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汕到上海,从李春蕃到柯柏年……他从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马列著作翻译家、外交家
▼
柯柏年,我国著名的马列著作翻译家,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阅读的马列著作很多就是他翻译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说过“翻译工作,要多请教柯柏年”,对他的翻译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也是蜚声中外的外交家。
而对于很多潮汕人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原名李春蕃,离开老家潮汕之前,他一直叫“李春蕃”。1929年,为逃避反动当局追捕,他转辗到上海,才改名“柯柏年”。“柯柏年”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K代表Karl Heinrich Marx(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B代表恩格斯早期一个笔名Bender,N代表Lenin(列宁)。柯柏年还曾用过“马丽英、丽英、列英、福英”等笔名,“马”代表马克思,“丽”“列”代表列宁,“英”代表恩格斯,“福”代表恩格斯名字弗雷德里希。
从李春蕃到柯柏年,再到马丽英、丽英、列英、福英……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追求的信仰的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让我们循着柯柏年在潮汕的足迹,探寻一下他是如何选择了马列主义作为毕生的事业和信仰的。
在潮州 成长于志士辈出的革命之家
经过深入了解,记者惊讶发现,柯柏年1904年出生于潮州一个商人家庭。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不平凡家庭,从这个家庭走出去的革命志士除柯柏年(李春蕃)外,还有其堂兄李春涛,李春涛1925年就在广州协助毛泽东办《政治周报》,曾任《岭东民国日报》社长,被周恩来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胞弟李春霖,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6年任西路军政治部秘书长,1937年在安西县红柳园战斗中牺牲;堂弟李春鍏(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李春秋(李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
怀着对革命志士的敬仰之情,日前,记者专程到位于潮州市上西平路刘察巷15号的柯柏年故居一访。
故居正在修缮,从门口照片《故居鸟瞰图》及柯柏年侄子李科斌提供的资料,我们了解到,这是一座潮式三间过三落两天井带左从厝后院的清末民居建筑。李春蕃几兄弟都是在这座古朴的宅院里长大的。
李春蕃从小聪明好学,6岁就进潮州城南小学读书,成绩优异,英语成绩尤其出色。高小毕业后考上汕头礐石中学(今汕头金山中学),这所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是个美国女子,英语成绩优异的李春蕃深得其喜欢,在她那儿读了许多英文小说。“柯柏年自小对英语有浓厚兴趣,因为他向往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学习。”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科长沈翘介绍,“这也为他后来成为翻译家打下坚实基础。”
在错落的脚手架和满地木料砖石间,李科斌一一指出哪个房间当年是李春涛的,哪间是李春蕃的。他特别指着后面一个房间说,这是当年彭湃住过的房间。1923年8月,李春涛在家里接待了彭湃,还代为起草了《海丰全县农民泣告同胞书》。
李春涛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对李春蕃影响巨大。李春涛读中学时买了两大箱《说部丛刊》,李春蕃常借去看,里面一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翻译小说如《回头看》等,让他不知不觉开始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李春涛,又对李家几兄弟进行了斩草除根式的追捕。几兄弟被迫转移到上海,先后参加“左联”,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科斌十多岁送祖母去北京时第一次见到伯父柯柏年,后来去北京出差也常见到。在他印象里,这位伯父是个典型的学者,清高,不屑拉关系,原则性特别强。伯父伯母同在外交部工作,伯母上班都是自己骑单车,不能蹭伯父的“顺风车”。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台要成立潮州话组,李科斌想报考,却让伯父阻止了,怕人家因为在广播事业局当领导的伯父李伍的关系对他有所照顾。李科斌告诉记者,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后,伯父就没“荣归故里”过——怕给地方添麻烦。
2011年,这处宅院曾以“李春涛烈士故居”名义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启动了柯柏年故居修缮工程。李科斌说:“无论作为‘李春涛烈士故居’还是‘柯柏年故居’,都是为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是对先辈革命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在汕头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留下了闪光足迹
金中从事校史研究的何大群老师告诉我们,这一门五志士不但在潮州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段传奇,在汕头金山中学校史上也写下浓重一笔——追溯起来,这五兄弟都是汕头金山中学的校友!
而柯柏年更是在汕头留下了一串闪光的革命足迹。对此,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研究员秦梓高向记者娓娓道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礐石中学读书的李春蕃曾积极投身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参加集会,听演讲、辩论。他自己回忆:“五四前后,各种思想、主义,百家争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对比和研究,我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外面广阔的世界尤其是上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深深吸引着李春蕃。1920年,他到上海求学,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并自学俄语、德语。他课余翻译英语短篇小说,赚稿费解决生活来源,由此开启了其漫长的翻译生涯,并因翻译马列原著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因参加学潮和翻译出版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他被上海沪江大学开除。在瞿秋白和张太雷帮助下转入革命氛围浓郁的上海大学,并与他俩同住,得到他们很大的帮助。在这里他还认识了许多中共早期著名人物如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等。1924年,李春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离开上海到北平,住进杜国庠、李春涛的红色小屋“赭庐”。在这里,他翻译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925年,应时任澄海中学校长杜国庠之邀,李春蕃到澄中任教。两人志同道合,掀开了澄中校史崭新的一页。他们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李春蕃还带领澄中学生二十多人步行到海丰学习农民运动经验。这期间,李春蕃还翻译了马克思重要著作《哥达纲领批判》。
同年10月,李春蕃任东征军总政治部社会科副科长,负责农运、工运。后被周恩来任命为行政公署驻澄海政治特派员,指导当地的国民革命运动,配合当地革命干部建立共青团澄海小组和支部,传播马克思主义。期间,他还到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讲课,参与汕头震东中学“社会科学院”的撰稿、译著、讲课。1925年12月1日,在周恩来倡议支持下,“汕头收回教育委员会”成立,李春蕃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经过斗争,将英教会学校华英中学收回自办并改名南强中学(现汕头一中),撤换了美教会学校礐石中学校长。
周恩来主政东江期间创办了《岭东民国日报》,李春涛任社长,李春蕃任副总编兼副刊主编。周恩来为副刊题写了刊头“革命”二字。李春蕃翻译的马克思的《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之失败》(《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一章)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刊登在副刊上。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派诱捕了李春涛等人并秘密杀害。李春蕃也遭追捕,在其学生黄若农(后成为其妻子)及其家人帮助下死里逃生。1929年辗转到上海,从此改名柯柏年。
在上海 参加“社联”成为红色社会科学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柯柏年到上海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正在上海展开,一些左翼文化团体纷纷诞生。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后又成立了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柯柏年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他和广大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化战线上勇立潮头,摇旗呐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围剿”。
这一时期,柯柏年编写翻译了大量社科书籍。他翻译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方法论》、狄慈根的《辩证法的逻辑》,编写了《社会问题大纲》《怎样研究新兴社会科学》……柯柏年与杜国庠劫后在上海重逢,就像当初在澄海中学一样,乡情与同志友谊让他们又并肩战斗在一起,他俩和王慎名合编了《新术语辞典》和《经济学辞典》,两部辞书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很有帮助。
加上此前及延安时期翻译编写的很多马列原著和社科著作,柯柏年为马列主义和新兴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知名的红色社会科学家。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著名党史专家逄先知在《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中说,在大革命时期,马列著作翻译到中国来的还很少。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柯柏年译的。“毛泽东用《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来说明中国的革命问题,指导中国的革命。”长征途中,他丢弃了许多东西,但《国家与革命》《法兰西阶级斗争》和《哥达纲领批判》几部马列著作一直带在身边。
柯柏年不仅著书立说,在文化战线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批判旧世界,还在隐蔽战线上与反动派进行斗争。1931年,柯柏年到中央特科工作,担负起反奸除奸、营救同志、破译情报、保卫组织的危险而又艰巨的任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柯柏年辗转到达延安,走上更广的世界更大的舞台,继续为自己所选择的信仰和事业不懈奋斗。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党和国家的外事外交工作,成为蜚声中外的外交家。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