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汕头金中及一中得到海内外各界爱心人士及校友捐资四千多万
▼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金山中学和汕头市第一中学均得到海内外各界爱心人士及校友的资金捐助,使学校的校舍建设和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金山中学获捐3810余万元人民币,第一中学获捐约500万元人民币。
旅泰校友情倾金山中学
一直以来,金山中学的校友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早在1987年,1948届的旅泰校友郭国英就在回校参加校庆时,带头捐资设立了金中第一个奖学基金——振兴奖学基金。1990年,郭国英又向母校捐赠了一台三角钢琴。1997年,尽管当时郭国英的事业正面临亚洲金融风暴的挑战,他仍筹措了100万元人民币捐给母校建设电教楼,同时捐赠了100张公园式的户外座椅,让学子们早晚可在校园里休息和读书。此外,郭国英还捐款助建母校的图书馆,以及辟建了校园里的“昭清园”“昭清亭”,纪念已故的金山中学原校长詹昭清。
▲金中国英楼
郭国英虽然已从金山中学毕业多年,但始终保持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逢年过节,他都会给昔日传道授业的恩师寄上贺卡和送上慰问金。他每次从泰国带子女回国,都必定带同他们一起登门看望恩师。一旦获知当年的恩师身体抱恙,他也会委托国内的亲友代为慰问致意。1998年,他得知原校长詹昭清的孙女因突遭变故面临失学的困境,毫不犹豫地资助她完成学业。晚年的郭国英,更预先捐出200万元人民币作为母校的校庆活动经费。截至2011年他逝世前,郭国英共为金山中学捐资650万元人民币。
郭国英为母校的发展捐资慷慨大方,自己的生活却十分勤俭节约,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他穿的西裤在路边摊花25元购买,他穿的袜子磨出破洞也舍不得扔,他捐建电教楼不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连刻有捐建者姓名的石碑也嘱咐要安放在低处让花木遮住。总之,郭国英只想着为母校的发展尽其所能,从不图获取名利和回报。
1955届的校友陈绍唐,同样热爱母校、为母校尽心尽力。他在泰国曼谷创办了一家土木工程设计顾问公司和一家惠保工程(泰国)有限公司,专门承担各项厂房、桥梁、江河疏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2000年,他回母校推动建立起“金中在校贫困生助学金”,自己每年投入15万元人民币,用以扶助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2003年,他为金山中学捐建了1座教师公寓,并亲自指导工程的设计。2009年,他又筹措了100多万元资金,发起成立校友“励学金”,每年资助金中的在校学生约200人次共38万元人民币,资助从金中毕业的在读大学生每年约80人次共50万元人民币。此外,陈绍唐还以金山中学1955届同班同学的名义,捐款修建了学校的第三教学楼,成为金山中学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在泰国已早负盛名的陈绍唐,在他捐建教工公寓和教学楼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设计水平。比如,他考虑学校的老师日常上完课十分辛苦,不适宜再爬太高的楼层,因而坚持教工公寓不建高楼而设计了宽敞的中庭,同时将房间作了交错安排,使每个老师都能获得相对独立的休息空间。他在设计第三教学楼时,为了提升这座教学楼的品质,不惜增加工程投资,采用钢化石来作为修建外墙的材料,使教学楼能够更加坚实耐用和显得更为美观,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先进建筑理念。据统计,陈绍唐在这个过程中,累计为母校捐赠了人民币660万元。
▲金中绍唐楼
2022年,为纪念前贤,激励后学,金山中学于145周年校庆之际,将郭国英捐建的电教楼正式命名为“国英楼”,将陈绍唐捐建的教师公寓命名为“绍唐楼”。
热心家长马伟强捐建金中礼堂
▲金中礼堂
汕头市百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伟强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的民营企业家,曾荣获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2012年,他到金山中学参加学生家长会,发现学校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礼堂已经老旧,且还没有安装空调设备,近千名学生家长和老师于盛夏之日集中在此开会,个个汗流浃背,心中萌生了要为学校捐建一座礼堂的想法。
及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马伟强找到学校的领导,提出了自己要以“拆旧建新、建新如旧”的方法,为学校修建一座新礼堂的构想:新礼堂在旧礼堂原址重建,建筑规模和建设尺寸与旧礼堂一致,礼堂外观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礼堂的内部铺上柚木地板、安装高科技的新风空调系统和现代化的多媒体录播设备,让学校的礼堂能够与时俱进呈现出时代感。在与学校取得一致意见之后,马伟强立即组织工程队伍进场施工,他事事亲力亲为,从工程的结构安排到每个施工细节,从建筑风格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不久,一座修葺一新的大礼堂矗立在人们面前,既保留了人们原有的历史记忆,又赋予了全新的空间体验,而马伟强在这项工程中前后共投入了670余万元人民币。
学校礼堂的改造工程完成之后,马伟强持续关心和关注着金山中学的发展。一方面,他继续捐资完善礼堂周边环境的配套建设,为礼堂外部修建了一座观景平台,使学校礼堂的外部环境显得更加开阔;另一方面,他热心捐资助学,一共资助了100多名金中学子完成了大学学业。据不完全统计,马伟强共为金山中学捐款970万元人民币。作为金山中学的一名学生家长,马伟强主动热情地支持和捐助金山中学的发展,他的义举彰显了潮汕人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香港校友不忘回馈金中母校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名誉会长黄书锐是金山中学1966届的校友。他在移居香港之后,主要从事电子、通讯、软件等行业的产品开发、主产和销售,但一直没有忘记曾经教育和培养过他的母校金山中学。
“奉献是人生的一件快事。”这是黄书锐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1990年9月,黄书锐第一次回到母校,即分别拜访了曾经教过他的7位科任老师,向他们每人赠送了1台电视机或电冰箱。1996年4月,黄书锐再次回到母校参加119周年的校庆活动,又现场向母校捐款50万元人民币。2018年,黄书锐听闻母校在天象观测、天文探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即捐资为母校建设了书锐天象厅,为母校学子开展相关活动创造优越的条件。2000年,旅泰校友陈绍唐发起成立“金中校友助学金”项目,黄书锐积极作出响应,捐出50万元人民币予以支持。在这之后,黄书锐还相继出资捐建学生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和空调设备,资助家庭存在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出资100万元参与校友会捐建母校的学生第二食堂。
不仅如此,黄书锐在母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作出不懈的努力。他积极捐资修缮学校的校史室;建设学校的古籍书库“金山书楼”;于母校140周年校庆之际倡议在校园树立国际汉学泰斗、校友饶宗颐的雕像;同时,还敬请耄耋之年的饶宗颐教授为母校留下“竞生园”“仲和堂”“翰林”“教被东南”等多幅墨宝装点校园。在黄书锐的努力推动下,以纪念饶宗颐为主题的“饶园”现已成为金山中学一处旖旎的景观,整个金山中学的校园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黄书锐作为金中校友会的永远名誉会长,至此为母校累计捐资550万元人民币。
同样毕业于金山中学的香港校友林文震和罗慈伉俪,也为母校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们于1952年从金中毕业,上完大学后被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移居至香港创办实业,其所设计的通讯产品曾先后三次获得香港的“工业设计奖”,可以说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他因此特别感激当年在金中求学时候的校长杨方笙,以及为他们授课的刘声茂等老师,专门捐资300万元为母校设立了以杨方笙和刘声茂命名的奖教金,同时积极参与了校友会设立的“校友励学金”项目,希望能够激励更多业绩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学生。2010年,林文震和罗慈伉俪捐资50万元人民币支持母校发展教育事业。同年,他们还捐资为母校修建了行政会议室,学校为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意将之命名为“林文震、罗慈会议室”。校友会为学校捐建学生第二食堂时,林文震和罗慈伉俪也出资100万元人民币积极参与,为改善母校师生的就餐环境出了一把力。就这样,林文震、罗慈伉俪共为母校慷慨捐款480万元人民币,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约,现在身上穿的衣服依旧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如此强烈的反差突显了他们宽阔的胸怀和对母校深切的挚爱。
1973年移居香港的1971届校友林克伦,在香港创立了一家毛绒玩具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他对祖国和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在国内捐助了不少公益项目,兴建了18所“希望学校”。2014年,他被选为金中校友会的会长,立刻着手创办了金山中学慈善关爱基金会,并为3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这个基金会还设立助学金,每年为100名生活困难的学生每人提供1500元的资助。2017年,金中举行140周年校庆,林克伦为推动金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出资在校内建立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雕像;同时,还出资100万元参与校友会为母校捐建第二学生食堂。2020年,需要资助的学生数量增加,原有助学金数额出现缺口。林克伦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自己带头捐款,一方面通过校友会进行广泛发动,很快筹措到57.1万元资金。这笔钱连同原有的资金一起,资助了在校学生307人、在读大学生118人,共支出了75.5万元。林克伦累计已为母校捐款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所作所为尽显赤诚之心。
1932年就读于金中的校友张来彬在校之时勤勉好学,大学毕业后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晚年移居香港仍时时心念金中母校。他去世之后,其儿子张定森感念父亲心怀母校之情,想方设法联系上金山中学,为金中捐建了一座会议室,成全了父亲的一个遗愿。学校为纪念张定森的仁心义举,将这间会议室命名为“张来彬会议室”。
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镌刻侨胞深情
▲一中世贤伊梨大楼
汕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1904年由潮籍商人陈雨亭创办的华英中学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旅居海外的潮汕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参与家乡的建设,慷慨捐资兴建学校。在这股民间捐资办学的大潮中,汕头一中喜获泰国华侨陈世贤伉俪的捐赠,建成一座包括礼堂和若干体育场馆在内的世贤伊梨大楼,谱写了一段侨胞回报桑梓的动人故事。
陈世贤祖籍汕头潮阳,1948年前往泰国创业,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在泰国创建了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是泰国的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泰国潮州会馆名誉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荣获过泰国国王御赐的二等白象勋章。陈世贤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他从1979年开始就多次向家乡和内地其他地区捐款捐物,为潮汕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就是其捐建的项目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汕头一中正在筹划建设一座新礼堂,恰逢陈世贤回到汕头,他听闻此事随即主动提出捐款资助这座礼堂大楼的建设。这座大楼于1997年7月奠基动工,1999年9月竣工落成,共耗资人民币2700万元,其中由陈世贤伉俪捐出的资金为人民币500万元。大楼落成后,汕头一中为表达对陈世贤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善举的敬意和感谢,特意将大楼命名为世贤伊梨大楼,希望以此来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和树立报国之志。
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大楼呈欧陆建筑风格,分为南楼和北楼两个部分。南楼分两层,每层层高为10米,分别设立了羽毛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北楼分五层,每层层高5米,配设有电梯,内部设置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多功能礼堂,以及游泳馆、体操馆、健身房、图书馆、阅览室等综合配套设施;大楼顶部还装置了一座方便学校进行地理教育和师生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的建成,展现了华侨心系桑梓、重教兴学的动人情谊。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汕头金中及一中得到海内外各界爱心人士及校友捐资四千多万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