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澄海区溪南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澄海溪南镇位于潮、澄、饶三地接壤的黄金三角,是著名侨乡。当地侨居海的乡亲身在异邦,心系祖国,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乡亲捐资办学十分踊跃,当地乡贤也纷纷加入捐资办学行列。据不完全统计,该镇的报国小学、埭头小学、梅洲华侨小学、外蚁小学(现址为溪南中心幼儿园)、仙市小学、下岱美小学、溪南中心小学、茂南中学、银北小学、云英小学等学校,收到的华侨乡贤捐资建校资金共达人民币800.7万元、泰币500万铢,港币310万元、美金2400元。另外,收到华侨及乡贤捐出的奖教奖学资金人民币204.5万元。

  华侨思报国 兴学育人才——发生在南砂报国小学的故事

  报国小学的名称寓含“兴学报国”之意,其前身是1905年由南砂乡秀才林仔肩、林毓英创办的报国小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所学校屡经变革,至1988年最终改为现名。然而,尽管学校的名字几经变更,但“兴学报国”的意涵却始终如一,而且也是无数华侨乡亲兴学报国一片丹心的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南砂乡许多回乡探亲的华侨乡亲,都十分关注乡里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有不少人主动捐资为村里兴建学校。1981年秋,旅泰华侨林先开、郑炳炎、陈树昭捐资兴建了东社小学。1986年,陈树昭等多人捐资兴建了南社小学。同样是在1986年,更有华侨乡亲提出要易地重建新的南砂报国学校。这些主动发起捐款的华侨乡亲,很多人并不是十分富裕。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是捐出100港元,或是捐出500泰铢,但都怀着一颗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爱心。像在泰国经营油站的华侨陈树昭,已是80多岁的老人还在辛辛苦苦地工作,生活也非常节俭,但为乡里捐款建学校却毫无保留,使村里的乡亲都深受感动。就这样,共有100多位华侨乡亲合计捐出500多万元资金,投入报国学校的重建工程。1988年,报国学校的校舍落成,因为规模比较大,南砂乡就把原来位置分散规模又小的南砂、东社、西社、南社和北社等5所小学,全都集中到报国学校来办学。后来,报国学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先后两次增建了教学楼和大礼堂。如果从1981年华侨捐资兴建东社小学算起,至2002年报国学校的礼堂落成,南砂乡的华侨捐资兴学的时间持续了整整22年。但是,华侨爱国爱乡的情怀从未停止。2005年,报国学校举办100年校庆,乡里的华侨再一次捐款30万元,作为学校奖教奖学和助学的资金。可以说,在乡村兴教的路上,始终都可看到华侨乡亲默默奉献的身影。

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

  在南砂乡华侨捐资建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与其父亲林清勤,就先后接力捐资参与了乡里学校的建设,还牵头创办了教育基金会。又比如,林先开和林先霖兄弟同心一起为学校的建设慷慨解囊。再比如,老华侨发挥引领与榜样作用,带动新华侨一起捐资建校,像林楚钦带领林慰民等等。众多海外赤子以一片热忱的心,为家乡教育的发展书写下一个“爱”字。如今的报国小学,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有教学楼4幢、综合楼1幢、办公楼1幢、大礼堂1座,还建设有200米环形跑道和篮球场,运动区域面积约达7000平方米。看着今天欣欣向荣的报国学校,南砂乡人都深深感谢华侨乡亲的善举。

  华侨善举让仙市小学大变样

  1986年,仙市村乡集体集资约20万元,在村西面择址新建了仙市小学,计有3栋平房教室和一些教学配套用房,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

  但是,这些校舍很快就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2004年,村里又决定对学校进行改造扩建。热心家乡建设的旅泰华侨江守镇得知消息后立即捐出资金25万元建设教学楼,另再捐资5万元用于建设学校大门。在江守镇的带动下,旅泰华侨陈克光、陈克正、陈森峰、陈万清、陈壮绪、陈汉伟、陈斯玲等,也合计捐资8万多元帮助学校教学楼的建设。其他乡贤也不甘落后,合共捐出约20万元的资金支持学校建设。2004年8月,仙市小学的新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学校扩建后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1000平方米扩大到约12000平方米,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年2月,仙市村的乡贤陈斯伟、陈受强、江远苗、江旭健等人,又倡导成立了村的教育基金会,许多热心乡贤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首期就筹得奖教奖学和助学资金40多万元。2015年,乡里又有不少有为青年加入了教育基金会的行列,这笔教育基金因此积累至100多万元。

  头村侨胞积极为学校重建出力

  1992年,埭头村的党政领导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决定筹资择址重建埭头小学。这一决定作出之后,立刻得到埭头村的旅外侨胞和乡贤陈亿敬、陈培麟等的大力支持,很快募集到350余万元资金投入建设。新建成的埭头小学占地20亩,建筑面积5860平方米,有三层教学楼4栋、二层办公楼1栋、450平方米的礼堂1座,以及200米环形跑道及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校园综合环境十分优美。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位旅居法国的华侨热情捐资助学,做了好事还不留名,只在芳名录上写下捐款人“陈中国”。

  埭头小学

  新的埭头小学建成后,村里的华侨和乡贤继续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3月,黄君硕、陈亿敬两位乡贤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一共筹集约50万元的资金,为成绩优秀的学子颁发奖学金,也为家庭有困难的学子发放助学金,激励孩子们勤奋进取报效祖国。2006年,乡贤陈年强传承老一辈华侨的优良传统,出资为学校购置了一批电脑设备,并为学校所有的教室安装了数码投影机。2018年,陈年强、陈培麟和陈永平等乡贤又再次捐资50万元帮助学校完成塑胶跑道的改造。

埭头小学

  在华侨乡贤的支持下,埭头小学先后增设了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人工智能教室、广播室、少先队队部等配套功能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

  溪南侨胞乡亲捐资兴学业绩斐然

  茂南中学 茂南中学原名溪南镇第二初级中学。1989年8月,海外的乡亲响应溪南镇委、镇政府的号召,踊跃认捐改造这所学校。截止1994年底,认捐的款项已达港币105万元、人民币9万元、泰币1万铢。随后,学校的改造工程分三期陆续完成建设。2002年8月,溪南镇第二初级中学与溪南镇第一初级中学合并,并于2004年8月更名为茂南中学。

  梅洲华侨小学 1990年,旅泰华侨林树保回乡探亲,看到母校梅洲小学因年代久远已十分陈旧,回到泰国后就在同乡会上提出捐资建校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当即就有林树凯、江声堃、江墨辉等人率先表态捐款。接着,年逾古稀的林树保不顾年迈劳累,自己乘车到各地侨胞家中动员,把分散在泰国各地的乡亲都动员起来。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梅洲乡亲得知消息后也都纷纷加入了捐款的行列。众人拾柴火焰高,梅洲村最后募得捐款人民币54万多元,于1992年完成梅洲华侨小学的改建工作,并于同年秋季交付使用。

梅洲华侨小学

  外蚁改革开放初期,外蚁村旅泰蚁氏宗亲会和旅泰侨胞蚁良寿、蚁良顺等回乡访问,与该村党政领导共商外蚁小学的改建计划。及后,泰国和香港的乡亲50多人捐出港币约102万元、人民币5.58万元,以及村里的140多位乡亲捐出资金7万多元支持学校的建设。在学校筹建的过程中,蚁良寿、蚁良顺、蚁良富等华侨还多次回乡参加校舍设计、施工等环节的讨论,协助解决建设中碰到的困难。1993年8月,外蚁小学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终于落成,校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0平方米。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新校舍,成为外蚁村的“新地标”。

  溪南中心小学 1994年秋,位于上岱美村的溪南中心小学启动了重建计划,很快得到华侨乡亲的积极响应。其中,陈乐生捐出港币10万元,陈顺义捐出港币1万元,邹恭豪、陈万平发动18位乡亲合计捐出港币38.3万元。本村的乡亲在陈培林等乡贤的带领下也踊跃捐款,共筹得捐款约11.8万元。资金落实之后,建校工程立即动工建设,并于1995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2018年,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规划,学校决定新建教学楼1栋。该村乡贤、细细建材的创始人蚁斯哆夫妇得知消息后,立即捐出6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使新教学楼于2021年3月顺利完工交付使用。

溪南中心小学

  银北小学 2001年8月,银北小学启动改建工程,得到市、区、镇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银北村的旅外侨胞捐款7.8万元,村里的乡贤筹资10.34万元予以支持。2003年,新的银北小学落成,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有三层教学楼1幢、礼堂1座。

  下岱美学校 1993年10月,下岱美学校择址动土改建,占地面积15812平方米,建筑面积5171平方米,总投资约462万元。在学校的改建工程中,村里的旅泰侨胞陈振炎夫妇及其子陈万平夫妇先后捐资62.2万元。及后,又相继有旅泰侨胞郭春良、郭春亮兄弟各捐资4万元,旅泰侨胞陈美丽捐资6.6万元,旅印尼侨胞陈凯旋捐资7.2万元,香港同胞陈树荣捐资0.5万元,此外还有乡亲黄楚鸿捐资4万元,陈秀辉捐资2万元,陈树全捐资0.5万元等等,累计捐资建校的资金达到87.2万元。在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下岱美小学教学大楼于1995年4月顺利完工交付使用。近年来,又有社会热心人士捐助安装空调设备50多台和办学设备一批,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下岱美学校

  云英小学 云英小学1980年兴建。旅泰华侨陈年升于1984年捐出建校资金人民币1万元,同时捐出港币4万元作为奖教奖学金。1994年云英小学成立仪仗队,有乡贤捐资1.8万元帮助学校购置全套装备。2000年7月,又有乡贤捐资共3.7万元,帮助学校购置了200套课桌椅。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澄海区溪南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