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澄海莲上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澄海莲上镇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文化底蕴深厚,有永新小学、育德学校、崇本小学、崇德小学、有德学校等5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莲上镇旅乡亲心系祖国,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相继涌现出李泽拱、杜式玺、李文钦、杜浩喆等一批爱国侨胞和乡贤。据不完全统计,该镇苏湾中学、莲上中学、永小学、育德小学、上巷小学、崇德小学、有德学校、里美华侨小学、崇本小学等9所中小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共收到旅外乡亲捐助的建校资金人民币650万元、港币486万元、泰币417万铢,捐助的奖教、奖学、助学资金人民币300万元。

  永新小学

  永新小学创建于1903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在众多海外侨胞的热心支持下进行改建,共收到海外侨胞捐出的资金200多万泰铢和30万港元。村里同时拨出资金和腾出土地,完成了学校的重建工作。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的旅外乡亲又捐出20万元资金,为学校扩建了校舍。1984年,旅泰乡亲余松炎等人还倡导成立了“永新奖助学基金”。余松炎是侨二代,父亲余功发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坐红头船到泰国谋生,在泰国期间就经常接济村里到泰国谋生的乡民。在余功发的言传身教下,余松炎乐于助人,担任过泰国澄海同乡会理事,于1984年随团回乡观光时倡议成立了“永新奖助学基金”。

  在这之后,海外乡亲对永新小学的支持可说是连续不断。1990年,旅港乡亲余旭深捐出42万港元支持学校的建设,加上其他乡亲的慷慨解囊和政府部门的拨款,共筹得资金200万元兴建了学校东、南2栋教学楼。2007年,永新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同样得到“泰国华侨永远奖助学基金”的支持,为教育基金会捐助了人民币26.26万元。2008年,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为这个教育基金踊跃捐款,共筹集了116万元的资金。2012年,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集体又为教育基金增拨了200万元。十多年来,在海外侨胞和乡村青年企业家的支持下,永新村教育基金累计筹集到的资金已超过1000万元。其中,青年企业家余斯群独自出资60万元,在永新小学设立了“永新村鳌鱼杯奖教奖学基金”,激励师生们奋发图强,追梦圆梦。

  四代侨胞情系桑梓接力兴学,百年“有德”迎来美丽蜕变

  有德学校

  南徽村是澄海著名侨乡。百余年来,南徽旅外侨胞以赤子之心情系家乡教育,捐资兴学,竭尽所能。创办于1904年的有德学校,由四代侨胞接力捐建,在各级政府及乡人、校友的关心支持下,成为如今布局优雅、绿树成荫、道路宽阔、环境优美的一所现代化园林式学校。

  回乡办学 助力教育

  早在清朝末年,乡人李裕仁出洋到印尼谋生,事业有成之后回乡办了懋德私塾。1904年,在印尼华侨李武平等的积极倡议下,其子李培甘和李源勋等印尼华侨一起操办,进一步扩大了学堂规模,正式创办了有德学校。当时的办学经费基本由华侨资助,学生则大部分是侨属,毕业后多被选送到印尼协助乡亲做生意。由于学生全部免费入学,一些外乡子弟也慕名前来就读。学校办学严格,师资水平也较高。到了民国时期,有德学校的毕业生除出国谋生外,有的还走上了革命道路,因而有德学校就成了“侨”、“红”交织的革命据点。革命年代,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就曾经在这里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德学校的学生人数剧增。1956年,既是侨胞又是校友的李世煌、李世象、李潮有等,响应祖国号召组团回国。他们发现母校教室残旧,便慷慨出资修建教室,整治校园,种植花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他们还请了时任澄海县副县长的岭东著名书法家王鼎新题写了校名,更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气息。

  接力捐资 重建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澄海各地掀起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南徽乡在印尼的华侨乡亲也走在时代前头。1981年,印尼知名实业家、有德学校老校友李泽拱回乡与领导商定重建有德学校,造福桑梓。如果将创办有德学校的李培甘、李源勋算作第一代华侨,那么到李泽拱已是回乡兴学的第三代华侨了。他先是带头捐了20多万元,再是发动印尼的其他侨胞捐款,同时亲力亲为组织从日本、韩国等地进口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乡里的党政领导和一众乡亲也群策群力,一起做好学校的重建工作。1984年4月,新的有德学校全面竣工,不仅实现了校舍楼房化,还解决了分散办学等问题。这一年,有德学校还设立了校董会和李泽拱奖教奖学金。

  及后,李泽拱继续关心着母校的发展,每年至少回母校一次,了解办学情况,提出宝贵建议。为了表达尊师重教的情怀,他为有德学校的教师提高了两级工资。当1985届毕业生的成绩在澄海名列前茅时,他欣喜地奖励全校老师每人40元,相当于当时一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1992年,他出资为学校修建了运动场。1997年,他出资120多万元在学校建了照南堂和增加奖教奖学金的投入;同年,他出资支持全校教师到华东五市参观学习,向外地的先进学校取经。目睹李泽拱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倾情付出,乡亲们都感慨地说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赓续传统 造福桑梓

  除了为有德学校出钱出力外,李泽拱还先后捐建了澄海苏湾中学的校门和李文康教学楼、莲上中学教学楼、澄海华侨中学李世成礼堂和李泽拱科学馆。他热爱桑梓的高尚品格,对下一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泽拱的儿子李文钦在看到父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也积极身体力行,先后捐出50万元支持有德学校的“李泽拱奖教奖学基金”,成为捐助有德学校的第四代华侨。2008年,李文钦还以母亲张巧临的名义,出资为有德学校铺设了连接南徽乡亭的有德路,还多次出资为学校购置课桌椅,改造图书馆及学校大门,传承和赓续了李泽拱的好家风。

  在李泽拱善举的影响下,他的亲属以及有德学校的海内外校友也积极行动,为有德学校和南徽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胞弟李熙南向有德学校捐资20多万元,他的胞姐李琼瑛捐资兴建了琼瑛幼儿园,印尼老校友李泽川为学校捐建了李泽川教学楼。其他校友在校董会的积极倡仪下,先后于2001年集资20多万元,2008年集资60多万元,为有德学校改建了标准运动场和整修了校舍。

  办学条件改善崇德小学展新颜

  崇德学校

  崇德小学创办于1901年秋,原为初级小学,至1933年改为完全小学。改革开放以后,少年时期曾为崇德小学学生,青年时期曾在崇德小学执教,后来旅港经商的杜式璜返回故里,并迫不及待地到母校参观。当他得知学校要铺设水泥校道但存在一些经济困难时,马上捐出2.3万元为学校铺设了宽敞的水泥校道。后来学校要筹建新校舍,杜式璜又出资4万元认捐了1间教室,还积极发动海外乡亲为母校的建设捐款,并自掏腰包为全体教师每人增加了一级工资。1990年,已届耄耋之年的杜式璜从香港返回故里定居,从此崇德小学天天都有杜老的足迹。他与老师一样依时到校、离校,和大家一起交谈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勉励老师们为培养新一代努力工作,成为老师们的一位挚友。

  1992年,崇德小学再次启动重建工程,海外华侨纷纷积极捐资相助。少年时曾就读于崇德学校的泰国杜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杜式玺慷慨捐资17万港元。此外,先后还有杜颂芬、杜之杰、杜乔木、杜联瑾等多位海外华侨,累计为学校捐出资金80多万元,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又有旅泰华侨杜浩喆在回到母校参观时,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捐资50万元修建了学校的“读书吧”。在众多华侨乡贤的倾力资助下,崇德小学的校舍彻底改变了模样,成为一座美丽的乡村学校。

 育德学校

  育德小学 育德小学于1984年由海外侨胞捐资14万港元,建成4座共8间平房教室,次年又由旅泰侨胞捐款3万多港元为学校建设了校门和围墙。1985年,旅泰侨胞李泰昌回乡探亲,了解到学校的教室尚不能满足家乡孩子的入学需求,又捐出15万港元建了1座名为“泰昌楼”的二层教学楼。在李泰昌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和旗下才俊也接续他的善举,于1988年捐出20万港元,再建成1座二层教学楼。2006年,民营企业明园集团董事长李松坚也捐出30万元,为母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还捐了20万元为竹林村设立教育基金。从这一年开始至现在,李松坚共为家乡的教育基金和育德小学的校园建设捐款150万元人民币。

  苏湾中学 苏湾中学创办于1942年。1990年,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李泽拱捐资18.52万元,为学校建成二层教学楼2栋。教学楼于1991年完工后命名为李文康纪念楼。2007年,李泽拱的儿子李文钦又秉承父亲的遗志,捐资15万元重建苏湾中学的大门和围墙。

  上巷小学 1985年,上巷村的党政领导发动海内外乡亲捐资建校,于1987年建成了上巷小学。学校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造价30万元,其中海外华侨李兰笃等53人共捐资26.99万港元。

  莲上中学 上世纪末,莲上中学因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原教学楼已经不堪负荷。为了缓解这一问题 ,华侨李泽拱于1997年捐款人民币100万元,华侨李兰谷捐款人民币50万元,为莲上中学兴建新教学楼,并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