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雷锋在天安门前的两张留影

从16岁高小毕业在安庆乡当农民,到招入县政府,再到18岁北上赴辽宁鞍钢当工人,20岁应征入伍在辽宁抚顺服役——伴随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雷锋揣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与时代的巨大浪潮同频共振,在建设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雷锋本叫雷正兴

1958年秋天,雷锋报名鞍钢被招录。报名前,他把原来的名字“雷正兴”改成了“雷峰”。
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叔公给起的,有家道兴旺的意思。”去报名的路上,雷锋向同行的县放映员张希文透露了改名字的想法,“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还说什么兴旺,现在不如趁报名当工人的机会改过来。”他在报名表上给自己起名“雷峰”,寓意登高望远。解放前只读了三个月书的张希文,也在雷锋的建议下改名张建文——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文化。

向县委书记赵阳城告别时,书记建议雷锋把“峰”改为“锋”:“你是要去钢铁厂,换个金字旁就准确了。”

天安门前的风华少年

1958年11月12日,带着新改的名字,“雷锋”和同伴奔赴鞍钢。两天后,去鞍山的火车在北京转车,有几个小时停留时间。这是雷锋生平第一次到北京。
和工友走到天安门金水桥前,雷锋仰望毛主席像,伫立良久。可以说,正是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改变了他的命运。离开湖南家乡前,雷锋专程去过韶山毛泽东旧居。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天安门执勤的战士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能久留。雷锋不情愿地转过身问:“毛主席在哪儿?”
战士说:“我在这儿执勤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
“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上?”雷锋继续问。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绩,当英雄,当模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小战士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雷锋。
站在金水桥头,以天安门城楼做背景,雷锋提着编织篮照了一张相。这时,他看见一位青年正骑在一辆固定的摩托车上拍照,便走过去,让来自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给自己拍下了这张“艺术照”。这是雷锋仅有的两张在北京的照片。

1958年,天安门城楼前,雷锋骑上一辆固定的摩托车拍下这张“艺术照”。

1958年,雷锋提着编织篮,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

两张照片上,雷锋都咧着嘴,开心地笑着。没有人知道,是否就在这一刻,他已把“做出大成绩”后去见毛主席,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

来源: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