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马介璋的传奇商涯:人家不看好的我偏要做

1942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潮南成田家美社区。1949年随父母赴香港定居。1960年初中毕业,当了三年裁缝学徒。1963年,自立门户,经营成衣加工业。1967年,发展为达成有限公司。1967年,扩充厂房,1974年在澳门建厂,业务发展迅速。后又涉足房地产、珠宝、织布及染布等业,逐步转向多元化。
从裁缝学徒到“牛仔裤大王”,从立志将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中国到经营全球连锁的潮州菜酒楼,从试水地商业地产到在大陆各地成功复制华南城,其经商生涯有很多的传奇色彩。
马介璋总是在人们不被看好的地方做出惊人的奇迹,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我的事业发展方面,人家不喜欢去的地方,我就偏偏要去。
性格决定命运。没错,1984的时候,香港很多人争风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在全世界六七个国家都有投资的马介璋坚决留在了香港。这时候他却跑到遥远的南非去投资,而当别的企业家突然发现他的掘金计划的时候,他又在同一年底一个转身从南非回到大陆来投资。当时,香港很少人敢回大陆投资,他成为首吃螃蟹者。
马介璋先生从15岁当学徒开始,凭着过人的勤奋与胆识而成为当今巨商。关于他的经商故事,无不贯穿着这样的传奇智慧。

刻苦的奋斗精神
由于幼时家庭贫寒,马介璋15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出打工。年少的打工经历对马介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介璋说,我家很清贫,没钱,人家不把你当回事。不过,清贫劳苦却可以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马介璋秉承着潮汕人踏实刻苦的做事原则,在当裁缝学徒的时候,晚上他还会做些兼职。那时的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到300港元,除了贴补家用,还能积攒少许。两年后,不甘于打工的马介璋拿着积攒下来的1500港元,决心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说从一个小作坊到发展成为大型的制衣厂,凭借的是马介璋的诚信和踏实经营的话,那么从白手起家到业务拓展至全球,离不开的便是马介璋的毅力和顽强拼搏。为了让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可以打开欧美市场,马介璋决定学好英语。他聘请了一位英语老师,在每天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还要跟着老师学习英语,在马介璋看来,只要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就必须全力拿下。半年后,他又请了一位不懂汉语的外籍教师,不断强化自己的英语口语。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勤学苦练,他攻克了英语的难关。当属下员工看到马老板与外商用流畅的英语微笑着洽谈业务时,无不惊诧莫名,刮目相看。
胆识一:全球推潮菜
潮州菜以鲜美清淡的口味享誉全球华人世界。可谁能想到,第一个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中国的正是马介璋。
上世纪80年代初,马介璋就在深圳金碧酒店开办潮州菜酒楼,尝试将潮菜推向潮汕以外的地方。1988年,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开办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菜酒楼佳宁娜,开始了潮菜的品牌连锁之路。
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在广州、温哥华、泰国、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设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
“佳宁娜”在潮州话中是“自己人”的谐音。佳宁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面的独到经营,而潮人对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也是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力。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佳宁娜”的推销员,直到今天,其在各地扩张的势头仍然不减。
作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盂兰保育工作委员会主席的马介璋表示,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港的潮籍人士约120多万,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他说,每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盂兰节),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胆识二:“差地”搞房产
1991年,马介璋投资10亿多元建造佳宁娜友谊广场,位置靠近深圳火车站。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四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身,在当时的罗湖建筑群中鹤立鸡群。有人认为火车站人流集中,但脏乱差,低档宾馆酒店或许可以生存,开发高档项目恐怕不合时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么多可供挑选的好地段中,马介璋为什么独独看中这个地块。直到近年来,地铁开通,火车站广场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宁娜友谊广场的价值得到尽情释放,他们才初步领略到马介璋当年投资的胆识。
2005年,马介璋把内地地产开发的目光瞄准湖南益阳,斥资28亿元打造益阳梓山湖城。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投资会选择内地一个居于三线的城市。两年后,一个包含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梓山湖国际高尔夫、市民中心、水上生态公园以及大型购物中心、风情商业街、五星级酒店等设施的巨大项目正式动工,到场参加奠基庆典的朋友这才发现,马介璋的选择是对的。在进入益阳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马介璋先后投资项目多达13个,为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胆识三:复制华南城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一带经济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这里狭窄的范围内聚集了数十万家制造企业,各种原料需求量巨大。但这些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交易市场却分散在国内各个城市,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一个综合各门类的超大型工业原料市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平台,已经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港深两地发展多年的马介璋看到了这一商机,经过成熟思考后,他发动了郑松兴等五位企业家,共同投资26亿元在深圳打造一个最先进、最专业的国际化工业原料交易基地,整合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链。
2002年8月,华南城项目正式动工,2004年12月首期开门纳客时,逾千商户蜂拥入城。如今的华南城已经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闻名的轻工和电子原料基地,马介璋当初的设想完全实现。
华南城的成功印证了马介璋的胆识,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运作,华南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稳定客户群和成熟发展模式,马介璋计划将这种模式在全国进行复制。
2007年底马介璋选择南昌投资“华中城”,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将成为立足江西、辐射全国、影响国际的世界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和工业生产服务业基地。
2008年7月,马介璋又联袂香港、深圳两地商界精英斥资50亿元,以华南城模式在连云港建设“华东城”。该项目占地近2000亩,全面建成后将有近3万个商铺,是华东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从事时尚物料及产成品展示、交易和仓储等综合性商贸城。同时,马介璋还有意在南宁复制华南城模式,建设东盟国际工业原料产品物流城;在辽宁铁岭市开建“东北城”。
胆识四:建言深港一体
马介璋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出:深港合作应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建议建立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联合机构。
2007年,香港特首曾荫权在连任竞选纲领中提出“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世界级大都会”的战略思路。深圳也将这个目标写入了《2020年深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为深港合作打下了基础。立足两地制度差异现实,马介璋提出,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和指导,并建立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联合领导机构。他建议由国务院港澳办牵头,广东省和深圳市主要领导参加,建立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协商联系会议制度,解决两地共建过程中出现的战略问题和具体细节。
他指出,鉴于新加坡与澳洲开创的同步交易联接体制,日本的创业板和韩国的创业板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联盟,可作案例借鉴,深港应联合打造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
马介璋还大胆建议,为了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深港两地作用,可以考虑“纳深入港”和“深港一体化”。马介璋认为,纳深入港的设想对祖国的统一大业也大有好处。他说:“这一举措如果实施,可以让全世界各国看到,国家对香港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马介璋喜欢走别人没走的路,或者不愿意走的路,但总是能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商业奇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