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阳区的海门镇和城南街道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潮阳区的海门镇和城南街道文化气息浓厚。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海乡亲及身处国各地的乡贤都十分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海门镇的明光小学、第四小学、第三学校等3所学校,以及2012年成立的海门助学慈善会,共收到海外侨胞及社会各界贤达捐资兴学的资金约2250万元;城南街道的黄图盛中学、城南中学、林木河纪念学校、宫学校、第三小学、第五小学、第八小学、口美小学、凤上小学等9所学校,共收到海外侨胞及国内各地乡贤捐资兴学的资金1.37亿元。

  “捐建学校也是我的事业”

  凤岗乡贤27年累计投入8500万元建设黄图盛中学

  

黄图盛中学

  黄图盛中学创建于1995年,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这所原来只有十几个班学生和由街道管理的学校,目前在校的学生已发展到近3000人,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20000多名学生,有15000名考上了本科大学,学校也成长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一级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当人们谈起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时,都会对当年乡贤黄丕通捐资建校的无私奉献念念不忘。

  1995年,黄丕通刚过而立之年,正处于艰苦创业的阶段,但他却说“为家乡捐建学校也是我事业的一部分”,坚持一边创业一边建校。黄丕通这样做的初衷,是因为当时他的家乡凤岗村还没有中学,村里的孩子必须跑很远的路到外乡去读书。再是他觉得一个地方要真正脱贫致富,教育好下一代很重要,想帮自己的父亲黄图盛完成在村里建一所学校的心愿。

  黄丕通怀着崇文重教、造福桑梓的情怀,持续27年累计捐资8500万元,捐建和关注着黄图盛中学的发展。1996年学校主楼落成,黄丕通邀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同时,他还请著名作家王石和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为学校创作了校歌,把“益学益习,图强图盛”的校训写进歌词,教育学生要“背负祖国的希望,继承先辈的光荣”和“爱我故乡”。他一边坚持创业,一边将本来可以用于发展事业的资金不间断地投入学校。他在学校建立起图盛人才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和扶助贫困学生,以及为学校配置各种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1998年,学校建成400米标准塑胶跑道;2001年,学校所有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平台,并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手提电脑;在持续不断的建设中,学校的连通式教学大楼、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中心、学生宿舍楼、教职员工宿舍楼、食堂大楼、生态园等项目接连建成落地;2019年,黄丕通捐资约100万元,为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安装上空调,他说要让学生“住得舒适些,学得愉快些,考得更好些”。学校建校至今已经历时27年,却仍没有举行落成剪彩仪式。因为在黄丕通的心里,学校的建设还没有完善,要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学校越建越大、越建越美。

  黄丕通对学校的每一物、每一人、每一事都倾注了深沉的爱。他说:“当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烦恼时,一想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心情就会一下子好起来。”当学校的校长对黄丕通表达感谢时,他也总是笑着说:“应该是我感谢大家才对。因为有你们的努力工作,才能成长学生、成就老师、成功学校,我的脸上也就有光了。”穷则努力拼搏,达则回馈家乡,这就是黄丕通心系桑梓的精神境界。

  侨胞郑志才与城南中学的情缘

  旅澳侨胞郑志才情系家乡,关心家乡教育的发展。他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教好这个学校的上千名学生,就能影响一个片区。”2010年,他回乡了解到城南中学的学位紧缺,立刻斥出巨资1400多万元,为城南中学兴建了训仁教学楼和训仁运动场,帮助城南中学完善了教学环境。

  为了保证学校建设工程的质量,郑志才专门派来自己的施工队伍,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施工,赶在当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前,将新建的教学楼交付学校使用。这座教学楼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楼高5层,有标准教室15间,教师办公室5间,同时配备了1100套课桌椅、15张讲台、40套办公桌椅、5个书柜、5套沙发等教学、办公设施。训仁运动场占地22100平方米,设置了300米塑胶跑道、4个金刚砂面篮球场和2个排球场。

 

郑志才

  2012年,郑志才再次捐资82万元,为城南中学配套了校园网络控制中心、教室教学平台和电子阅览室,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的软、硬件环境。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郑志才每年还捐赠25万元给学校作为奖教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据了解,关心城南中学的还不止郑志才一个人。仅2009年,就有张钦洲、马时武、张娘仕、郑元华、姚甲隆等19位乡贤,一共捐出资金305万元,为城南中学兴建了1幢群芳教学楼。

  旅澳侨胞为家乡建学校不遗余力

  海门镇的明光小学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现有学生2400余人。这所学校是由旅澳乡亲董明光于1990年捐资140万元兴建的。学校的建成,为周边的居民家庭解决了小孩上学难的问题。

  董明光捐建明光小学的时候事业正处于发展期,但他热心社会福利事业,怀有为家乡兴学育才的宏大愿望。他说:“以我现在的能力只能建一所小学,等我以后再有了钱,我还要建中学和大学。”学校开始动工时,董明光因事业繁忙无法分身,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建校的事情,便嘱咐自己的堂弟董礼义代为把好工程的质量关。董礼义也不负他的重托,对建校之事全程跟进、严格把控。1991年学校建成,占地面积共55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4幢,配备了小礼堂、计算机室、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等专用场室,教学设施配套齐全。

  从学校落成这一年开始,董明光每年教师节都会回到明光小学慰问教师,连续10年共支出慰问金100多万元。

  海门城南乡亲爱心助学暖人心

  海门第三学校海门第三学校也称海门慈云新德学校,前身是海门镇第三小学。2004年,海门新德居委准备重建这所学校,并进行了前期的拆迁和三通一平工作。2005年3月,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林世铿闻知此事后,即鼎力予以支持,解囊义助建校,组织工程队伍投入学校教学楼及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2005年8月,学校的2幢教学楼落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工程造价500万元,无偿捐赠给新德社区办学使用。现在的海门第三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雅,人文气息十分浓厚。

 

城南第八小学

  城南第八小学城南第八小学创办于1981年。2016年,乡贤姚祥波、曾丽珍伉俪捐资1400多万元,拆除了学校的旧楼,重新建设了1幢6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比原有的校舍面积扩大了1200平方米,同时还新建了1个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操场。新教学楼设计新颖,还配套了校园计算机网络。

 

  城南第三小学

  城南第三小学旅港的城南第三小学校友林冰和夫人方少霞先后捐资300多万元,于2001年在学校原址重建了1座5层教学楼,2002年建成1座礼堂“协合楼”,2003年为学校配置了图书阅览室,2010年为学校配置了多媒体室和教研室。连年来,林冰、方少霞伉俪还在学校校庆期间举行奖教奖学活动。此外,金安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桂洲于2014年捐助学校翻建围墙和完善配套设施。乡贤萧亮平、张创增于2018年捐资70万元为学校添置多媒体设备和课桌椅。2022年8月,陈桂洲又为学校教学楼安装了隐形防护网。

  城南第五小学城南第五小学前身是萧氏四序堂义务讲学场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2年,萧氏族人集资398万元,建成6层教学楼1栋。2014年,萧氏四序堂管理处捐资80万元,乡贤萧和光捐资200万元,建造了学校的礼堂和操场;乡贤马汉荣捐资24万元配套了学校的图书阅览室。

  凤上小学凤上小学秋水教学楼由乡贤姚甲隆出资捐建,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共有教室21间、教师办公室6间。该教学楼总投资额近600万元,第一期工程于2008年8月竣工,第二期工程于2013年12月竣工。

  口美学校2016年,口美学校决定进行重建。此时,乡贤张廷光捐资50万元、黄振茂捐资50万元、魏成州捐资50万元、魏高潜捐资40万元,以上捐资合计190万元,加上教育创强奖补资金120万元,完成了学校的重建工程,建筑面积1222.7平方米。

  林木河纪念学校林木河纪念学校是由旅港乡贤林桂材捐资600多万元兴建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34平方米,于1991年1月动工兴建,同年8月竣工。学校建成后,遵照林桂材溯念先翁之意,命名为林木河纪念学校。

  新宫学校2014年,汕头市杰东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章杰捐资120万元,为新宫学校建设了200米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完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

  海门第四小学1993年,香港大明集团公司的董明光等社会贤达慷慨解囊,捐资为海门第四小学兴建新校园。第一期工程于1995年8月完成,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共有教室24间,并配套了礼堂、图书室等辅助设施。2005年,学校展开第二期工程的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其中惠州市慈善总会捐资50万元,广东永昶集团有限公司捐资30万元,云彩基金有限公司捐资20万元。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阳区的海门镇和城南街道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