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话方言之潮声十五音回响百余年

仅上过一年半私塾的商人张世珍,经商之余,在潮州方言应用上筚路蓝缕,编撰了潮汕第一本潮州话字典,收录8463个字,在潮汕地区乃至南洋一带广为流传使用——潮声十五音 回响百余年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的天井树有张世珍的塑像。 第一版的《潮声十五音》。 张卓伦老师为我们讲解。   潮学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说,如果要我推荐一本对潮人文化贡献最大的书籍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推《潮声十五音》字典!  百余年前

仅上过一年半私塾的商人张世珍,经商之余,在潮州方言应用上筚路蓝缕,编撰了潮汕第一本潮州话字典,收录8463个字,在潮汕地区乃至南洋一带广为流传使用——

 

潮声十五音 回响百余年

 

image.png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的天井树有张世珍的塑像。

image.png

第一版的《潮声十五音》。

image.png

张卓伦老师为我们讲解。

  潮学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说,如果要我推荐一本对潮人文化贡献最大的书籍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推《潮声十五音》字典!

  百余年前(1913年),第一本潮州话字典在汕头出版,全称是《字学问津•潮声十五音》,字典的作者在前序中说“是编特为不识字者辑之”。在当时的大潮州直至南洋,手持这本“神器”,多少伙计学会记账交易,在商业上大展身手;多少持家的妇人学会识字看“番批”、写家书,让家族平安兴旺;多少曲艺人唱下整本的歌册,走上文艺的道路……

  而编写这本字典的张世珍,并非什么先生学者,而是一位仅上过一年半私塾的商人。现在说起这本书,知之者寥寥,但八九十岁的老人对这本书充满感情。我们也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得知张世珍先生的后人把祖宅开辟为“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展示家族收藏的《潮声十五音》,本报记者日前前往参观采访,去认识这被先辈奉为至宝的“神器”。

  少小离家从商去老大回乡编字典

  按资料记载,出生于道光年间的张世珍是饶平隆城(现澄海莲华东光村)人。经过朋友的指引,我们定位到现在澄海莲华镇东光村。离潮州城区很近,出韩江大桥过了铁铺镇几公里,有莲华镇路标的路口右拐就到了。记者虽然经常路过莲华镇路口,却不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到处是老式豪宅的古村落“隆城”。潮声十五音展示馆主人、已退休的张卓伦老师热情地引着我们通过一道幽深的街巷,来到他家的老宅(堃庐)。他仔细向我们介绍《潮声十五音》的“前世今生”。从张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潮声十五音》的成书历史,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励志故事。

  据张卓伦老师的家族记载,其先祖《潮声十五音》作者张世珍出生于1840年,七八岁的时候在乡里上过一年半的私塾,便辍学出来帮家庭干农活,十五岁到东陇东里)的行铺当伙计。因识字不多甚是烦恼,比如进货一匹布,明明知道它叫做一匹布,就不知道这个“布”字怎么写。老板见他勤劳又好学,就教他识字记账,很快便从一个小工成长为老板的左臂右膀。22岁的年纪便随族叔前往暹罗(泰国)打工,应聘到南洋华侨创办的轮船公司工作,在此后的23年间一直从事商船货运业务,走南闯北于沿海的各大港口商埠,天资聪颖的张世珍先生每到一处便求购字典,学习当地的方言,因此累积大量的方言资料。四十多岁的时候为了照顾家庭,又回家乡的当铺工作。

  张世珍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回顾自己过往数十年,从一个小工成长为见多识广的船务公司业务员,再到当铺主理,识字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那个时代,除了有志于科举的少数人,民间普遍处于文盲状态。清末开埠,商贸开始发展起来,潮汕社会对识字的需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活安定下来的张世珍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多年学习文字的经验总结出来,帮助更多人识字,让他们的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张卓伦老师整理的资料载,当时张世珍之前接触过闽南话十五音,五十六岁时有友人口授十五音,张世珍“潜心讲求,未越一月,颇能通晓”。遂着手编辑潮声十五音。经历九年时间完成初稿,全书共收录潮汕方言8463个字。那时张世珍已经65岁,再经过三年校订《潮声十五音》才全书定稿,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出版。直到民国元年《潮声十五音》才正式付梓,于1913年元月正式出版。而张世珍先生在《潮声十五音》出版的两年后逝世,终年76岁。

  依音求字方便查熟习此篇能识字

  《潮声十五音》是一本依音查字、同音辨字的字典,通过用十五个汉字来代表十五个声母,四十四个汉字代表韵母以及潮语的八个声调,编排一系列的同音字近音字,并加注释义。不识字的人,只要知道某个潮州话读音,就可以在字典里查到相应的字,使用十分方便。而经常翻阅字典的人,也可以认读很多汉字,作者在前叙中就说“虽不识字之人,若能熟习此篇,自能识字而于市肆场中不无少补”。

  《潮声十五音》出版帮助当时潮汕民众识字,可以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潮汕社会。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是2018年6月开馆的,开馆最早的参观者就是一位94岁的老人,他自述小时候识字就是使用这本书;记者一位退休同事的老父亲,在世时念念不忘要买几本自己小时候读书用的《潮声十五音》给孙子们,让他们学好潮州话;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他的老母亲经常对儿孙们说,自己就是读《潮声十五音》识字,学会看番批、回家书的……

  前辈学者《编潮声十八音》作者刘绎如描述当时《潮声十五音》在潮汕民间的普及程度,“自繁盛之都市,至荒僻之农村,凡稍识字者,几乎家置一篇”。

  《潮声十五音》的初版只印1000册,在东里的一家店铺出售,那时的东里商贸发达,开往南洋的红头船都从这里的港口出发,《潮声十五音》很快传到南洋。因为实用性较强,被其他人反复翻印,林伦伦教授在展示馆的前言中提到,《潮声十五音》正式出版的版本约30个,发行量过百万。

  后来也有人改进完善《潮声十五音》的一些不足之处,出版《潮声十六音》《潮声十八音》的版本。

  林伦伦教授评价《潮声十五音》:“是潮人无师自通,识文断字的拐棍,是滋养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

  随着后来潮汕地区教育的普及以及国际音标的应用,《潮声十五音》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张世珍和他编撰的《潮声十五音》对潮汕人民的贡献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远值得潮人的尊敬和纪念。

  十五音展示馆潮语寻根之地

  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很多原以为是固有的东西,其实在慢慢丢失,甚至于再也找不到了。比如方言,一百年前的潮州话跟我们现在的潮州话有差别吗?上了一定岁数的人都知道,我们原先的很多土话已经被慢慢雅化了。

  潮语是潮人的根,《潮声十五音》记载了八千多个潮语的发音,比较齐全地保留下一百多年前发音特征和语言习惯。一位新加坡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研究《潮声十五音》时就赞誉该书是民间科学化字书。现代多位潮学研究专家肯定《潮声十五音》在潮学文化中的地位,认为他开启了潮汕方言的研究,是出版最早、影响较大的潮汕方言韵书。

  给潮州话一处寻根的地方,让现在本土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方言的历史。在众多潮学专家的倡导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张世珍后人的辛勤操持下,终于有了潮声十五音展示馆。

  我们此次拜访的潮声十五音展示馆,里面关于潮州话字典以及潮学研究的资料非常丰富。里面有张卓伦老师整理的《潮声十五音》的成书历史,学者对该书的评价等介绍。

  在展馆大厅,你可以看到“镇馆之宝”:张世珍编撰《潮声十五音》和《堪舆学》的手稿和第一版石版印刷的《潮声十五音》。这手稿的闪亮之处,就是你可以实物看到“用毛笔整整齐齐地写着整本的蝇头小楷”!从这些手稿可见张世珍先生的博学和严谨。这些都是张卓伦老师的老祖母用一个箱子装起来,交代子孙“再贫穷也不能丢失”的宝贝,它经历了百余年来的战争、饥荒、天灾、动乱……今天能如此完好展示,是我们今天参观者的福分。

  大厅里还展出各种《潮声十五音》的版本,共计十个版本,里面一本有米老鼠的封面装饰,应该是当时最时尚的封面设计。侧厅中展出的是《潮声十五音》之后的各种潮州音字典,张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大数据可查的潮汕音字典有32个种,他已收集到29种,目前展厅里展出25种。另还展出不少潮学研究的书籍。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的主人张卓伦老师,已经70岁了,退休前是一位中学校长。他与古城潮州的渊源甚深,大学时代是在韩山师院度过,他的父亲曾经是金山中学潮州时期的教师。由于家学的缘故,他的家族都十分重视潮学书籍的收藏,他本人对潮学也颇有研究,在旧书摊见到感兴趣的潮学书籍他都会买下。展馆的大部分展品,来自于他和家族的积累,也有部分来自于热心人士的捐赠。他不仅不辞辛劳筹办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开馆之后一直当义务解说员。他希望把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办成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以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关注自己的方言,了解潮语的发展历史,让潮州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代代相传。据张老师介绍,自2018年6月开馆至今,展馆已经接待过一万多人次,其中大部分是当地的中小学生。

  毕竟张卓伦老师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太多精力做更多宣传推广,所以现在潮汕人对《潮声十五音》及展示馆知之甚少。进入数字时代,人人眼睛不离手机,我们倒是希望有专业机构帮助张老师把这个展馆搬到线上,让更多海外潮汕人能有机会再读《潮声十五音》,记得住乡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