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潮汕風情影像
▼
(來源: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約翰湯姆遜在中國期間留下的個人影像
1868年,約翰•湯姆遜來到中國。1870年秋冬時節,他在遊歷北江、廣州、澳門之後,從香港坐汽船抵達汕頭,然後坐木船來到潮州。
他先是在汕頭南部的礐石短暫停留,從礐石山上拍下了汕頭埠的全景圖,接著還拍下了幾張附近的姿娘人物像。而後輾轉北上到了潮州。
(汕頭埠全景圖,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姿娘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約翰湯姆遜在其圖片說明中這樣描述:這是另一種流行於這一地區的髮型,不過照片上的婦女來自另一個家族。照片上呈現的這種臉型是本地人特有的,鼻子直而挺,上嘴唇薄,牙齒潔白整齊,還有一個漂亮的下巴。
▲(姿娘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這張照片女人的髮髻高而突出,是過去潮汕已婚婦女的髮型,古稱「椎髻」,潮汕人也稱為「鬃」。
從汕頭離開後,約翰湯姆遜到達了潮州,拍下了下面這四張照片。
▲(潮州三元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三元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 年),竣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由戶部侍郎林熙春倡建。
它是座磚石結構的塔,塔高51米,塔圍寬46.6米,基圍是用花崗岩石砌成, 上刻虎獅等走獸。塔平面為八角形,樓閣式磚石塔,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階可登, 直至塔頂。塔身首層、二層為石構築,三層以上除塔簷之外,餘皆為青磚構築。各層塔心室的藻井由花崗岩石拼成,分別雕刻八卦圖、玉兔桂樹,雙鶴祥雲、 鹿含靈芝等祥瑞圖案。
塔門向西北,匾額楷書刻「三元塔」三字。塔門石刻對聯:「霞標插漢三千界, 砥柱當潮九萬程」。塔第五層內壁刻有戶部侍郎林熙春撰寫的《三元塔銘》,銘曰:
「鳳城之東,吉水一泓。兩山對峙,萬派朝宗。左昂有遜,華表偏隆。時維萬曆, 群議攸同。乙已建塔,丁未竣工。負巽抱乾,一柱淩空。路從內轉,不覺身崇。牖窺星漢,簷散氛風。天地為小,雲階可通。影搖金刹,砥柱潮中。法輪永固, 灝氣新鐘。元魁輩出,國泰民豐。」
▲(潮州鳳凰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鳳凰塔得名於與之隔江的鳳凰臺,俗稱涸溪塔。
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時任潮州知府的郭子章倡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行大修。鳳凰塔坐東南朝西北,高九層(初為七層)47.72米,為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石塔。
塔基須彌座及一、二層集中了該塔的主要裝修藝術,刻有龍、鳳、鶴、馬、羊、 魚等祥禽瑞獸和奇花異草及力士等石刻浮雕圖案。另外一、二層為整齊條石砌築,用丁頭拱逐層承石梁挑出塔簷。三層以上為青磚構築。二層到五層每面錯開四門,六、七層只開三門,而塔刹為空心青銅葫蘆。
塔門匾額「鳳凰塔」以及柱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為郭子章所書寫,二層有石匾「萬代瞻依」。
第三張和第四張也是同為潮州八景之一的廣濟橋(湘子橋)。
▲(潮州廣濟橋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潮州廣濟橋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潮汕鄉村,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澄海梅隴鄉,清末,攝者不詳)
▲(揭陽榕江南河,清末,攝者不詳)
▲(揭陽榕江南河,清末,攝者不詳)
▲(鄉村孩童,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存心善堂,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青龍古廟,1911年,傳教士莉娜約翰斯頓攝)
▲(目送,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賣水果,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賣水果,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油漆工,清末,攝者不詳)
農夫車水:通過腳踏絞盤上的水鬥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的水渠裏,達到澆灌的目的,在那個沒有抽水機的年代,都是這麼搞。
▲(農夫車水,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行船人,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剃頭匠,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潮汕鐵路通車典禮合影,1906年,攝者不詳)
謝謝清末那些為潮汕地區留下了相片的攝影師,歷史是厚重的,我相信每一張老照片都能夠傾訴千言萬語,帶我們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而我們也會發現,一百多年前在我們祖輩世代生活的潮汕,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黑暗腐朽」年代裏,也有著錦繡山河、時髦姿態和階層萬象。
(來源:歷史與秩序)
-end-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