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潮汕小故宫”的陈慈黉故居,宝藏推荐,有空得去看看。


解读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壮志凌云,遨游八表,不拘禹甸江皋。商海飞舟,骄姿只手擒鳌。传薪奕世风云志,爱家乡、盛举名高。构华堂、数叶同枝,兰蕙香飘。

居不限楼台榭,看中西合璧,独树凤标。百折回廊,参差院落连霄。游人向慕纷纷至,望晴空、五彩旌摇。沐春风、淑气和旸,莺啭如箫。”

这首《高阳台》词,简要而准确地概括、描写了陈慈黉其人其居的形象特点。

人们说,一座旧宅,是一段尘封的记忆,作为中西结合“驷马拖车”的典型潮汕民居,更注定了陈慈黉故居将成为一段城市历史的记忆,甚至是城市历史的延续……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汕头澄海隆都前美

美誉昵称:岭南第一侨宅、潮汕的小故宫

始建年份:清宣统二年(1865年)

占地面积:2.54万㎡

建筑面积:1.65万㎡

建筑形式:从厝式民居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总体格局: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

宅院构成: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

建筑厅房:506间

历史时刻:2002年入选汕头新八景(黉院惠风)

              2003年评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厚重而神圣的历史感

北京的四合院、周庄的水乡、客家的围龙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建筑物是某段历史留下来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最具人文气息的物化体现。

因而,它的存在,往往超越建筑物本身,而延伸到很远的时空,成为人们精神崇拜、抚古思今的图腾。

△ 大门前广场 – 情景雕塑

陈慈黉故居,也称陈黉利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是著名旅侨胞陈黌利家族集几代人的心血在家乡建造的许多宅第的总称。

陈慈黉(1843-1921年),名步銮,号子周,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卒于民国十年,享年78岁。自幼在家“延书课读”。

12岁,因近亲族人陈宣岭参加官塘陈十爷反清被杀,殃及族人。他与家人逃藏于邻居吴厝,幸免罹难。

△ 陈慈黉

自此弃学从商,随父亲至香港。慈黉聪颖,不久就接管父业主理乾泰隆商务,至同治十年已届壮年,精力充沛,力图发展,

故将实业拓展至泰国,于曼谷湄南河畔火船廊创立陈黉利行和火砻,专营大米加工和出入口贸易,并于新加坡,越南西贡、香港和汕头设立分行,形成跨国贸易体系,成为当时泰国商界米业大贾。

△ “传叶堂”匾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陈黌利家族曾被誉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富甲南洋”,至今历六代百余载,仍然兴旺发达。

陈慈黉故居的魅力便是来自于历史,来自于黉利家族的发迹人,来自于那一段“红头船”的历史。

△ 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故居与红头船连同家族先人一起降临,那深藏着的历史兴衰,黉利家族事业的风云变幻,家族爱国爱乡的血缘亲情,足可让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旅游观光者驻足沉思,搜寻它们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奇特魅力。

这是一种厚重而神圣的历史感,既能激起访古探幽的欲望,又能吸引你对故居观光后的文化沉思,一种凝重感,一种反思意绪乃至一种爱国教育便油然而生。

△ 陈慈黉故居

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澄海人称作“慈黉爷”的陈黉利家族首领陈慈黉要在家乡隆都镇前美村“起厝”,潮语中“厝”是宅居、“起”是建筑,即兴建宅第之意。

陈家因此大集工匠,造就了清末至民国年间潮汕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斗工”。

陈慈黉故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从1865年,陈慈黉家族开始建造豪宅,历经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

从祖居地“刘厝”建到新乡,相继建了12座,而现在人们经常提起的,就是这后来兴建的4座,即“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共有厅房506间。

△ 大庭院

这四座大宅,分属陈慈黉的三个儿子,“郎中第”属次子陈立梅,开建于1910年,至1920年建成,共有大小厅房158间。

“寿康里”属长子陈立勋,开建于1922年,至1930年建成,共有大小厅房116间。

“三庐”书斋是“寿康里”的附属建筑,有厅房30间,兴建落成时间与“寿康里”同时。

“善居室”属幼子陈立桐,开建于1922年,到1939年还未完全建成,后因日军侵占汕头,被迫停工,共有厅房202间。

△ 门饰(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传陈家大院屋多,居者少,为使空气流通,陈宅在建成后,专门雇用一个仆人专事开关门窗。

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门窗打开,全部开完已是中午,午后即逐个关上,到晚上还常常忙不过来。

其偌大程度,可见一斑。透过如此种种夸张怪诞的传说,不难窥见陈宅在潮汕人心中留下的强烈印象。

细加察访,陈宅的神秘之处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对皇家宫室的可以模仿即是陈府之所以独特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传叶堂

“慈黉厝,皇宫起”,这是潮汕人对陈家宅第的另一种意味深长的说法。

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陈宅是典型的“从厝式”民居,揉合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

又效仿中国古典的宫廷式建筑,富丽堂皇,古朴典雅,在此基础上更融进西方建筑艺术。

△ 窗饰(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宅第主厅堂为“四点金”布局,双侧火巷(也称双背剑),近似北京故宫东、西宫格式,分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拖小房的住宅网络,

加上楼梯、天桥、通廊与屋顶人行道,里应外合,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令初晤者,如入八卦阵,被人盛赞为“岭南第一侨宅”、“潮汕的小故宫”。

不计工本,为求其精

陈慈黉在世时亲自主建的“郎中第”历时10年,期间因质量不好,曾反复3次推倒重建。

四宅中最为壮观的“善居室”,从1922年兴工后,其继建主人是陈慈黉的幼儿媳,她也因部分建筑质量不好,曾多次责令拆除重建,以致延缓工期。

停工时,部分门窗、屋梁和木雕还未油漆。

△ 欧式柱饰 陈远宁画

陈宅宅内的基本结构、屋内的木雕及石雕均以传统中国形式为主,而阳台、第二层的通廊天桥均以大埋石为建材。

欧洲入口的彩瓷砖地板和装饰及较大的窗户等则属西方的建筑特色。

△ 屋脊嵌瓷工艺

△ 山墙檐口装饰

△ 檐口下泥塑彩绘

墙砖和地板砖上更绘有东南亚各国风情图案花纹,其中单进口瓷砖式样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近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

各式门窗造型饰以灰塑、玻璃,高雅大方,富丽堂皇;木雕石刻多以花鸟、祥禽为内容,表达吉祥、吉庆、富贵的美好愿望。

△  檐口下装饰↖  梁架石雕↗  梁架木雕↙ ↘

斗拱、檐壁皆贴上进口彩瓷,那些专业嵌瓷的师傅都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们互相斗智斗艺,

作业时皆用布幕遮挡,防止互相干扰,摹仿,只博交卷时主人一声喝彩!

△ 梁架石刻木雕

清乾隆《潮州府志》载:“鸟革翟飞”、“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就是对潮汕民居华美装饰的赞叹。

潮汕民居屋内石雕木雕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金碧辉煌,美仑美奂。

△ 彩瓷饰面(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

造型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气氛,如同进入艺术殿堂。

△ 地砖

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不少出自华世奎、吴道容、朱汝珍等一些当时全国著名书法家的手笔。

“民康物阜”、“阙抱山环”、“兰室”、“蘧庐”、“五柳”、“三槐”、“翠飞”、“凤翥”等意蕴深刻的宅第名,精湛的中华书法文化菁华,无不为这座故居锦上添花,使之在建筑艺术美的基础上又垫上一道丰厚、浓郁的中西结合文化内涵。

△ 洋灰楼梯

△ 屋面外廊

潮汕文化的底蕴缩影

潮人素以团结、爱乡著称,陈黉利家族一向本着“商与儒本无二道”、“理财重在生众”、“斥财合于睦姻任恤之义”、“排难解纷,矜孤恤寡”宗旨。

陈慈黉故居是雇用乡人修建而成的,按慈黉家庭当时资产及开放意识,完全有能力聘请名师设计和技工负责施工,为什么却偏偏选择雇用乡人,以最笨拙低效益的方式进行施工。

这也许正是间接施济乡人的表现,又或者是他对桑梓故土的深深眷恋。

△ 小庭院

其时,陈氏家族早已在泰国建有陈氏家祠和豪宅别墅,为何还要斥巨资继续在故里修筑另一家园?

从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一首赠友人的诗中也许可略窥其心迹:

“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

△ 中式家具

正是这种思乡爱乡的热情驱使他以建造大型家园的方式来表达。

在家乡,陈慈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建树殊多,如带头创建前美新乡、兴办学校、修侨造路等,并经常为民众排忧解难,深得乡人敬仰。

△ 风櫃

△ 黄包车

后来,故居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陈慈黉家史馆、红头船雕塑、潮汕戏曲馆、木偶馆、潮汕新娘房、潮汕工夫茶馆、老潮州小食馆、书画廊、微雕展馆、潮汕工艺礼品馆、古厨房系列等富有潮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景观。

独特艺术人文景观与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让我们领略到潮汕的民居风采,感受到华侨漂洋过海创业的艰辛和爱国爱乡的美德。

不得不说,陈慈黉故居是一所潮汕文化博物馆,更是潮汕文化的一个缩影。

如同生命体一般,城市具有一个成长、繁殖、衰落,不断演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种种沉淀,都在建筑形象和城市形态上刻印下了思索的烙印。
 
陈慈黉故居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见证印记,其精湛的建筑艺术与厚重的民居文化内涵令世人惊叹不已。
 
其是潮汕民居文化乃至中国民居文化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我们潮汕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见证印记,其宏伟建筑规模、璀璨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文化价值毫不逊色。 

△ 曾镇悦 画

地址 _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文稿 | WRITER

罗惠芳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蔡海松  黄镜亮  林立

画作 | PAINTING

陈远宁  曾镇悦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建筑文化》NO.7

本文对作者原文有删减及整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