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核潜艇元勋彭士禄获最高科技大奖,惊讶:我也可以得奖?

  提起核潜艇,很多人会想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而忽略掉另一位堪称核潜艇界“扫地僧”的人物——彭士禄

 

  早在1979年,彭士禄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时,黄旭华是他的副手。直到1983年,彭士禄被调去主持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后,黄旭华才转正为总设计师。

 

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老总 (左起赵仁恺 彭士禄 黄纬禄 黄旭华)

 

  当然,这并不是说职务越高贡献就越大。这两位都是当之无愧的核潜艇元勋,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彭士禄主攻的是核动力,黄旭华主攻的是潜艇设计制造,而核潜艇与一般潜艇最主要的区别恰恰就在于动力。

 

  彭士禄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字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另一个原因就是彭士禄非常谦逊、低调。

 

  其实早在80年代国报刊就将彭士禄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彭士禄却坚决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核潜艇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己顶多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

 

  除了核潜艇元勋之外,彭士禄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广东农运领袖、革命烈士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的童年极为悲惨,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4岁时父亲牺牲,8岁时被关进监狱……

 

 彭士禄

 

  彭士禄的人生可谓“逆风开局”,但他又是如何传奇般地逆转,成为我国核潜艇元勋的呢?

 

  彭湃是广东海丰县人,彭家靠开榨油坊起家,到了彭湃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是海丰数一数二的大富豪,家里有1500多名佃农。受革命思想影响,彭湃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开始在家乡组织农民运动。

 

  1923年11月的一天,彭湃当众宣布,凡是租种他家田地的佃农不用再交租金,并把家中的地契全部烧毁。在彭湃的发动下海陆丰地区的农会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然而当时红色力量还很薄弱,大革命失败后,农会组织被镇压,彭湃的妻子蔡素屏被敌人逮捕,并于1928年9月杀害。彭湃被调往上海工作,不久也遭叛徒出卖被捕。

 

  尽管周恩来指示中央特科组织所有力量营救,最终还是功败垂成。彭湃于1929年8月30日被敌人杀害。

 

  彭士禄出生于1925年11月,在母亲蔡素屏被捕的那个晚上,敌人四处叫喊着:“彭家人一个不要放过,斩草除根。”奶妈趁乱背着彭士禄逃了出去,年幼的彭士禄天天吵闹着要找爸妈,他哪里知道母亲已经牺牲,父亲也已远赴上海。

 

 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

 

  后来七婶将他接去澳门,经此大变,彭家已是一贫如洗,只能靠糊纸盒、做鞭炮艰难度日。

 

  1931年初,从事地下工作的七叔准备把彭士禄送到中央苏区,但走到潮安埯埠时,因临时有其它任务,只能把他安置在当地农民家中。

 

彭士禄的父亲彭湃

 

  农民们知道彭士禄是彭湃的儿子,对他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疼爱。平时自己舍不得吃,却总不让他饿肚子。过年过节有肉吃也是让给他,自己吃骨头。

 

  那段时间彭士禄东躲西藏,隐蔽在不同的家庭中,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在潮汕地区我有20多个‘爸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我。”

 

  1933年农历七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彭士禄和照顾他的“妈妈”一同被敌人抓捕,关进潮安监狱。《广州国民日报》上刊登消息称:“彭湃之子被我第九师捕获”。

 

  左图:幼小的彭士禄;右图:石炮台监狱,这张照片是当时国民党专门让8岁的彭士禄在石炮台监狱门口拍的,目的是为了登报邀功,当时标题是《澎湃之子被我第九师捕获》。

 

  几个月后的一天,彭士禄被押送到汕头警备司令部。一同押去的一些多人当天就被杀害,按照预定未满18岁的不能枪毙,彭士禄和几个“红小鬼”便被关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彭士禄失去了大人的庇护。当时已经是冬天,彭士禄只能把地上一个破麻袋紧紧地裹在身上。监狱里的伙食非常差,彭士禄每餐只能吃一小碗发霉的米饭,嚼一口,里面还满是虫子和沙子。

 

  由于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彭士禄身上长满了疥疮,身体越来越虚弱。饥饿和疾病都威胁着彭士禄的生命,好在狱中一位老爷爷经常分给他一些吃的,他才奇迹般地活下来。

 

▲时隔半个世纪,彭士禄来到石炮台,再次在监狱门口留影纪念

  半年之后,彭士禄被送到广州感化院关押,在这里也又艰难地渡过一年。后来祖母得知他的下落后,才于1936年将他接到香港。

 

  1940年末,周恩来派人把彭士禄和另外几名烈士子女接到延安。由于幼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彭士禄比起同龄的孩子显得更加老成,他不爱说话,也很少出去玩。

 

  彭士禄被安排在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这对他来说并不轻松。他说着一口粤语,来延安之前连普通话也不会讲。而且上中学之前只上过两年书,基础很差。

 

  但彭士禄天生一股倔脾气,不愿落在别人后面。他身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遇到的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懂为止。并且能举一反三,解决其他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在延安不仅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秀品格,更增强了他的报国热情。1945年8月1日,作为模范学生的彭士禄光荣地入了党。

 

  1951年夏,中国计划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赴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彭士禄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首批300名留苏学生之一。

 

  有资料统计,当时国家培养一名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30户农民全年的收入或者在国培养26名大学生的费用。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彭士禄非常明白国家对自己的期望,丝毫不敢懈怠。他每天学习16个小时以上,除了吃喝拉撒都在学习。在留苏的5年里,他先后学习过36门课程,除3门课程成绩合格外,其它均为优秀。

 

  就在彭士禄努力学习之际,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954年年初,美国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拥有“超强续航”和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核潜艇,在冷战格局下无疑严重刺激了各国的神经。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个大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中国也决心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要使用核必须要先培养人才,彭士禄等35人被选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学习

 

  1958年,彭士禄才学成归国。这一年正是中苏关系走向转折的一年,赫鲁晓夫拒绝按照承诺向中国提供核潜艇技术。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提供了一份报告,计划自行设计制造核潜艇。

 

  美国鹦鹉螺号潜艇

 

  这个任务被交给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便是日后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他领导着一支200人的科研团队,所里设置了各种研究机构。

 

  初出茅庐的彭士禄被任命为核动能研究室的副主任,但室里并没有主任,一切都由彭士禄负责。为什么不任命他为主任呢?按照当时的规定,技术评定为1-3级才能当教授和主任,4-6级只能当副教授和副主任,刚回国的的彭士禄只被评为6级。

 

  彭士禄的任务是设计核潜艇最关键的部位——核反应堆。当时核潜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绝对机密,别说反应堆的样子,就连核潜艇的外观都不会透露。

 

  那时,中国的科学家对核潜艇毫无概念,手上只有5张非常模糊的外国核潜艇的照片,真正称得上“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有一次一名外交官在国外商店看到一个非常精美的核潜艇模型,便买了回来。彭士禄知道后,硬是把它“借”了过来。

 

  当时所里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是核专业的,彭士禄等几个有留苏经历的人不得不一边搞研究,一边为他们上课。所里每人每个月只有5元钱,这还包含了生活费、出差费,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彭士禄后来回忆:“那段时间是啃着窝窝头在搞科研。”而且,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他们还不得不出去挖野菜。

 

  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难倒彭士禄,最让他感到艰难的是,当时只有一些非常原始的计算设备。核动力需要设计大量公式和数据的计算,一种技术方案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一个多月才能完成。这既增加了工作量,又耽误了时间。

 

  但不管多难,彭士禄都坚持亲自核算数据。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也只有过了手,他才会放心。

 

  在建设核潜艇的过程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争议,彭士禄也拍过无数次拍,以至一些同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彭拍板”。其中一次重大争议便是:在海上建反应堆,还是在陆上建反应堆。

 

  彭士禄提出在陆上建立一个模拟反应堆,进行模拟实验,培养维护人员。同时在海上同步建设,一旦试验中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到在潜艇上。这种交叉建设,能最大限度避免试验失败带来的损失。

 

  但反对者认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必要在陆上建反应堆,应该一步到位。既节省经费,又节省时间,就算搞不成功,将来还可以把核潜艇改成训练艇使用。

 

 909基地

 

  出现争议是很正常的,设计核潜艇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头一遭,没有技术权威。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都是基于如何更快更好地造出核潜艇。

 

  对于争议,彭士禄始终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反对者。

 

  彭士禄分析说:“搞核潜艇,技术上我们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把反应堆直接装到潜艇上,风险太高。即使成功,一些修修改改在潜艇上也非常不便。在陆地上建,虽然钱花得多,但能保证我们在艇上一次成功,而且还多建了一个试验基地。这有利于培养人才,钱花得值。”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大家同意了彭士禄的意见,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案是非常成功的。

 

  在核潜艇的建设过程中,彭士禄敢于坚持己见,敢于拍板决策。他常常对同事说:“你们放手干,遇到问题我来拍板,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这种敢于决策,敢于担责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彭士禄看来,搞科学,不敢冒险,不敢担责,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当然,彭士禄的拍板可不是随便乱拍。这依托于他丰富的核动力知识,以及在实践中对数据的反复计算。用他的话来说:“作出一个决策,起码有7层以上的把握。”

 

  决定建设陆上反应堆后,彭士禄带着全所的800多名职工和家属,从繁华的京城奔赴川南一个峡谷中。他们从零开始,建设原子反应堆的第一个试验地——“909”基地。

 

  最初科研人员住的房子都是用河泥跟鹅卵石垒起来的,睡的是木板,吃的是山上采的野菜和蘑菇,连个厕所都找不到,只能在野外方便。大家一心扑在建设上,一个个搞得蓬头垢面,曾有人因公外出,路过老百姓家讨口水喝,被人当成了乞丐。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经过三年多时间,川西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建立起一个大庆式的实验基地。

 

  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试验成功。同年底,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名为“长征一号”的首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核潜艇

 

  为公明白,为私糊涂。

 

  在核反应堆建设过程中,彭士禄无疑是精明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开支,都要仔细地核算。

 

  但对于个人利益他却非常“糊涂”。他从来不问什么时候能评职称,什么时候能调级别,什么时候能涨工资。甚至连后来评的院士,也是单位帮申请的。从功臣一开始,彭士禄当过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直到第一艘核潜艇交付使用,他还是顶着副职头衔。

 

  作为一项绝密工程的负责人,彭士禄的名字是当时的机密,甚至连一些奖励称号都不能发给他。1978年,彭士禄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工地干活,很惊讶地问道:“我也能得奖?”直到80年代,随着相关信息逐渐解密,彭士禄的名字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为了建设反应堆,彭士禄带着妻子住在基地,而把10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托付给邻里照顾。一次8岁的女儿突然患了肝炎住进医院,不久10岁的儿子也因为药物中毒被送进医院,两兄妹一个住在医院一楼,一个住在医院二楼。

 

  他们不约而同地要医护人员不要把消息告诉爸妈,因为爸妈早就告诉过他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能坚持到爸妈来接他们。

 

  彭士禄因为废寝忘食地忙于工作,一直患有胃病。在一次试验中,他胃疼得非常厉害,额头上冒出黄豆大的汗珠。同事们急忙把他抬到医务室,诊断发现是急性胃穿孔,必须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

 

  而手术就在工地上的医院里进行,这次手术切将他的胃切去了四分之三。医生做手术时还发现,他的胃上早就有一个穿孔后自行愈合的伤疤。可见,彭士禄为了坚持工作,忍受着多大的折磨。

 

晚年彭士禄

 

  在成功设计出核潜艇后,彭士禄又带领团队参与“728”工程,开展压水堆30万千瓦方案设计。后来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就是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1983年2月,彭士禄调任水利部担任副部长,同时还被任命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负责广东核电站工作。

 

  继设计核潜艇之后,彭士禄又成为中国核电的拓荒人和奠基者,对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提起这些,他总谦虚地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搞核潜艇,一件是搞核电站。”今天看来,这两件事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年,彭士禄写了一份自述,他总结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夫人”太多,总共有三个。第一个“夫人”是核动力;第二个“夫人”是烟酒茶;第三个夫人是小玛莎。

 

  核动力文章里面已经说了很多,不再赘述。彭士禄从不避讳自己喜欢烟酒茶,这是由工作环境决定。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的工作状态下,压在他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做出每一项决策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适当喝一点,能让他忘记忧愁。工作太累了,要喝一点振作精神。试验成功了,也要喝一点庆祝,提振信心。久而久之,烟酒茶就成了他离不开的第二个“夫人”。

 

  第三个夫人小玛莎,是他的妻子马淑英,玛莎是她在苏联留学时的名字。前两任“夫人”都与工作有关,唯独真正的夫人被他排到了最后。彭士禄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可以看出他因为忙于核事业,而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内心抱有深深的歉疚。

 

  彭士禄在人民的养育下长大,秉承父亲的遗志,承载着祖国的期盼,赴苏联学习先进技术。他没让祖国、人民和父亲失望,通过不懈努力帮助国家设计出核潜艇和核电站,立下不朽功勋。

 

  为了国家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牺牲掉家人的幸福,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共产党的优秀品质。正如彭士禄曾所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来源: 温度历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