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南区陇田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潮南陇田镇是著名侨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华侨乡贤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踊跃捐资办学,使诸多乡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不完全统计,该镇的砺青中学、田心中学、沙陇中学、浩溪学校、东波学校、仙家学校、东仙小学、溪西小学、珠埕小学、田一小学、田三小学、田四小学、华林小学、华瑶小学等14所学校,共收到华侨和乡贤捐出的建校资金人民币8237.69万元、港币26.8万元、泰币718.8万铢。

  薪火相传,陈焕武父子慷慨捐助田心中学

  1993年,田心的旅泰侨胞陈松池、陈松喜获悉家乡田心中学的校舍不能满足办学需求,急需进行改造建设时,他们通过田心乡联谊会,发动旅居泰国的乡亲进行捐款,很快募集到泰币1700万铢。这笔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的资金落实后,田心中学即在原址南侧启动了重建工程。1994年4月,这一包括2幢教学楼、1幢礼堂、4幢教师宿舍楼的重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学校的学位日趋紧缺,加之2011年学校恢复完全中学建制,解决高中办学所需教室成了田心中学的刚性需求。此时,乡贤陈焕武和他的儿子陈一丹站了出来,热心捐出人民币1400万元支持田心中学的扩建。至2012年秋,田心中学高中部教学楼慈英楼落成,建筑面积4435.12平方米,同时配套了语音室、电脑室和运动场等附属设施,确保了学校高中部的顺利开学。作为“腾讯”创办人之一的陈一丹,为鼓励家乡的学生努力进取和教师乐教善教,还从2012年开始累计出资248.35万元,为田心中学设立了“慈英奖教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业绩突出的教师。

陈一丹

  更令人感动的是,2020年,陈一丹又与其父亲陈焕武一起,决定追加捐资建设1幢教师宿舍楼,以解决田心中学教师的住宿问题。这幢教师宿舍楼的设计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预计需投入资金约1100万元,计划于今年年底动工,2023年9月交付使用。

  乐捐教育显大爱,百年浩溪学校见证侨胞乡贤桑梓情怀

  浩溪学校原是1919年由旅泰侨胞陈美堂出资创办的私立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办了初中。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华侨和乡贤接连捐资支持浩溪学校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动人的故事。

  1986年,旅泰侨胞郑镒三、郑定安兄弟捐资61万港元,为学校建设面积880平方米的礼堂。1989年,这座礼堂竣工投入使用并命名为“松卿堂”,以纪念郑镒三、郑定安两兄弟的先严郑松卿老先生。与此同时,旅泰侨胞郑时中捐资18万元人民币,将1座平房教室改建成二层高的教学楼并命名为“时中楼”,以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

  1992年,旅泰侨胞陈建铭在捐巨资建设沙陇自来水工程、沙陇医院和沙陇初级中学的同时,又捐出人民币52万元为浩溪学校改建了1座三层高、面积1160平方米的教学楼,命名为“宗英楼”。此,还有郑文波、郑永木、郑三馀、郑克光、郑仁星、郑荣标、郑学忠等7位港澳同胞,每人出资人民币5万元,为1座教学楼捐建了7间教室。2000年,陈建铭再捐资人民币110.32万元,建设了1座四层高的“陈建铭大楼”,为学校配套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和仪器室,以及录播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教师会议厅等辅助设施。学校为了表达对陈建铭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敬意,特地为他铸造了一尊铜像,以此来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2015年,乡贤郑炳旭在浩溪学校设立了郑炳旭奖教奖学基金会,每年为基金会捐出资金10万元。2020年,香港同胞郑文辉也成立了香港摩米士科技(郑文辉)教育基金会,10余年来每年捐资10万元支持浩溪学校的奖教奖学活动。多年来,浩溪学校在众多华侨乡贤的支持捐助下,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砺青中学的蜕变之路

  砺青中学是汕头市一级学校。学校的新、老校区合共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73374平方米。学校的教学设施全部按国家示范性学校的标准配套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高,是一所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的学校。

  砺青中学创建于1937年,其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出国留学归来的乡人郑国凯想走教育救国之路,与郑国让、陈鸣和、李光信等人一起创办了“私立战时砺青初级中学”,意在鼓励青年磨砺意志、奋发成才、报效祖国。在族人的支持下,他把本家的祠堂花园及部分住屋辟为校舍,自筹经费,自任校长,为砺青中学奠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砺青中学几经易地重建扩建。改革开放以后,砺青中学的海外校友更是欢欣鼓舞,纷纷为改善母校的办学环境出钱出力。1981年9月,旅泰砺青中学校友会为母校捐资添置了图书仪器。1990年,旅泰校友李光隆捐资65万港元,建成了1幢面积1025平方米的“淑琴图书馆”,纪念同在砺青求学的已故夫人张淑琴女士。在李光隆的带动下,学校1970年至1980年毕业的各届校友也筹集了75万元的资金,于1993年建成1幢面积168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多年来,在广大校友、乡贤的关心支持下,砺青中学的教学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7年,当地财政又投入巨额资金,在历经两年多时间的设计建设之后,于2020年建成了占地80亩、建筑面积49822.85平方米的砺青中学全新校区,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惠。

  陇田华侨乡贤踊跃捐资反哺桑梓

  溪西小学 溪西小学几番改建都得到海外贤达的鼎力相助。1988年,侨胞郑创基赠建礼堂“宗彦堂”,建筑面积359平方米;1993年,郑创基再赠建西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先后共投入资金55万元人民币、60万泰铢和5万港元。随后,他还发动乡贤捐资建设了2座前教学楼。1998年,侨胞郑良锡捐资103.3万泰铢,建设了1栋教师宿舍楼。2000年,郑创基再出资2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溪西社区的奖教奖学金。

  华林小学 华林小学的前身是爱国华侨张河洲创办的迪光学校。1981年,张元碧、张木永、谢俊松、张坤耀、黄克鸣、谢德裕、谢淑木、谢崇泽、张河镇、张清水等曾在迪光读书学习的华侨,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设一所新校,至1983年建成投入使用。1992年,黄克鸣又单独出资50多万元,建成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黄品三礼堂”。2012年,谢振城、谢崇通、黄克鸣家族等华侨与乡贤谢松清,再次捐资360多万元建造了1幢四层的综合教学楼,于2013年9月交付使用。

  华瑶小学 华瑶小学创建于1932年。1995年,侨胞王学厚捐资60万元,王维诏捐资28万元,王志德捐资24万元,王英文等41人捐资116.6万元,为学校兴建了新校舍。新的校舍占地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35平方米。2014年,王学厚再捐资25.33万元,改建学校运动场,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田三小学 2003年9月,旅泰华侨陈松喜、陈马美兰伉俪,陈汉平、陈刘婵凤伉俪等,捐资人民币300多万元支持田三小学建设新校舍。校园占地面积18670平方米,建筑面积4146平方米,建有2座教学楼、1座综合楼,配套设置有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会议室等功能室。

  田一小学 1980年,旅泰侨胞陈运勇联系陈玉泉、陈赵有、陈坤明等侨胞,筹集资金回乡兴建田一小学新教学楼,建筑面积840平方米。1991年初,在旅泰侨领陈坤明的发动下,又有陈祥合、陈永城、陈松南、郑陈御珍、陈赵有、陈景豪、陈文河等热心捐资240万泰铢,扩建学校的教学楼,增加了4间教室及2间教师宿舍。同年8月,又建成学校的“育英楼”,内设有礼堂“坤明堂”。2005年,旅泰侨胞陈郑奇珍捐资25万元人民币,郑陈御珍捐资15万元人民币重修教学楼。2016年,郑陈御珍的儿子郑庚金遵照母亲遗嘱,为学校捐资10万元购置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珠埕小学 1993年,旅泰侨胞萧伟民和萧银水共捐出泰币1800多万铢,折合人民币615万元用于建设珠埕小学。该项工程于1993年11月奠基,1995年4月落成,占地1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7平方米。在学校建设期间,萧伟民还多次返回家乡策划建校的相关事宜。

  旅泰侨胞郑定豪痴心助学28载

  每当开学季,身处异国他乡的旅泰侨胞郑定豪就会与家住汕头的姐夫联系,委托其为家乡贫困学子送上新学期的奖、助学金1万元。说起此事,仙家小学的校长至今记忆犹新。几年前,当他刚到学校上任时,老村书记就将自己的身份证交给他,叮嘱他以此为凭到汕头找某人拿1万元回来,作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现今通讯发达的信息时代,本来动动手指就可轻松转账付款的事,为何要如此费尽周折呢?原来早在1990年,旅泰侨胞郑定豪决定每年捐1万元给家乡的学校奖、助学生,并委托家住汕头的姐夫作为中间的爱心传递者,而老村书记的身份证即作为取款凭证。郑定豪的这一义举一直持续了28年,虽说付出的金额不多,却深深地蕴含着他对故乡学子的勉励和期盼之情。

  郑定豪的爱心捐赠只是仙家社区华侨乡贤心系桑梓、关爱教育的一个缩影。同样在1990年,仙家社区的郑良广、郑国兴、郑灿煜、郑万里、郑林清、郑定豪、郑逸宗、郑镇顺等30多位旅泰侨胞,以及旅居新加坡的侨胞和家在香港的同胞,还有不少梓里的乡贤也捐出人民币12.5万元、港币21.1万元、泰币555.5万铢助建仙家小学。新的学校占地面积1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于1991年落成投入使用。2002年,郑钟江、郑钟南、郑庭辉、肖淑真等四位乡贤,又捐资59万元建成了学校的2栋新教学楼,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2013年,乡贤郑钟江再捐资218.97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487.5平方米的教学楼1栋;乡贤郑钟南捐资218.97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487.52平方米的教学楼1栋;乡贤郑少奎捐资223.9万元,新建建筑面积827.2平方米的礼堂1座。

  2016年,仙家社区成立了教育基金会,由乡贤郑有水每年捐资10万元予以支持。2021年开始,又有乡贤郑伟雄加入教育基金会,每年捐资5万元用于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旅外校友倾情东波学校建设

  东波社区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侨心系故土,情系教育。曾担任马来西亚潮联主席的华侨郑良得,早年毕业于家乡的东波学校。1980年,他捐资16万港元回馈母校兴建教学楼;1989年,他又捐资15万港元为学校新建了校门;1991年,他回国探亲听闻母校需要有一处可供集会、活动的场地,又欣然承诺捐资140万元兴建“开立堂”和“锦娣楼”。这座礼堂于1992年8月奠基,1993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1537平方米。

  无独有偶,同样毕业于东波学校的旅泰侨胞郑国荣,对母校的发展也倾注了大量心血。1993年秋,郑国荣回乡探亲见学校教室不能满足需要,毅然捐出人民币140万元,为学校建设1幢新教学大楼。工程于1993年12月动工,1994年8月竣工,共有教室16间、办公室16间,建筑面积1698平方米,设计十分简洁新颖。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南区陇田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