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番客”到商业巨子,那个时代他们就讲求“从业精神”了!
▼
潮人善于经营,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 ——饶宗颐《潮州志》
”
“过番”,就是去往海外的意思。旧时,广东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
他们沿着一条现在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由近及远,由区域而世界。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中,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体,而且成长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巨子。他们当中有新加坡种植业大王的佘有进、泰国转口贸易业和大米加工业巨头的陈黉利家族、泰国米业大王的高楚香家族、泰国典当业领班的郑子彬,还有近代后期的泰国粮油加工和航运业大王的蚁光炎、海外著名的潮商陈弼臣、谢慧如和谢易初等。
若要探究近代海外潮商的成功之道,大概离不开下文所列的“五字真言”,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那个时代他们就讲求“从业精神”了!
近代潮汕的海外移民,无论是破产浮食的农民,还是“契约劳工”和自由移民,碰到的困难之多,遇到的困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一是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
二是海上漂泊之苦,而身无分文,只有几件旧衣服、几个甜粿、几个冬瓜,缺资本,无“启动资金”,只能做苦力工;
修铁路的华工
三是受尽欺凌。不仅要受所在地居民欺侮排挤,而且面临殖民当局的歧视,甚至屠杀。在印尼、马来亚等地,殖民当局均视华人移民为二、三等“贱民”,大肆欺压,滥开杀戒。仅在1740年的红河事件中,被当局屠杀的华人移民就多达1万余人,其中潮人居多。
吃苦成为近代海外潮商的必修课。秉承潮汕人“铜钱出苦坑”的艰苦创业精神,他们“独能运用其过人的气力,负担普通人所不能胜任的劳役。种田也好,做工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可以维生,便都能甘之如饴。而且,各有大志,即困顿至于不可名状,亦不肯自暴自弃,故鲜有毕生穷促而未尝有一日发迹者”。
1906年从潮阳漂洋过海到新加坡的连瀛洲,从当杂工做起,后来稍有积蓄,伙同友人经营杂货,代理船务,进而投资银行、酒店、地产、旅游,大小企业遍布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由他发起创办的新加坡华联银行,是当地四大银行之一,在世界500就大银行榜中有名。
连瀛洲
陈弼臣于1927年由潮阳赴泰国谋生,起初在“益成木行”打杂,每月换取“区区8铢的薪水”。但他埋头苦干,既做杂役又兼厨手,很快熟悉了木行生意,深得东家的赏识,从杂役提升为文员、会计,乃至经理。1932年,由于他治事有方,被委以为森兴隆有限公司全权经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公司生意兴隆,发展迅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以工余时间向贻素辇佛寺僧人学习泰文。经过两三年的勤奋学习,终于能书写泰文和讲一口流利的泰语,为他日后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陈弼臣
此类近代海外潮商刻苦治业起家的事例举不胜举,充分说明了刻苦耐劳是近代海外潮商获得成功的第一法宝。
西欧殖民者在开发东南亚时,不敢冒险投资,华侨则冒险为之,又经营商业,开半岛之航路,招致华工开半岛未启之富源。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
近代海外潮商在其创业过程中,敢冒勇闯,敢拼勇创,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奋斗史。
1823年从澄海月浦乡(今汕头月浦)到新加坡谋生的佘有进,初在华侨商船公司任司书兼理帐务,后受聘于一家商行当文书,有一点积蓄之后始自创公司,代理船务。1835年,他瞄准时机,投资种植,初试种茶叶、豆蔻和其他热带作物,因没经验而失利,但他没有气馁,大胆改种甘蜜、胡椒,终获厚利,并扩大种植面积,成为新加坡“种植业大王”。
佘有进
1922年,谢易初携带招牌、广告、帐簿,连同各种种籽赴泰国,在曼谷的嵩越路南利炭廊巷口租了一间小店,取名“正大庄”,专买家乡种籽。“初到各名产种籽均被扫办,若干普通品种则被舍弃,乃赶速办名产种籽按市,惟却遭受种籽商之杯葛”。当时曼谷种籽行情十分严峻,少数商人垄断名优种籽,初创者每每遭受排斥和打击。为了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谢易初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一是亲自动手,迅速采办特优品种,摆脱垄断;二是重组正大班子,适应竞争需要;三是实地考察,及时交流信息;四是设立示范种植区。由于采取上述有力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锐意经营,“正大庄”商务拓展迅速,种籽的销售额大大增加,成为泰国种籽业的新科状元。
谢易初(左)
近代海外潮商大都像佘有进、谢易初一样,敢冒敢闯、敢拼敢创,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各类潮汕移民中,大多数是为生计所迫而漂流海外的,他们涉业之初都没有什么特殊的专长,一切东西(包括语言)都是从头学起。多数潮商能在短时间内崛起,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虚心好学的品德。
众多成功的海外潮商都有当学徒、小店员的经历,他们善于在营商的实践中学习经营之道,洞察商机,揣摩顾客心态,待时机成熟,他们就独立发展,一举成名。
蚁光炎先后在越南、泰国做了9年的苦力,在小有积蓄后便在曼谷湄南河上驾小驳船为人运货,赚取运费并开始做贩运生意。眼光独到的他意识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必然会扩大对航运业的需求,于是在拥有一定资本后,他就把驳运业扩展为规模更大的航运业,随后又向恳殖业、工商业拓展。短短数十年,蚁光炎从一个身无分文的苦力,一跃而成为名震东南亚的工商巨子。
蚁光炎
陈黉利家族的辉煌更是近代海外潮商善于应变的典型。陈黉利家族兴起于陈焕荣经营红头船运输业,往来于汕——苏、沪、津——新、泰——汕这个循环贸易圈。近代以来随着汽轮船的大量使用,曾经盛极一时的红头船运输业逐渐被淘汰,大多数的潮州红头船商人就此结束经商生涯。陈慈黉认为泰国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大米,大米加工与出口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工商业项目,于是他毅然将大部分资金转至泰国,开设“火砻”,经营大米出口,并设米业加工厂。由于他善观时变,精于预测,把握机会来发展自己,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变成东南亚最大的米业巨擘。
陈慈黉
潮商在海外发展,只能在同籍潮商中互相接济,得助艰难,而使钱之处多多,不仅治业要钱,构织商业网络要钱,应付敲诈非难要钱,养家要钱,还要往潮汕老家寄钱,这对那些白手起家的“窭空之子”来说,勤俭关是非过不可的。
俗话说“小小生意能发家”。海外潮商经商,多数从小做起,点滴积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蚁光炎干活不分昼夜,每月的工钱只有2元,他省吃俭用,每月还把1元钱积蓄起来,设法托人带给家中孤苦零仃的嫂子,另1元作为自己的零花钱。由于活多且繁重,晚上常常饿得肚子咕咕叫。在实在难忍的情况下,才去挑担的小贩那里买碗粥喝。当时一文钱可以喝碗粥并加一根油条。为了省点钱,他问小贩是否可以每交一文钱只喝一碗粥,不吃油条,留在下次再喝一碗粥,小贩同意了。诚如俗话所说的,“有分钱掰成两半使”。郑子彬做小店员时,每月工钱只有2—3铢,硬是从牙缝里扣出钱来积蓄,常年累月,积少成多,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商场如战场,充满投机取巧和激烈的竞争,使尽各种“你死我活”的手段,但近代海外潮商重视承诺,且具有无上责任感,是以各国人士乐与之交易,信用昭著。即使多数人明知潮汕人精明,也愿意与潮汕人做生意。
谢慧如当年独自在泰国创业,开办了辗米厂。当时做这种生意的商人通常是在收购稻谷前去银行贷款,而银行需贷款人出示大米购买的买卖合同才可以贷款。谢慧如创业伊始,坚持诚信待人。当他第一次从银行贷款收购稻谷时,不到两个月,米价上涨,有别的买家要求以高于合同价的价格向他购买大米,被谢慧如拒绝了,坚持以当初签订合同的价格如数卖给签订合同的买家,宁可让利三分也要讲究诚信。这样一来,谢慧如赚到了比钱更可贵的信誉。于是,谢慧如用短短的几年就打开名头,银行也因为谢慧如的信用,不要求他出示任何买卖合约便贷款给他,许多大米商家也纷纷找他做生意。
谢慧如
近代海外潮商言利取义之举颇为常见。如商人田锡珖“以忠厚致人”,四处等觅货主,请还十余年代销帐款;张辅臣将“客误入贷金四百余金”悉数归还;张实见捐资收葬客死异乡的同乡商人;郑子彬坦言人之价值时说:“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要求无负此生则必善用此生。人生价值,不在积聚多少财富,掌握多少权力,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群能有所贡献……若徒知积资财,自私享乐者,不过社会一蛀米虫耳。”
大量的事实表明,海外潮商在从事工商业活动中,始终把诚信作为最高准则,牢牢记住“人无信不立”这句古训。他们在诚信中创业,靠诚信发迹,因诚信而受到世人的尊敬。近代海外潮商诚信经营的优良品质,也为李嘉诚等现代海外潮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文/陈友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