁泥沟村老辈相传,张氏先祖从福建莆田南下定居泥沟,由于泥沟自古是边远蛮荒之地,湖泊浩茫,台风洪涝频发,生活磨炼出泥沟人崇拜英雄、敢闯敢冒、坚忍不拔、刻苦耐劳、追求真理的性格和精神。

清朝初期,潮汕大地掀起了反清复明运动,该村有很多仁人志士思想觉悟先进,积极参加反清复明农民武装起义(八月十四晚食平安粥可以证明)队伍。后来,武装起义失败,清政府派军队前来泥沟清剿,清政府官兵到达泥沟,经过乡中父老贤达出面、从中周旋,送上白银三千两,而免遭清剿,避过浩劫。

事后,贤达志士鉴于当时自然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恶劣催生下,诞生了“泥沟万胜武术馆”(俗称:厝地拳馆)和“泥沟新和兴武术馆”。当时武术馆主办者为了遮避清政府怀疑,取材于《水浒传》中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创编的,利用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英歌,集结仁人志士,练习武艺,强身壮体,随时报效祖国。

由于乡民思想觉悟高,唱英歌深受大家喜爱,成为乡民时尚,愈来愈多,老小参与。英歌舞便成为泥沟村民间文艺品牌,并常参加乡里各种遊神赛会活动。经过一代一代传承,取长补短,锐意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久盛不衰,名扬海

根据《潮州府志》记载,泥沟英歌曾盛行于乡社,不仅用于农事,每逢岁暮元宵,酬神赛会,经常斗唱,有扮演梁山泊好汉的,执棍挂鼓,配以锣鼓,边行边舞,叫“英歌”。后棚的有扮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板锣,叫“英歌戏”,还有“关戏童”、“扮涂戏”等活动。

《泥沟乡志》记载,如说:“社日活动,可丰可俭。当年丰、人乐之时,除游神外,还有舞秧歌,演大锣鼓、演戏”。因泥沟英歌给人民群众影响良深,故也用于酬神祭祀、民间节日或春节初一、初二上门向村民拜正问安。

泥沟英歌舞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头部左右灵活,自然晃动,极具有舞蹈感。套路有“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飞鹰独立”、“钩脚”等;槌法有背槌、合槌、搓槌、推槌、削槌、单双镖槌、荡槌等;阵法构图有“八字双金钱”、“双龙摆尾”、“八卦螺旋”、“内外重围”、“扰街”、“麦穗花”、“五星闪烁”、“落地梅花”、“披星戴月”等;另外队伍前面必有一个手持令旗,一个手持布质长蛇,弄蛇起舞,步履轻捷,穿插于队列之间,又可游离于外,起前后呼应与联络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