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贷款额骤降 央行称高风险领域现“惜贷”
▼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李海霞)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7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远低于预期,同比环比均有大幅度回落。央行表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数据显示,7月当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64%。另外,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大跌86%和67%。
贷款需求不足 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贷款投放进度
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1到7月,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分别为1.32万亿元、6445亿元、1.05万亿元、7747亿元、8708亿元、1.08万亿元、3852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创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回应称, 7月金融数据不如预期,出现暴跌的主因是需求不足。
他表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占据银行贷款业务较大比例的房地产、政府投入等在减少,银行应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央行相关人士亦对此回应称,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各行业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6月份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来补充。
不仅如此,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亿元,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业内专家表示,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
同时,该央行相关人士还认为,7月份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历史上7月份历来是‘小月’,2004年、2005年7月份贷款还曾出现过净下降。”
不良贷款率11季度连升 银行警惕高风险地区和领域
银监会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694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连续11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同比增加992亿元,2014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已超去年全年32亿元。
央行相关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从分布结构看,不良贷款暴露集中于部分行业和地区。分地区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信用卡是境内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
去年至今,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贷款风险与钢贸、光伏、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轮番登上“舞台”,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承压,致使各季度新增不良贷款余额逐季走高,进而推高了今年的不良贷款率。
为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银行除了在高风险领域谨慎投放贷款外,人民财经还了解到,银行正在采取各种方法处理不良资产,包括低价甩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等。
上海一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向人民财经透露,某大行上海分行不久前将39笔总价1.9亿元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1折处理给了资产管理公司,目的是为了“压降不良,不然数字太难看”。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