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潮阳,他是我国流态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唯一入选美国“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杰出化工科学家的亚洲面孔

“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的化工科学家,唯一的亚洲面孔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慕孙
2008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选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的化工科学家,在这50名化工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亚洲面孔,便是世界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我国流态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慕孙
郭慕孙(1920.6.24-2012.11.20),出生于湖北汉阳,祖籍广东潮阳,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士工程科学院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郭慕孙先生是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他首次提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概念、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郭慕孙先生与颗粒有着不解之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基本都与颗粒息息相关,为推动我国颗粒学的学科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
郭慕孙
今年,是郭慕孙先生诞辰103周年,让我们再次深切缅怀他爱党爱国、科学做事、悉心育人的科学精神。

人生理想的树立者——父亲郭承恩

郭慕孙祖籍广东潮阳,1920年6月24日出生在湖北汉阳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郭承恩是一位留学英国的机电工程师,回国后曾任京沪、沪杭甬铁路两局局长和上海兵工厂,中央造币厂的重要高管。1937年,郭承恩与朋友在上海合作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公司,打破了法国企业在华气体工业的垄断地位。当时正在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郭慕孙对父亲的事迹深感自豪,立志要做像父亲一样的“工程师”。

青年时期的郭慕孙

郭慕孙少年时期入读杭州明敏小学,中学时考取著名的上海雷士德以及被上海沪江大学录取直至后来的科研生涯,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深受父亲的影响。
开拓流态化研究新领域
1939年,郭慕孙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1945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郭慕孙受父亲友人的相助,踏上了赴美留学、寻求知识救国之路的人生征途。同年,他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学习,师从威尔汉姆教授(Wilhelm R.H.),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英文水平,郭慕孙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的奖学金。

1946年郭慕孙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在普林斯顿大学,郭慕孙在导师的指导下努力攻克“颗粒流动”的问题,首次观测到液-固和气-固流态化的差异,1948年,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工进展》上发表。这篇论文“破天荒”地定义并区分了流态化“散式”和“聚式”的不同类型,建立了颗粒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流动参数统一关联式,丰富了流态化的基础理论,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我国流态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郭慕孙为了心中“工程师”的梦想,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美国碳氢研究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第二年便加入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郭慕孙在那里做了很多流态化的实验和计算等开拓性的工作。
虽然工作稳定,郭慕孙仍然心系祖国,为了便于回到祖国,他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工作,公司派他到上海工作。1948年7月,他被派往香港解决技术问题,完工返回上海才得知,公司为避免战争风险,已决定年底从中国撤离。他被派到了印度新德里。在那里,他与同事们历经五个月,建成了印度第一家可口可乐工厂。回到美国后,他被安排到纽约实验室工作,他在此期间撰写的《差压法测定汽水中含二氧化碳》的论文,获得美国汽水行业的契斯特曼奖。
1956年郭慕孙一家回国途经夏威夷
1956年8月,郭慕孙终于等来了回国良机,携家人乘船经香港回到祖国。辗转回国的郭慕孙应叶渚沛之邀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并被委以重任,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筹建和创始工作中。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发起和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流态化会议,提出了我国流态化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流态化技术在冶金中之应用》等著作的作者和我国流态化研究的先行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日处理100吨铁矿石流态化磁化焙烧的中试工厂。

为了将实验室成果尽快的应用与工业生产,郭慕孙总是奔波于全国各地,一边开展实验,一边研究设计,一边指导工业应用。他经常在一二十米高的流态化中试设备上爬上爬下观测实验结果;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靠拉计算尺一点一点地计算参数、设计方案;在实验现场他与同事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工作。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辽宁鞍山、贵州万山、蒙古包头等厂矿企业都留下了他们辛勤工作的汗水与足迹。

七八十年代,郭慕孙率领研究团队在散式流态化、多层流态化、快速流态化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开拓性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依靠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洞察能力,他又提出了关于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理论体系。

数十年的时间里,郭慕孙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我国不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建立了广义流态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流态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许多生产领域当中。

郭慕孙曾说:“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发达的途径中,只有用自己的科学技术,针对自己的资源和国情,才能达到技术上独立的目标。”“我回国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这些研究和专利继续做下去,并且要在自己的国家产生经济效益。”和郭慕孙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都体会到,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提出用化学的方法加工冶炼
大大提高了炼铁的效率
大冶是我国开采最早的铁矿,这里的汉冶萍公司曾是洋务运动中建起的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基地和机械制造企业之一。郭慕孙就出生在这里。因为大冶的铁矿石中除了含铁以外,还有铜和钴,而过去只能提炼出铁,这就太可惜了。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郭慕孙终于用流态化的理论,创造了新工艺,达到了既能提炼铁,又能提炼铜和钴的目标。这个成果于1978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上个世纪5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可是在我国约有97%的铁矿,含铁量低于35%,属于贫矿甚至是超贫矿,再加上我国一直用物理方法选矿,而导致了加工不精,在选矿过程中,参杂了大量废渣土,非常不经济,于是郭慕孙提出,要用化学的方法加工冶炼,当时,这个方法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在中国使用也属首次。他把铁矿里面含铁的氧化铁,从三氧化二铁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利用四氧化三铁有磁性的特性,用磁场选矿,把有磁性的都吸上来,矿石中的含铁量自然就高。选出来的矿就叫做精矿,铁精矿再去炼铁,效率就高了很多。在将三氧化二铁还原为带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还原剂在高炉内的反应,郭慕孙运用流态化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他的工作为我国的冶金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低品位铁矿焙烧的中间试验,放大到了每日一百吨,大大提高了炼铁的效率。除此之外,郭慕孙还亲自讲授流态化技术,培养骨干力量,指导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工作。
永不停息追求卓越
悉心育人“薪”火相传
郭慕孙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2000年,已80岁高龄的郭慕孙壮志满怀,开始筹划主编《流态化手册》,亲自编写详细写作提纲,组织国内外64位学者参与撰写。历经8年不懈努力,这部共计316万字的著作终于完成,在流态化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时,郭慕孙卸任过程工程所所长后,在培训年轻的博士、硕士生进行英语论文写作上投入大量精力。1997年起,过程工程所举办了8期英语写作讲习班,每期都由郭慕孙义务讲课8至11次,这成为研究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9年,年近90岁的郭慕孙把课件结集成书,出版了《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一书,深受读者欢迎。

1979年郭慕孙在气控式多层床净化二氯乙烷废气鉴定会上讲课

郭慕孙对他自己招收的研究生,悉心培育,严字当头,从选题的前瞻性到查阅资料的系统性,从实验研究的创新性到撰写论文的科学性,他都言传身教,亲力而为;学生的实验结果要演试给他看,眼见为实;学生撰写的论文他要修改七、八遍,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直至可发表为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常常告诫学生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走。他用行动在教育年轻的一代,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2年12月20日,92岁的郭慕孙逝世,结束了他奋力奔跑的科学人生。据郭慕孙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回忆:“在他去世前两天,我去看望他时,他还在追踪新事物,还在思考太阳能如何能用于化工过程的加热。”
“郭先生生命中的每时每刻、一点一滴,都在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追求卓越。”李静海说,“让人觉得这是永恒的,从不会终结,永远会如此。”
虽然先生早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先进事迹及科研精神却一直勉励着我们。
天下潮商综合
来源:科技日报、中科知汇、中国新闻网、粉体人、 追梦身影、乐活中关村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