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头走出去的厦门大学百岁教授,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
▼
今年9月15日,记者来到厦门大学,专程采访潮籍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非常凑巧的是,这一天是他在今年疫情后首次线下开课的日子。就在一个多月前的8月4日,老人家刚刚喜过百岁华诞。同时,今年也是他从教85周年。
在厦大教育研究院4楼一间教室里,10多名围坐在一起的博士后正聚精会神地听课、做笔记,他们的面前,就是目光深邃的潘老先生。初次遇到他的人,真的很难想象,他是已100岁零1个月的老人。厦大方面表示,先生是目前中国年龄最大的授课老师。潘懋元先生不断研究、探索、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一直站在学科的巅峰。他的一生,与高等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第一个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潘懋元,出生于1920年,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曾任厦大副校长,厦大高等教育科研所首任所长,海外教育学院首任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2014年9月9日,潘懋元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十五从教,他历80载春秋,鲐背之年仍居教学科研第一线。爱生如子,他关怀晚辈,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敢为人先,他开创新学,尊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杏坛传道,他著作等身,荣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成就奖。从教乐教,他治学严谨,无愧中国教育界的示范楷模。一心研学,当任治学先锋,新学泰斗。”
金句集锦
我延缓衰老的办法就是勤于用脑。
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
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教师这个职业是最给人幸福感的职业,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
精彩人生
出生在汕头,15岁就当老师
时光倒流回到百年前。1920年8月,潘懋元出生于汕头市一个贫穷的小商贩家庭,祖籍揭阳,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爱好文学。
潘懋元勤奋自强,12岁就在汕头市《市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第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他经常在《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等副刊上发表短文和散论,成了小有名气的少年作家。
15岁那年他初中毕业,就到家乡揭阳私立树德小学开始当老师。潘老回忆说,他的第一次上课失败了。尽管他事先花不少心思备了课,但一上讲台就紧张得不知所措,10多分钟就把备课内容讲完了。看到老师没话可说,学生们就在下面打闹。这使潘懋元认识到,教学里有“大学问”。
▲1937年潘懋元高中军训照
为了教好书,潘懋元开始阅读教育学书籍,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喜欢上了教育。他决心去念师范充实自己,于是进入了汕头私立海滨中学高中师范科。抗战爆发后学校停课,潘懋元到了揭西的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并担任学校的训育主任,对学生进行抗日宣传,同时参加了当地青抗会。1939年汕头沦陷,拥有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潘懋元离校从军,做了一名随军记者。
85年从小学校长到大学校长
1941年,潘懋元考入厦门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潘懋元从厦门大学毕业,进入江西南昌市葆龄女子中学教书。1946年回到厦门大学教育系任助教,负责复建厦大附属小学,并兼任校长。他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一批好教师,将好的教学理念积极践行于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办学成果。1950年,潘懋元任厦门大学教育系秘书,主讲“教育概论”。
自15岁那年在家乡小学当老师开始,潘老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一生的缘。在读高中、大学时,他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潘懋元认为,正是不断学习,才让他能够从小学一直教到了大学。其间,潘懋元从厦门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到了厦门大学副校长。85年来,他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师。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先生”一词是名誉院长潘懋元的专有称呼,虽然著作等身,声誉卓著,但他最在意的却是自己的教师身份。
学术泰斗
1956年在厦大开设“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
上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科尚未自立门户,潘懋元就已在教学中意识到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
1956年,潘懋元敢为人先,和同事们在厦门大学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这是“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搬上课堂。
创造多个高等教育研究“全国第一”
1978年,潘懋元终于等来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机遇。他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高等教育学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1979年,潘懋元参与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981年,厦门大学招收了全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出版,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高等教育学列为二级学科,这标志着一门新学科就此诞生;1986年,厦门大学获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潘懋元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1988年,以潘懋元为带头人的厦门大学高教所被评为全国教育重点学科点;2000年,以厦门大学高教所为依托而发展成立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脱颖而出,率先获批成为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2004年建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该院目前拥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
创建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
实践是潘懋元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环节。他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创建了“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潘懋元虽身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泰斗”,但他从不摆架子。今年线上教学兴起,百岁高龄的他还在互联网上参加线上沙龙,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在线授课。为了激励广大学子勤奋学习,潘懋元教授及众弟子慷慨捐资设立“厦门大学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就在他百岁生日这天,他还宣布再次为该基金捐出100万元。
为了营造高等教育学的“满园春色”,潘懋元积极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全国各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去工作,去帮助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和学科的建设。他促成建立了全国最早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并积极为它们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和空间。潘懋元先后撰写了十余本著作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到过美、英、俄、日等多个国家,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果向境外推广,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
采访中众人都表示,先生的眼光特别超前,他的研究专题,一般会超前于现实十到二十年,如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研究民办高等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地方大学本土化,这种超前的思维令人信服惊叹,而且他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理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民办教育的思想”、“高考改革”等方面都有精辟见解。
浓浓乡情
“潮汕是我的老家”
采访时,听我们用潮汕话自我介绍,采访先生的表情顿时显得非常开心和激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先生多次提到了汕头。“我是在汕头出生的,潮汕是我的老家。”记者的潮汕乡音勾起了先生的思绪。原来,年少时他曾在汕头四中、海滨中学(侨中)等就读,至今先生的普通话仍带着潮汕音。
说到家乡,他忘不了汕头大学:“汕头大学一直在不断建设扩大,现在医学院办得更好,还有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些都是特区成立40年来很好的成就。正如厦门因为有厦大,所以城市的人文气息才会浓厚、人才才会聚集一样,这么多年来汕大也为汕头特区添砖加瓦、广聚人才。”
当了汕大近20年特约教授
从厦门采访回来后,记者专程前往汕大,从先生的学生中寻找潘老在汕的印记。汕大人事处长蔡映辉老师和汕大高教所陈小虹教授,都曾在厦大读博,导师正是潘老先生。今年6月,为了感谢先生对汕大改革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汕大高教所由陈小虹教授负责编撰了《潘懋元先生与汕头大学》一书,以大事记的方式对先生与汕大相关的教育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先生在1994年受聘为汕大的教授,一直持续到2012年。”陈小虹教授告诉记者,先生到汕大后,立即着手探讨汕大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高校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的问题。汕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就是由先生一手创办的。“先生创办汕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后任名誉所长,一年中至少有3个月在汕大,每次来回路途颠簸却毫不在意。他带了不少厦大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建设,帮助汕大拿到广东省内第一个高等教育硕士点。”陈小虹回忆说。
陈小虹无比感慨地说,当她为编撰《潘懋元先生与汕头大学》一书,请汕大的师生们发表感言时,大家纷纷表示,先生是我们潮人的骄傲,他的故事可以写的太多啦!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