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潮汕風情影像

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當地一家光學設備廠當學徒,於 1858年左右結束他的學徒生涯,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掌握了攝影原理。之後,他又經過幾年的學習,完成哲學、數學及化學的學習並成為蘇格蘭皇家社會藝術學會的會員。1862年,年滿25歲的湯姆遜前往加坡,與其兄長在當地開辦照相館,成為一名專業人像攝影師,從此開始他為期十年在亞洲最為人銘記的旅行時光。其間他花五年時光漫遊東南亞,去過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家,並最早用影像記錄下吳哥窟。
1870 年他開始了歷時兩年的中國之旅,此前三年,他在香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並幾次前往廣東進行短途旅行。在這兩年裏,他從廣東進入福建,先後遊歷了華東和華北,到達北京後又南下長江流域,行程近萬公里。結束中國之旅之後,他於 1872 年回到英國後,出版了幾本在攝影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書。湯姆遜於1921年9月29日往生,他的超過 600 幅攝影作品被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收藏。他是世界紀實攝影的先驅,也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

▲1874年第二版第一冊《中國和中國人影像》封面

(來源: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1868至1872年,他漫遊了中國的多個省份,總行程5000多英里,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其中就有潮汕的影像。

▲約翰湯姆遜在中國期間留下的個人影像

1868年,約翰•湯姆遜來到中國。1870年秋冬時節,他在遊歷北江、廣州、澳門之後,從香港坐汽船抵達汕頭,然後坐木船來到潮州。

他先是在汕頭南部的礐石短暫停留,從礐石山上拍下了汕頭埠的全景圖,接著還拍下了幾張附近的姿娘人物像。而後輾轉北上到了潮州。

這張是當時汕頭埠的全景圖。此時汕頭剛開埠十年有餘,這張照片中的地方就是潮汕近代史的發跡之地,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清一色的西式建築。

(汕頭埠全景圖,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他拍攝了同一個年輕的潮汕姑娘。約翰湯姆遜在其圖片說明中這樣描述:她向我們展示了潮州府汕頭常見的一種髮型。

▲(姿娘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約翰湯姆遜在其圖片說明中這樣描述:這是另一種流行於這一地區的髮型,不過照片上的婦女來自另一個家族。照片上呈現的這種臉型是本地人特有的,鼻子直而挺,上嘴唇薄,牙齒潔白整齊,還有一個漂亮的下巴。

▲(姿娘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這張照片女人的髮髻高而突出,是過去潮汕已婚婦女的髮型,古稱「椎髻」,潮汕人也稱為「鬃」。

從汕頭離開後,約翰湯姆遜到達了潮州,拍下了下面這四張照片。

第一張是三元塔,後在1918年的地震中收到嚴重破壞,現在潮州的三元塔上部是殘缺的。

▲(潮州三元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三元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 年),竣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由戶部侍郎林熙春倡建。

它是座磚石結構的塔,塔高51米,塔圍寬46.6米,基圍是用花崗岩石砌成, 上刻虎獅等走獸。塔平面為八角形,樓閣式磚石塔,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階可登, 直至塔頂。塔身首層、二層為石構築,三層以上除塔簷之,餘皆為青磚構築。各層塔心室的藻井由花崗岩石拼成,分別雕刻八卦圖、玉兔桂樹,雙鶴祥雲、 鹿含靈芝等祥瑞圖案。

塔門向西北,匾額楷書刻「三元塔」三字。塔門石刻對聯:「霞標插漢三千界, 砥柱當潮九萬程」。塔第五層內壁刻有戶部侍郎林熙春撰寫的《三元塔銘》,銘曰:

「鳳城之東,吉水一泓。兩山對峙,萬派朝宗。左昂有遜,華表偏隆。時維萬曆, 群議攸同。乙已建塔,丁未竣工。負巽抱乾,一柱淩空。路從內轉,不覺身崇。牖窺星漢,簷散氛風。天地為小,雲階可通。影搖金刹,砥柱潮中。法輪永固, 灝氣新鐘。元魁輩出,國泰民豐。

第二張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塔。

▲(潮州鳳凰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鳳凰塔得名於與之隔江的鳳凰臺,俗稱涸溪塔。

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時任潮州知府的郭子章倡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行大修。鳳凰塔坐東南朝西北,高九層(初為七層)47.72米,為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石塔。

塔基須彌座及一、二層集中了該塔的主要裝修藝術,刻有龍、鳳、鶴、馬、羊、 魚等祥禽瑞獸和奇花異草及力士等石刻浮雕圖案。另外一、二層為整齊條石砌築,用丁頭拱逐層承石梁挑出塔簷。三層以上為青磚構築。二層到五層每面錯開四門,六、七層只開三門,而塔刹為空心青銅葫蘆。

塔門匾額「鳳凰塔」以及柱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為郭子章所書寫,二層有石匾「萬代瞻依」。

第三張和第四張也是同為潮州八景之一的廣濟橋(湘子橋)。

▲(潮州廣濟橋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潮州廣濟橋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湯姆遜提到當時廣濟橋的一個特點:兼作經商店舖,「一里長橋一里市。他拍攝的照片顯示,當時橋墩上都建有房屋,閣樓飄到橋墩外,用木杆支撐著,像是吊腳樓。橋樑也封閉起來,像是廊橋。湯姆遜進一步寫道:「潮州府大橋與福州的一座橫跨閩江的大橋有些相似。它是一座石橋,有很多根橋墩,近似方形的橋孔可供船隻從橋下通行。橋上還是小鎮上的一處大集貿市場,在那裏,我發現了一些商人的住所和店舖。他們在那裏經商,也在那裏睡覺,平靜地等待著有那麼一刻會帶著他們和那破舊的小屋一起走進泥濘的墳墓。
湯姆遜特別介紹了廣濟橋上商戶保護自身財產和生命安全的一種措施:「在每一個拱門上方,懸掛著兩個薄木框;虔誠的房主在夜間將其放下,以阻止壞人企圖進入他們的住所。不用說,這是一種普遍行之有效的防範措施。」湯姆遜說的「薄木框,應該就是照片中懸掛在橋板一邊兩個像梯子那樣的木框,但他沒有說明,何以把它們放下來就可以防止壞人進入橋上的住所。
而約翰湯姆遜因為在拍攝潮州廣濟橋的時候受到了當地人的阻擾和襲擊,心有餘悸的他不敢在潮州久待,所以便早早趕往廈門去了。湯姆遜在遊記中這樣描述遇襲經過:
「在潮州時,有一天天還沒亮,我們就起床了,去河邊拍照一座舊橋。可我還是天真地認為是因為早起才沒有遇上城裏的暴徒。可還是發生了一點小事。在橋上有個集市,就在天要大亮時,裝滿農產品的苦力車長龍般地從四面八方湧來。這時我正好在我們小船停靠的岸邊不遠處拍照,一群人大喊著向我沖過來。在這一群人流中,我急忙把相機從三腳架上旋開,為了相機裏那些未沖洗的膠片,我把器材夾在腋下,舉起我的鐵制三腳架,像端著槍一樣對準向我逼近的敵人;同時背退到河邊,爬上了船。
至於襲擊的原因就是當時潮州民眾的排西情緒嚴重,如若當時沒被潮州百姓襲擊,相信會留下更多關於潮汕人生活紀實的照片,實為遺憾。
如今的潮汕已婚婦女早已經沒有了梳椎髻的慣例,潮州的三元塔也早就殘缺不堪,廣濟橋也並非被人為地修飾地這麼華麗。這些早已看不到的過去,正是約翰湯姆遜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記憶。
鏡頭下的清末潮汕社會
在約翰湯姆遜離開之後,民國成立之前,拍照的成本還很高,普通老百姓並無力承擔費用。那時關於潮汕地區的照片,大多都是傳教士或照相館的人拍下的。雖然很多照片的具體拍攝者已經無從考究但是感謝他們留下了這批有有意義的照片,讓我們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一窺當時潮汕社會的面貌。
潮汕鄉村:下面這兩張照片,拍攝的都是當時潮汕的鄉村,第一張拍攝地點不詳,第二張拍攝於澄海梅隴鄉。

▲(潮汕鄉村,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澄海梅隴鄉,清末,攝者不詳)

▲(揭陽榕江南河,清末,攝者不詳)

▲(揭陽榕江南河,清末,攝者不詳)

▲(鄉村孩童,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存心善堂: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建築是早期的存心善堂,這個號稱潮汕第一慈善機構的善堂便是成立於這個時期。

▲(存心善堂,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青龍古廟,1911年,傳教士莉娜約翰斯頓攝)

▲(目送,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賣水果,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小小生理噲發家:還是賣水果,看來清末時候,水果就是一門挺熱門的生意。

▲(賣水果,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油漆工:清末時期,三個潮汕油漆工正在給藤編家具上漆。

▲(油漆工,清末,攝者不詳)

農夫車水:通過腳踏絞盤上的水鬥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的水渠裏,達到澆灌的目的,在那個沒有抽水機的年代,都是這麼搞。

▲(農夫車水,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汕頭潮海關驗貨場的行船人:汕頭港的繁榮,也帶動了許多行船人以海上運輸為生,這種職業曾經非常時髦。

▲(行船人,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剃頭:這是清末汕頭街道中為人剃頭的剃頭匠,按清朝習慣,三日一洗頭,五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老百姓一般腦門頭髮長了就要剃,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我想那時的剃頭匠應的生意應該也挺好做的,看來自古以來,「美髮」就是一門好賺錢的手藝。

▲(剃頭匠,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下面這張照片是潮汕文化意義重大的一張照片,它是1906年中國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通車典禮的合影。自此,才有了「潮汕」這個詞,今天文化意義下的「潮汕」和「潮汕人」最早就是源於「潮汕鐵路」。換算一下,其實潮汕一詞也才113年的歷史,但是背後承載著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潮汕鐵路通車典禮合影,1906年,攝者不詳)

謝謝清末那些為潮汕地區留下了相片的攝影師,歷史是厚重的,我相信每一張老照片都能夠傾訴千言萬語,帶我們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而我們也會發現,一百多年前在我們祖輩世代生活的潮汕,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黑暗腐朽」年代裏,也有著錦繡山河、時髦姿態和階層萬象。

(來源:歷史與秩序)

-end-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