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 |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先生题写“工夫茶”
“工夫茶”和“功夫茶”都能在文献中找到依据,当今之世,二名并存,亦是不争之事实。
《辞源工夫茶》条释文的最后一句是:也作“功夫茶”,参见该条。查该书“功夫茶”条,其释文为:即工夫茶。
清施鸿保《闽杂记》十云: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详“工夫茶”。
1997年版《汉语大词典》“功夫茶”条则把二者合成一个条目,释文曰:
“功夫茶”亦称“工夫茶”。闽粤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清施鸿保《闽杂记功夫茶》: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亦指饮功夫茶所用的茶叶。清王鸣盛《蛾术编工夫》:今采茶者不用日晒,于怀中熨干,名工夫茶。
卢瑞华:潮州工夫茶
将上述释文与《辞源》相应条目作比较,有几点相异之处:《辞源》谓 “工夫茶”也作“功夫茶”;“功夫茶”即“工夫茶”。显而易见,其立意是将“工夫茶”作为本名,而将“功夫茶”作为别名。《汉语大词典》则谓 “功夫茶”,亦称“工夫茶”,将“功夫茶”作为本名。其次,《辞源》称“工夫茶”是“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而《汉语大词典》则定性为 “闽粤一带的—种饮茶风尚”。王鸣盛《蛾术编》中所说的“于怀中熨干“的“工夫茶”,应属生晒茶中的一个特殊品属,与乌龙茶类的制法完全不同,将其视为 “饮功夫茶所用的茶叶”,极不妥当。作为辞书,本应将其归入“工夫茶”条目中并另立义项,表明其为茶叶名。
同一事物而有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时,难免会带来不少混乱与麻烦。比如要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召开相关学术会议,协会名或会议名称该用“工夫茶”还是用“功夫茶”呢?这绝不是无谓的文字纷争,更不宜以 “无聊的文字游戏”等闲视之,因为一字之辨,关系到对 “工夫茶”的定位、定性以及评论等问题。
普通话中,“工”“功”同音,以致《现代汉语词典》把“工夫”、“功夫”合为一个条目,其释义为: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方〉时候;④本领;造诣。共四个义项,但又声明:注意 ①②③多作 ‘工夫’,④多作‘ 功’(既有差别,又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州方言的“工夫”一词。
潮州方言中,“工”(gang,读如“刚”)与“功”(gong,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功夫”与“工夫”的含义亦不一样。“功夫”指本领、造诣(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唱功、扇子功。“工夫”则指精细,如言“某某人过工夫”,意思是某人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代替,其道理就像“工笔画”不能说成“功笔画”一样。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工夫茶道则难免以偏概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此即所谓的“名从主人”的原则。

卢瑞华:茶道

俞蛟生于干隆十六年 (1751年),是干隆朝的监生,《潮嘉风月记》是他于干隆五十八年(1793 年)任广东兴宁典史时所写的笔记。施鸿保是道光四年(1824年)的秀才,《闽杂记》成书于咸丰八年(1858年),两者年次相差60 多年。《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条,是为茶学界所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亦即是说,“工夫茶”是初始名,理宜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最后一句是“也作‘功夫茶’”,正体现了 “名从主人”的原则)

卢瑞华:吃茶去
本文摘选自 / 潮州工夫茶话 /曾楚楠、叶汉钟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支持 /鼎宏堂 / 逸品茶居 /金鲤鱼茶社
来源 / 竞光景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