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揭阳行彩桥
▼
“行彩桥”民俗主要流行于揭阳榕城。榕城作为原揭阳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有“水上莲花”的美誉,有水必有桥,所以城中桥梁甚多,因而民间便以“行彩桥”的形式开展娱乐活动,寄托祝愿。“行彩桥”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正月初十前是准备阶段,人们斩来榕枝、竹叶、花灯、影灯以及吉祥红联,彩饰附近的桥梁。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为行头桥,
“行彩桥”民俗主要流行于揭阳榕城。榕城作为原揭阳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有“水上莲花”的美誉,有水必有桥,所以城中桥梁甚多,因而民间便以“行彩桥”的形式开展娱乐活动,寄托祝愿。
“行彩桥”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正月初十前是准备阶段,人们斩来榕枝、竹叶、花灯、影灯以及吉祥红联,彩饰附近的桥梁。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为行头桥,正月十五称为行二桥,最后一日即十六日称为行尾桥。凡是参加行彩桥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祈祷语。如老妇人说:“摸竹辂,十仔十媳妇”。少妇则说:“摇竹丛,合天又合人”。少女则拿起瓦片掷进溪中说:“掷溪中,嫁雅翁”。男青年拿起瓦片掷向溪肚说:“掷溪肚,娶雅女么”。
“行彩桥”的风俗,流传年代甚久,据(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妇女儿童渡桥投块谓之渡厄,或采竹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可见乾隆时已有这种风俗。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揭阳城常遭洪涝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城中一耆老,梦见一位白髯老翁对他说“今年揭阳城将有大难降临,元宵前行过彩桥的人,便可保平安,免遭厄运。”说也奇怪,这年正当人们欢天喜地闹元宵的时候,突然大雨滂沱,榕江南北河河水暴涨,百姓生命危在旦夕。这时,突听一声霹雳,一位仙女飘然而至。她舞动手中的一条条彩带,化作一座座美丽的彩桥,让人们行过彩桥以逃难,使全城百姓安然无恙。从此以后,每年元宵节,人们便以行彩桥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行彩桥便相沿成俗。从前行彩桥,人们必先行县署衙前的太平桥,因太平桥被称为城中第一桥,所以谓之“行头桥”,祈望全年平平安安。太平桥被毁之后,“行头桥”已变成“第一次”之意,石狮桥也最为热闹,成了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省略了掷瓦片和“做四句”等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行彩桥也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如在桥头放电影、演纸影戏、演奏民乐、舞狮等。
“行彩桥”已发展成榕城庆元宵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吸引游人。“行彩桥”体现了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祈求新年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创造了欢乐、轻忪、祥和的氛围,凝聚人气,增进乡谊,促进和谐。同时也是一项群众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灵心巧手,是一项值得保留和发扬的民族传统文化活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