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舒服的关系,你就不会需要父母—40岁后想拥有幸福快乐,不为母亲的眼泪负责
▼
说来有趣,当那股原谅的感受出现后,她看伴侣的眼光也变得不同了。从原本总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满足与不开心的状态,慢慢地变得开放,让她能看见对方更多的好、欣赏对方,也开始能感谢对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纳心中的幸福与被爱的感受,好好享受爱与被爱的状态。
那天好友June说她感觉胸口充满泪水,我便陪她到我们最爱去的火锅店,坐在角落刚好有隔板,在袅袅白烟中谈伤心事能少去许多尴尬。
June向来是很有灵性的人,说什么自己胸口有泪水我也见怪不怪;她也会说些像是听同事吐了两小时苦水后,她就觉得肩膀上都是对方的重量之类的话。
她说她那“纠缠”两年多的关系,终于结束了。但结束后她感觉自己像被卡车辗过一样,理智上没有太多难过,身体却感觉像是沉积了多年的死水,一瞬间被唤醒。
她知道这两年的感情和相处,是一种“纠结”而不是“爱”。因为她知道当她爱上了,她并不会一直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跟他在一起?”但如果是“纠结”,就会有一股吸引她的力量,让她一边痛苦,一边又跟对方搅和很久。
她说,她试着回溯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经验,因为她知道这个对象有太多跟父亲相像的地方。
她自嘲着说,当对方被自己调教得跟父亲不一样时,那股爽快和幸福感简直让她快乐似神仙。例如,当她要求对方做家事或买东西给自己,对方照做的那一刻,她总觉得她改变了什么;但总是一转眼又掉入地狱,因为对方依旧会回复到本性。
她告诉我:她想好好疗愈受伤后变得扭曲的自己,因为她自己也知道要改变有多困难,更何况是改变对方的本性。
她说的改变,就像是小时候一直想要改变父亲的那股渴望——如果父亲愿意分担家务、愿意对母亲好一点,不管是心里挂念着她,或是买点东西让母亲开心都好——可惜他没有。
所以当对方回应了几次她的要求,她便觉得心里的不安和空缺都被填满了。
后来她试了好多方法来帮自己面对关系的结束:海盐净化泡澡、灵性疗愈按摩……却比不上前几个晚上看的《与神同行》。她说她几乎从头哭到尾。哭完后,她感觉沉积在胸口的死水似乎一瞬间清空了,整个身体和思绪变得轻盈。
这其实就是承认失落、理解失落与释放失落的过程。
她原本以为是对这段关系结束的失落,但也纳闷:早就已经分分合合无数次,这次可以说是下定了决心,却不懂哪来这么多泪水。
到最后,她才发现这份伤心还夹杂着对母亲的心疼和哀伤,也才真正接触到内在那悲伤的小女孩——那个小时候看着母亲委屈哭泣、寂寞悲伤,却在一旁束手无策、又气愤又无助的小女孩。
当她心里开始对父亲感到怨怼,时常产生敌意,原本疼爱她的父亲也开始疏远她,进而对她有许多指责。
“我太天真了。我跟这个人在一起,就是想证明我可以征服男人、改变男人;我也想证明我比妈妈厉害,男人再难搞我都能矫正他,但我一样办不到。我居然一直在重复我妈妈的痛苦,爱着相同性格的人,却无法包容他们的性格,这不是真正的爱。
我从头到尾都不够爱他,只想着要改变他,自以为改变他我就可以幸福快乐,不会像妈妈一样痛苦。唉,真是又傻又天真,到头来我谁都改变不了,只能改变我自己……”
接着她说,她终于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跟小女孩对话,告诉她在感情里每个人都有选择,而她不用再为母亲“为爱而流”的眼泪做任何事。她心中那焦虑不安、沉重悲伤的小女孩,也终于被安抚、释放开来。
她重新在关系中厘清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释放对父亲的敌意,也巧妙地释放了对男性的敌意,在关系中不需要总是上演权力争夺战。
接着,她哭着说:“我想,如果我妈还在,她可能会告诉我:好好感受爱、好好生活,接受其他想对你好的人,别再爱得这么痛苦了。”
我听着,翻搅着锅里的青菜,眼泪也流了下来。
她的故事触动了我,我为她的真诚与勇敢喝采。
亲爱的,你知道吗?关系其实是互补的,母亲的柔弱,彰显出女儿的强势。总是安静又忍气吞声的母亲,在关系中、在生活的大小事里处处跟人低头,看在眼里的女儿自然不愿再低头,去重复这种“痛苦”的形式。
一开始女儿其实也想要保护妈妈,但在不知道如何有建设性沟通的情况下,只能蛮横地强硬地去索取她要的关注或公平。她不只在家中会与父亲争斗,以削弱父亲在家中的声音和权势,甚至会做出令父亲觉得颜面无光的事情,让父亲难以拥有家族荣耀与光彩。
同时,她也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延续与父亲之间的隐微争战,面对伴侣时总是容易嗅到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而不断争权夺利,或要求平衡、平等与公平。
与父亲的张力也容易延续到与权威的关系里。战斗型的孩子容易跟自己的上司、教授、老师起冲突,或是喜欢当带头捣乱的反叛者;有时也会有冲动控制的问题,所以可能经常违反校规。
除非在就学期间能够被好好理解,否则就容易成为非行少年或少年虞犯;因为他们除了愤世嫉俗外,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需要强权,让自己能够非常强大。
他们的种种问题行为,往往会让柔弱的母亲更为苦恼,让强势又充满控制欲的父亲暴怒;但战神般的孩子往往是打不怕的,愈是权威的教养愈不能收服他们,愈会激起激烈的反抗与对峙。
即使家中的角色分配总是父亲扮黑脸、母亲扮白脸,但孩子依旧只有表面妥协,私底下不妥协。因为他们所厌恶的,或者引发他们内在深层烦躁心情的,其实就是母亲在关系中的低声下气。
在这种问题行为下,母亲如果更温和、更拜讬要孩子听话,只会强化与延宕孩子的战斗力发作期罢了。
June就是不断违反校规长大的孩子,也曾经是他人眼中的小太妹。她每次都笑说还好她没有长歪,因为她在学生时期遇到懂她的老师及时把她拉回正轨,同时也“教育”了June的父母,练习在家中平等开放地对话。
June中学时曾经交了校外的男友,却因为在学校附近的商店买东西时,跟男友一言不合大吵起来,甚至动手推了彼此;这件事辗转传到老师耳里,老师才决定要找来June的父母一起谈谈June的情感和行为。
这个曾获得理解的机缘,让她开启了不断自我探索的生命。
一直到成年后感情不顺遂,她才开始看见,自己依旧还是小时候那个与父亲争权的小女孩。这件事呈现在她的情感状态里:遇到事情时她无法理性成熟地述说,会像小孩子一样闹和耍脾气,她还是处在年少轻狂的暴躁里。
她也才意识到:她一直陷入父母的三角关系中,情绪纠结且承接着母亲的苦和怨,迟迟不愿意与父亲和解,同时将许多男性视为生命里的假想敌。
当她愿意尊重母亲、退出母亲苦与怨的强烈情绪后,才得以感受情绪上的清澄,认知到这么深的怨,其实是深刻的爱与依赖,以及父母之间的夫妻相处之道。
正因为母亲深谙以柔克刚的道理,父母亲才能彼此和谐共处数十载;即使他们必须找孩子消化相处里的苦与怨,这却是他们在维系彼此关系的前提下,所想出来最合适的方法了。
也是在这一刻,当她看见那深藏在背后的爱,在表层却是如此隐微地亲密,她突然愿意理解与原谅父亲这数十载的强势与威权。
说来有趣,当那股原谅的感受出现后,她看伴侣的眼光也变得不同了。从原本总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满足与不开心的状态,慢慢地变得开放,让她能看见对方更多的好、欣赏对方,也开始能感谢对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纳心中的幸福与被爱的感受,好好享受爱与被爱的状态。
当女儿能退出三角关系,进而疗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就能疗愈自己的亲密关系。
亲爱的,这就是如何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看懂自己是怎么被上一代的关系模式影响。
这个女儿的“孝顺”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运作:有意识地看见“我不要跟母亲一样”,要比母亲幸福、赢过母亲,要像制衡父亲一样征服男人,因此一直在关系中打仗,导致自己难以与伴侣真正地亲近;在无意识中,则和父母同步并深刻连结,因而想在行为上对父母表示忠诚。
当父母不曾真正地幸福时,孩子总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让自己也不幸福,达到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孝顺父母的一致性,让自己不致于背弃父母。
当你在关系中处得不好,或是亲密关系不断破裂,你会自然而然地回到家里继续当孩子,这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运作。当你拥有舒服的关系,你就不会需要父母;但当你有着糟糕的关系,你就会需要回家继续当父母的孩子,继续调节父母的婚姻。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